天天看點

中國史上的這3句名言,被反複應驗!第1句: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台灣學者龍應台在北大的一次演講中,這樣诠釋了文學、哲學與史學。

文學,隻不過就是提醒我們:除了岸上的白楊樹外,還有另外一個世界可能更真實存在,那就是湖水裡頭那白楊樹的倒影。哲學能使我們藉着星光的明亮摸索着走出迷宮,曆史就是讓你知道它特定的起點,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

在這種對于文、哲、史的诠釋裡,中國曆史上的三句話成了精準的預言科學。

中國史上的這3句名言,被反複應驗!第1句: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第一句 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原句:‘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孟子·公孫醜下》)

譯文:“當時是當時,現在是現在。(曆史上)每過五百年,必定有聖君興起。其中還必定有聲望很高的輔佐者,從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算年頭,已經超過(五百年了);按時勢(需要)而論,也該是可以有作為之時。(隻是)老天還不想讓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臨今天這樣的形勢,除開我以外,還會有誰?我為什麼不痛快呢?”

這是孟子想要實作個人理想與抱負的話,但沒想到它竟然成了中國曆史是一句最偉大的預言,以500年為标尺丈量着中國古代社會王朝興起的距離,精準而獨到,在500年内也總有王朝興起,一次次為中國古代社會注入活力。而這句話也是後來的一句佛教用語,對老百姓影響深遠而且廣泛——五百年前是一家、再向上天借五百年等等。同時,中國人也是積極的、入世(投身于社會)的一種思想境界。有人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是曆史行進到一個特定時期總會有個高潮,不用太拘泥與五百年這樣的數字。事實是由堯舜至湯五百年,由湯至文王五百年,由文王之孔子五百年,其後莫不如此。

中國史上的這3句名言,被反複應驗!第1句: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第二句 司馬遷: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

原句:“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史記·六國年表·序》)

另:周秦漢唐,立國西北而撫柔天下,氣象博大故國祚綿長。兩宋之際,内憂外患,故積貧積弱,江山飄搖而政經南移,時人歎曰:“自古中興之主,起于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起于東南,則不能複中原而有西北。”(《宋史》卷三百五十八《李綱列傳》)

司馬遷原話的意思大約是:率先起義的人都是在東南一帶,但成功的大多都是在西北方。他對在他之前的事進行了總結,但後來的中國曆史也果真如此,《宋史》中的話更是對史太公的預言進行了驗證與補充。自周文王揭開西北作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輝煌曆史,曆經千年。13個王朝曾在此建都,周、秦、漢、唐更是被稱為中國曆史上的“盛世”:“周公制禮”、“秦王掃六合”、“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都曾先後在此獨領風騷于當世。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說,是以朱元璋定都南京,永樂還是遷到了北京。更早項羽不願定都北方,回到老家彭城,而劉邦雖然也是楚人,但是定都西北,最後取得天下。洪秀全定都南京,也失敗了。他認為這是“革命地理學”。

中國史上的這3句名言,被反複應驗!第1句: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第三句 羅貫中: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原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争,并入于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争,又并入于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三國演義》第一回)

有學者評價這句話本身是對曆史的很好的描述,硬要深究其中道理,不外乎一個“利”字,所謂分有分利,合有合利,分利大則人心思分,合利大則人心思合。古今中外,無不如此。治國安民,計皆出于馭利之術也。中國曆史也是這樣的:一次次分分合合,告訴了人們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必然注定。

這三句話的應驗告訴人們:胡謅隻能是胡謅,永遠是騙人的把戲,而所有的真學識無非都是對過去的總結、對當下的認知和對未來的判斷。(文/路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