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一個想算計你的人,會經常給你三樣“東西”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活着,就是一場又一場的社交。

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煩惱實際上都源自于人際交往,人際關系通常會對個體的情緒、精神狀态産生極大的影響。

正如哲學家黑格爾(Hegel)所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人和人之間所有的情緒心态轉變通常都會有原因,但有時候我們會因為生活的瑣碎也忽略它。

心理學:一個想算計你的人,會經常給你三樣“東西”

且最令人恐怖的是日常社交中,有些人明明就對你産生了不滿或憤怒,但他們不會直接告訴你,而是在背後使陰招算計你。

這種人有時候防不勝防,遇上一個足以将自己的生活攪得天翻地覆的人。連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Tomas Moore)在《靈魂的黑夜》中都說:

“最好隻和會表達憤怒的人做朋友,因為在複雜的人際關系中,能夠直接表達自己的憤怒情緒說明能夠在當下解決沖突。”

能夠當下解決沖突,說明他不會在背後使壞。

心理學:一個想算計你的人,會經常給你三樣“東西”

那些有沖突不當面解決的人,往往是準備在日後的生活裡算計你,因為負面情緒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它勢必要釋放。

如果一個人在生活經常給你這三樣東西,你就要警惕對方可能會算計你。

一、冷暴力

冷暴力是一種極其隐秘的報複操作,常常不易察覺。

如果曾經和你正常相處的人,有一天突然對你極其冷漠、輕視、疏遠,你覺得很難受有苦說不出,去找當事人溝通,但對方卻輕描淡寫地說“你想多了”。

心理學:一個想算計你的人,會經常給你三樣“東西”

此時,一定不要鑽牛角尖,對方可能真在冷暴力你,若過于較真最終痛苦的一定是你。

同時你也要認真地反思過去兩人的相處中,是否有什麼事情造成了兩人的誤會,能和解的和解,不能和解的情況下,要懂得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不要被對方故意的手段,影響你的生活。

瑪麗·弗朗斯·伊裡戈揚(Mary Frans irigoyan)在《冷暴力》一書中曾提到解決冷暴力的最佳方法就是盡可能地切斷和發起冷暴力人的關系。

心理學:一個想算計你的人,會經常給你三樣“東西”

不管你們曾經的關系有多密切,當他使手段冷暴力你的時候,這但關系就不值得留戀,請幹脆利落地離開。

二、捧殺

捧殺是居心叵測算計他人的另一個極端。不要覺得那些否定你打壓你的人一定是真正算計你的人,比起這種正面的攻擊,那些捧殺你的人才真正可怕,他們算計你毀你的方式,通常讓你防不勝防。

如果有人莫名其妙地開始猛誇你、給你戴高帽子,先别急着開心,先想想自己最近有沒有什麼事情得罪他。

心理學:一個想算計你的人,會經常給你三樣“東西”

誇你的人不一定是真的欣賞你,他們可能隻是想借衆力毀掉你,朱柏廬在《朱子家訓》中有雲:“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如果一個人所獲得的贊譽和他真正的實力相去甚遠,你覺得他能在高處站多久呢?

不會太久的。且他一定會摔得很慘。而你摔下來之日,就是當初把你捧上神壇的那些人詭計得逞之時。

是以行走江湖一定要明确自己幾斤幾兩,有清醒的自我認知就不會輕易被别人的幾句誇張,誇不知道自己是誰。

心理學:一個想算計你的人,會經常給你三樣“東西”

三、小麻煩

人是社會性物種必然無法擺脫頻繁的社交往來。

如果往日你在自己的社交關系中如魚得水,但突然有一天發生自己身邊的小麻煩突然增多,例如曾經經常順手給你列印檔案的同僚突然不願意幫你列印檔案了;經常和你一起下班的同僚拒絕和你一樣啦;一些日常小事物經常被拒絕了。

此時,如果自己身上沒有發生什麼實質性的問題,就要警惕或許你身邊有人在惡意搞壞你的名聲,散布敗壞你名譽的謠言。

心理學:一個想算計你的人,會經常給你三樣“東西”

因為人在社交活動中為了證明自己的高尚情操,一定會選擇戰隊,如果有人被披露道德有問題,那麼人們一定會不約而同的孤立、疏遠他,以證明自己的立場以及道德水準。

這種手段最不光彩,也最難以解決,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除了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及為人處世的功力時,一定要防備那些隐藏的“小人”,有時候他們随口的幾句不不實之言就有可能影響你的社會形象、波及你的前程。

這個世界的大部分事情本質上都是人的事情,不要在心理上排斥處理人際關系,要學會在社交活動的大染缸裡,體面地處理各種人際關系。

心理學:一個想算計你的人,會經常給你三樣“東西”

如果你能捋順你的人際關系,你會發現人生的很多事情,會變得相對容易。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