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文帝霸陵火上熱搜,陳忠實筆下的白鹿原再次喧鬧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劉可欣 發自西安

“田野已經改換過另一種姿容,斑斓駁雜的秋天的色彩像羽毛一樣脫光褪盡蕩然無存了,河川裡呈現出喧鬧之後的沉寂。”陳忠實筆下“大地簡潔而素雅,天空開闊而深遠”的白鹿原,因為漢文帝霸陵的重新确認,而變得重新喧嚣熱鬧起來。

12月16日中午,距離霸陵火上熱搜24小時後,封面新聞記者在江村大墓外藏坑1号發掘點外調試裝置,在半個小時内遇到了超過10撥兒從四面八方趕來圍觀的群衆。人群之中,既有抽着煙閑谝的古稀老人,也有坐在腰凳上被大人抱在懷裡的奶娃娃。他們為漢文帝的霸陵而來,或拿着長槍短炮三腳架,或拿着音量超大的老人手機,從緊鎖的大門對着1号發掘點的大棚一頓猛拍。甚至有老人熟練地環拍一周之後,将拍攝的視訊發送至短視訊平台。

距離陳忠實老家大約9公裡遠的霸陵火了,他筆下的白鹿原變得熱鬧起來。圍觀的人群默契地将車輛停放在寬闊一點的路邊,盡量不影響施工隊的車輛出入。在門口湊近圍觀不太過瘾,總有人不斷詢問安保人員:啥時候能讓我們進去看看?安保人員不厭其煩地重複:回去吧,現在不讓進,回家看新聞就是了。

漢文帝霸陵火上熱搜,陳忠實筆下的白鹿原再次喧鬧

定位火速更新了

從鳳凰嘴到江村大墓 導航軟體的定位更準了

12月14日之前,如果你用導航軟體搜尋“霸陵”,大機率将被指引向灞橋區霸陵鄉毛窯院村東南方向的鳳凰嘴,那裡的平台上豎立着許多明清時期的祭祀碑。如果不是國家文物局公布江村大墓為漢文帝霸陵,不明就裡的市民或許會跟随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書寫的“漢文帝霸陵”碑,對着這個沒有墓葬痕迹的“霸陵”拜谒。

漢文帝霸陵重新定位之後,市民、媒體人蜂擁而至。14日晚,記者向當地的媒體同行打聽江村大墓的具體位址,得到回複“先導航至窦皇後陵,往西800米便是”,在一片漆黑的荒郊野外,靠一個超亮的探照燈指明了方向。次日,手機導航軟體已經與時俱進,将漢文帝霸陵的目的地直指灞橋區白鹿原江村大墓,友善市民趕來圍觀。

在這個位址下方有4個提問,其中一條自問自答了霸陵的準确地點,還有兩個提問分别是“車停路邊會違章貼條嗎”“要門票嗎”,有網友回答“就沒路,目前不要門票”。此外,還有15名網友在這個問題下等待幫助:“開車去,停在哪友善。”從導航軟體上霸陵坐标的更改日趨準确,其熱度可見一斑。

16日當天,不少市民驅車直奔江村大墓而來。從狄寨北路的白鹿原·白鹿倉景區出發,通往3公裡外江村大墓的是一條水泥路。如果沒打到車,你在這條路上對着過往的車輛揮揮手,就有熱心的市民停車,問你是否要一起去江村大墓看稀奇。湊完熱鬧之後,還可以蹭另一波市民的車,一起傳回主幹道。

漢文帝霸陵火上熱搜,陳忠實筆下的白鹿原再次喧鬧
漢文帝霸陵火上熱搜,陳忠實筆下的白鹿原再次喧鬧

當地人牛了

西安“人均考古家” 室内設計師三天兩尋霸陵

盡管江村大幕外藏坑1号發掘點的大門緊鎖,依然無法阻擋市民看稀奇的熱情。鐵門外豎立着的一塊“考古發掘項目公示牌”顯示,這一項目開工于2018年4月,項目介紹一欄顯示,“江村大墓是漢文帝霸陵陵區的一座高等級墓葬,其周圍分布有大量埋藏陪葬品的外藏坑,本發掘點為其東北區域的部分外藏坑”。

鐵門上懸挂着兩個告示牌,分别寫着“請注意,您已進入監控區域”“未經允許,請勿拍照”。大門左側有一個保安亭,透過監控大屏可以從各個角度看到大墓外藏坑的情況。安保人員十分敬業,隔一會兒就要走到鐵門處,觀察圍觀的人群有無異常。透過鐵門,工程隊正在焊接考古大棚,不時發出刺耳的響聲。

在門口聽西安人“閑谝”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西安人仿佛“人均考古家”,他們對西漢11座帝陵如數家珍,對旁人抛出的提問瞬間作出解答,不時有“保護性考古”、“非主動發掘”等專業術語蹦出。有個老人問“鳳凰嘴”怎麼就不是霸陵?另一位老人作答“鳳凰嘴沒有墓,這裡挖到墓了”,還有一個中年人湊過來補充,“我猜這外藏坑裡沒啥特别珍貴的文物,應該是一些陶俑陶罐”。

