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豆瓣:9.1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曆史,參考《明實錄》《明通鑒》《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等二十餘種明代史料和筆記雜談,經明史專家毛佩琦審訂推薦,俯瞰三百年明史,看到不一樣的大明王朝:
非常看點1 看絕無僅有的個性皇帝
大明國祚276年,曆經16帝,沒有一個皇帝是相似的套路
跟着朱元璋學創業/建文帝的失敗啟示錄/嘉靖帝的權力縱橫術/文藝青年明武宗/堅持一夫一妻的明孝宗/木工皇帝明熹宗……
非常看點2 看奇才輩出的軍事英雄
忠良義士之多,令人扼腕歎息。冷眼向敵寇,灑淚為英豪
徐達、常遇春、藍玉,開國戰神譜該怎麼排/書生于謙打赢了北京保衛戰/為什麼王陽明會被日本人崇拜/陣法狂魔戚繼光/袁崇煥是功臣還是罪人……
非常看點3 看流傳千古的名臣天團
演繹官場政治、帝王權謀。縱論江山、權術、世道、人心
朱棣背後的男人姚廣孝/一代清官海瑞的多面人生/明朝頭号政治家徐階/張居正的改革觸動了誰/ /東林黨是怎樣一種組織……
非常看點4 看革故鼎新的文化榮耀
翰墨春秋、詩畫江湖、小說傳奇,一個文化、經濟、藝術全盛的朝代
《永樂大典》是如何編成的/浪蕩才子唐伯虎/橫空出世的明代四大奇書(《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浒傳》《西遊記》和《金瓶梅》)/ 狂人李贽……
明朝,一個讓人血性噴薄的朝代,一個光怪陸離的朝代、 一個強悍而溫情的朝代,一個曆經劫難又恢宏大氣的朝代。明朝就像中國曆史的褶皺,每翻開一篇都有精彩無比的故事蘊含着屬于中國人的文化密碼、政治邏輯、人性經驗。
02
豆瓣:8.7分
14場大戰,376個問題,串聯起東漢末年與三國的曆史,破案式寫法,抽絲剝繭尋找三國真相。130多幅地圖從地理的角度搞清楚曆史的真相。
本書通過描寫14場戰争和陰謀類政變,掰開揉碎了講述三國這段最有故事性、最有熱度的波詭雲谲的曆史,其中宏大戰争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街亭之戰,著名的政變高平陵之變和淮南三叛都寫得蕩氣回腸,令人熱血沸騰;深度剖析了曆史關鍵人物做決策時所依據的底層邏輯、人情世故和政治生态,讓我們在讀懂曆史的同時,也看懂了人性。
本書采用破案式寫法尋找曆史的真相,時而懸念疊起,時而撥雲見日;用376個問題串聯起東漢末年與三國的曆史,比如:為什麼說曹操的人生是無法複制的?古代弓兵箭陣為什麼要“左射右,右射左”?為什麼“子午谷之謀”注定不會成功?既有知識性,又具有故事性;精心繪制的130多幅地圖,幫助我們從地理的角度搞清楚曆史的真相。
跟着渤海小吏,讀一部不一樣的三國史!
03
豆瓣:9.0分
“李碩中國史”開篇之作,從這本書開啟中國史的閱讀!
本書主要講述華夏文明的萌生與轉型。從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裡頭文化)的出現,到三千年前商朝的滅亡、西周建立,時間跨度一千餘年。
從新石器時代以來,華北地區形成了殺人獻祭的原始宗教。第一王朝夏朝(二裡頭)也沿襲了這種人祭文化,并在随後的商朝登峰造極。周族僻處西部,本沒有人祭傳統,但他們曾投靠商朝,為商朝捕獵用于獻祭的羌人。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懷疑,被作為人牲拘禁在殷都,最後,文王的長子伯邑考被纣王獻祭。文王學習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術,發展出《易經》的卦、爻辭體系——記錄周文王親曆和認知的諸多事件,最終目的是推算“翦商”的戰略。
武王滅商後,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為;武王死後,由周公輔政,徹底禁絕了人祭宗教,銷毀了有關商代人祭的文獻記錄,并制造出一套沒有人祭的理想化曆史叙事,以及基于“德”的世俗政治與道德體系。
周公的這些舉措,開創了新的華夏文明。五百年後,孔子編輯儒家“六經”,系統整理周公的理論成果。周公和孔子塑造了儒家學派,其影響一直持續到現代。
概而言之,本書借助考古材料和傳世文獻,梳理了上古人祭風俗産生、繁榮和消亡的全過程,以及人祭與華夏早期文明從伴生到分離的偉大轉折,再現了古人(周人)為終結商朝和人祭風俗付出的巨大努力,使我們對華夏文明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認知。
04
豆瓣:8.5分
本書是一部講述唐朝安史之亂時期曆史過程與人物命運的通俗作品,以安史之亂中多位關鍵曆史人物,即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顔杲卿、哥舒翰、楊玉環、李亨、張巡等人的“棄長安”經曆為線索,聚焦唐朝由盛轉衰過程中的重要議題,以亂離親曆之人的經曆解釋變亂何以爆發與盛世何以崩陷,以此重新刻畫安史之亂時期的完整曆史圖景。
1.新銳曆史作者張明揚作品,多位名家傾情推薦
張明揚作為專欄作家,曾供職于專業書評媒體,閱讀、研究和寫作曆史二十餘年,著有《此史有關風與月》《天命與劍》《非常之人》《紙上談兵》等曆史作品,多次獲得國内各大書榜推薦。本書也得到虞雲國、許紀霖、劉擎、張宏傑、周濂、郭建龍傾情推薦。
2.注重史實與細節,展現大時代丕變中個體的掙紮與選擇
作者着重筆墨于安史之亂中幾位關鍵人物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顔杲卿、哥舒翰、楊玉環、李亨、張巡等人之上,提煉出與之相應的時間節點和關鍵詞,合理延展,補充史書叙述中的空白,于細節中展現大時代丕變中個體的掙紮與選擇,聚焦唐朝由盛轉衰過程中的重要議題。
3.通俗曆史讀物,輕松好讀
書中依托史實,抛開對全局曆史的叙述,着重描繪安史之亂中人物群像,是一部講述唐朝安史之亂時期曆史過程與人物命運的通俗作品。作者秉持嚴肅的曆史态度,用細膩的文筆娓娓道來,把刀光劍影中的山河破碎化作數幕場景展現,不似冷硬的曆史作品,倒更像是一部文學創作,令人開了頭便要讀完方休。同名有聲書也在喜馬拉雅同步上架,帶來不同的“閱讀”體驗。
05
豆瓣:8.8分
本書是劉勃繼《戰國歧途》後的新作,依然關注古老中國的青春時代。
春秋是禮崩樂壞的時代。以周天子為中心的分封制難以為繼,新的集權制度亦未建立。
春秋是承前啟後的時代。齊桓晉文稱雄稱霸,狐偃管仲封侯拜相,孔子老子更是影響深遠。亂世叢林,英雄偉人輩出。
一部春秋史,奠定了整部中國史的基礎。
面對令人望而生畏的雜多人物和紛繁事件,作者劉勃抽絲剝繭,比勘真假莫辨的史籍記載,吸收新近的考古資料,以诙諧輕松的語言,化蕪雜晦澀為起伏跌宕,勾畫出一幅春秋時代諸國興亡變幻的畫卷,也留下貴族時代最後的背影,重制他們所面臨的困境、掙紮和奮鬥。
與之前出版的《讀罷春秋不成歌》截然不同,劉勃試圖搭建新架構,再寫春秋史。從地緣關系視角分析梳理曆史發展脈絡,是本書寫作的一大特色。
内憂外患中,周天子為何突圍失敗?齊、晉、秦、楚,大國雄主如何博弈?世家貴族,為何在春秋時代漸入黃昏?這些看似是古代中國的獨有問題,實際也是現代世界面臨的特有挑戰。春秋史的激蕩,依然能給予我們諸多靈感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