兩位住在阿房宮附近的市民,驅車40公裡趕來一窺究竟。其中一人對記者說了一句十分詩意的話:“我們住在秦始皇故居的附近,趕來朝拜漢文帝的霸陵,就像是聆聽秦漢兩位皇帝跨越時空的對話。”

從事室内裝修設計的王豪是白鹿原狄寨人,離江村大墓發掘地不遠。他從小是個考古迷,自嘲沒考上考古專業,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對考古的喜愛,哪裡有考古項目,哪裡有國保機關,他總是拉上朋友去參觀。14日當晚,他一下班就摸索過來,可惜黢黑一片,什麼都沒看到。16日上午,他再次趕來現場,又被堵在1号發掘點,他不死心,又開車兜兜轉轉,繞到了2号發掘點。他從鐵門外給門衛遞煙,被師傅笑着婉拒了。“漢文帝是我最崇敬的一個皇帝,他清廉又孝順,如果這裡未來建遺址公園,我肯定買票支援。”

鐵門外的水泥路兩側,都有一人高的鐵絲網和鐵欄杆圍着,防止非從業人員進入考古發掘區。鐵絲網上相隔大約一米就懸挂着一塊漢陵考古隊的宣傳牌,提醒市民要保護文物。有考古工作者透露,江村大墓發掘之後,有市民趕來圍觀,為保證文物安全,當地也加強了安保巡邏。也有當地人向記者發出友情提醒,“大晚上的不要去逛霸陵,小心被當成盜墓賊”。

盡管兩個發掘點的鐵門都被人群圍得水洩不通,衆目睽睽之下,有一隻靈活的花貓出現,帶着一隻小奶貓走着貓步鑽進了鐵門,站在土堆上“喵喵”叫着,回望門外投來羨慕目光的人群。

漢文帝霸陵火上熱搜,陳忠實筆下的白鹿原再次喧鬧
漢文帝霸陵火上熱搜,陳忠實筆下的白鹿原再次喧鬧

大學生“哭了”

複習着複習着 考古書上的知識點變了

今年46歲的曹龍,是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漢陵考古隊副隊長,此前在漢陽陵從事考古發掘。漢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後王氏同茔異穴的合葬陵園,如今已修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供市民參觀。時隔多年,他又來到了漢景帝父親漢文帝的霸陵考古發掘,與西漢“文景之治”的兩位關鍵人物結緣,這是考古人的樂趣。

霸陵考古發掘成果對外公布之後,全國各地的采訪紛至沓來,幽默的曹龍是一個很好的采訪對象,頻繁接受采訪,他的聲音都有些沙啞了。他在朋友圈裡曬了幾張考古發掘現場的圖檔,配文是李白的《灞陵行送别》。

2018年10月,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成都召開,曹龍前往蓉城開會,與封面新聞記者分享了一些公共考古的心得。一别3年,他早生華發,不變的是臉上永遠帶着的和善的笑容。

12月16日下午,曹龍和記者戴着頭盔走進江村大墓東北角的15号坑。當時因為有盜擾的關系,他們隻對這個70米長的坑發掘了39米長。棧道大約60公分寬,一不小心額頭就會碰到腳手架。他在坑内向記者解讀了江村大墓為何被認定為霸陵的證據鍊,以及出土了大量的着衣俑有何精巧之處。江村大墓的北半邊一直沒有發掘,等把防護大棚搭建好了以後,考古人将對它進行發掘。

這位擅長公共考古的“段子手”,用一個朋友圈的真實段子解讀了霸陵考古新發現的意義:以前,我們在講述西漢帝陵形制的時候,一般表述為“西漢十一座帝陵,除漢文帝霸陵依山為陵外,其他陵園多為方形……”然而霸陵考古成果公布之後,有考古專業的學生發朋友圈調侃,“複習着複習着(考古專業知識),考點改變了”,配圖是一張教科書上霸陵因山為陵的照片。

曹龍說,以前我們總是把霸陵作為一個特例剔除出去研究。以前可能它的“不治墳”表示了他(漢文帝)的節儉,“因山為陵”指的區域是很大,誤傳之後,我們總是把它作為特例來講。總體上來說,霸陵是符合帝陵喪葬禮儀制度的。

霸陵位置的确定,找到了西漢11座帝陵的最後一塊拼圖,也解決了西漢11座帝陵的名位問題。

曹龍不厭其煩地向媒體、網友科普考古的意義,在他看來,考古發掘的基本目标是研究,摸清楚地下文化遺存的布局及内涵;終極目标是保護傳承,讓遺産保護惠及群眾。“考古是以最小的發掘面積,解決最多最重要的學術問題。考古不是尋寶,并非發掘越多就越好。考古學是一級學科,有它自身的學科理論和工作規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