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奔馳股比之争偃旗息鼓背後:半躺平的北汽與全躺平的華晨

還有半個月的時間,合資股比政策就要完全放開了。

越是接近敏感時刻,怪事也就越多。

譬如,一向低調行事的北汽集團,就在本周高調官宣:從過去兩年多算起,俺一直是戴姆雷第一大股東。

早不說晚不說,掐好點來說,這實在是大有玄機。

這不由得推測:北京奔馳股比之争,還沒“開打”,就已經偃旗息鼓了。

這不由地令人驚歎:北汽集團,牛!就連北京汽車也在港股一扭頹勢,本周大漲20%以上,成為汽車股“最靓的仔”。

就在本周,還有一個經常被人與北京奔馳股權一并提及的車企,也傳來大消息。

那就是華晨寶馬。它的小股東——中方股東華晨集團重整又遭遇挫折,寶馬想出手挽救顯得有心無力。

北京奔馳股比之争偃旗息鼓背後:半躺平的北汽與全躺平的華晨

目睹華晨的“囧狀”,再看看北汽“牛操作”,兩相對比,令人噓唏。

但功夫汽車要說的是,無論是華晨還是北汽,都是三十年“合資潮”的“阿鬥”。看看人家吉利,才是中國汽車業合資與收購潮的“高手”。

(1)“阿鬥”患上“最嚴重合資病”:一個躺平,一個半躺平

在網上經常看到有人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華晨和北汽看起來并不厲害,奔馳和寶馬卻要找它們合作。

實際上此一時彼一時,在華晨寶馬成立的2003年以及北京奔馳成立的2005年,這兩家還是國内炙手可熱的車企。當時吉利、長城、比亞迪這些,還都不怎麼出衆。

北京奔馳股比之争偃旗息鼓背後:半躺平的北汽與全躺平的華晨

在與寶馬合資之前,華晨的自主品牌曾經發展得相當不錯,中華轎車甚至算是當時的國産高端車代表,生産線、工藝裝備也是當時比較領先的。金杯客車也賣得不錯,一度是國内輕型商用車的龍頭。

但與寶馬合作之後,一切情況都變了。畢竟合資太賺錢了,相較之下自主品牌的那點利潤簡直不值一提。相比國際巨頭的技術,華晨的那點技術積累也不值一提。再加上寶馬一貫強勢,早早就奪得了财務、銷售的控制權,也就是說華晨老早就已經淪為了寶馬的代工廠。

華晨也用過寶馬的技術,比如華頌7直接采用寶馬的B48 2.0T發動機、ZF 6AT變速箱,而且找到了寶馬的團隊調校。但市場認可度并不高,耗費大量研發經費的項目最終血本無歸。

北京奔馳股比之争偃旗息鼓背後:半躺平的北汽與全躺平的華晨

相較之下,北汽對于奔馳的技術依賴也非常強,也曾經拿奔馳的技術做過BJ80這樣的旗艦SUV。與華晨相比,北汽有一點不同,它始終将财務和銷售權控制在自己手裡,雖然技術方面的話語權并不高,但在合資公司中的影響力還是不錯的。而且北汽的其他闆塊不至于全軍覆沒,最終資不抵債。

但是,相比完全“躺平”的華晨,北汽頂多隻能算“半躺平”。是以雖然這兩家車企的“合資病”都非常嚴重,也是大家“衆望所歸”股比最危險的兩家。畢竟,兩家豪華車合資企業,貢獻了中方所在集團的90%以上的淨利潤。

(2)“阿鬥”走勢:華晨那就拉倒吧,北汽翻身做主人?

這兩位“阿鬥”,未來何去何從呢?

北京奔馳股比之争偃旗息鼓背後:半躺平的北汽與全躺平的華晨

雖然因債務問題暴雷宣布正式破産已經有一段時間,但華晨的重整之路其實一點也不順,原因倒也不複雜,就是缺錢。

今年8月底,華晨的第二次債權人大會通過了寶馬中國收購“中華”汽車品牌等資産的提案。其中,也就是華晨的“中華”汽車品牌及相關資産以16.33億元人民币的價格賣給寶馬。當時這條新聞大家都是五味雜陳,一來舍不得“中華”這樣正統的品牌賣給寶馬這樣的德國公司,二來也确實沒有更合适的買主,也隻有合作多年的寶馬來做這個工作更合适。

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即使寶馬中國收購成功,16.33億元對于華晨的重振依然還是不夠的,華晨極有可能進一步拆分,華晨“超市”還要繼續營業。至于之前已經協定轉給寶馬的25%股份,就更不要想了,雖然東西還沒正式賣出,其實錢早已花光。

不過對于寶馬來說,這倒是好消息,對合資企業貢獻渺渺的華晨,股份被進一步稀釋,寶馬就更有大幹一場的動力了。

北京奔馳股比之争偃旗息鼓背後:半躺平的北汽與全躺平的華晨

比較之下,北汽則從容得多,畢竟北汽集團已經是奔馳母公司戴姆勒的第一大股東,而且戴姆勒集團也持有北汽集團在香港上市公司北京汽車9.55%的股份,此外還有A股上市公司北汽藍谷2.46%的股份。說白了,大家已經牢牢綁在了一起,做起事來多少有所顧忌,至少短時間内奔馳不會提放開股比的事。北汽官宣,就是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

同時,兩者的合作力度還是非常大的,比如奔馳已經“提前”引入了四款純電車型,包括EQA、EQB、EQC和EQS,說明北京奔馳甚至已經是面向未來電動化的重要一環。

與華晨的窘迫相比,北汽可以說是兵不血刃解除了股比危機。從商業的角度來說,還是值得點贊的。

(3)吉利“赢家之道”: 合則來,不合我找别人

說起華晨的“失意”與北汽的“得意”,就不得不提戴姆勒的另外一個大股東吉利,它持有戴姆勒9.69%,這次“慘”被北汽超過,成為了第二大股東。

但可能吉利壓根不在乎這個大股東身份,實際上自從2018年通過海外企業收購戴姆勒股份以來,吉利壓根就沒有參與過戴姆勒的内部運作,似乎更像是純粹的商業投資。

北京奔馳股比之争偃旗息鼓背後:半躺平的北汽與全躺平的華晨

而吉利與奔馳的合作,也更多是技術上的。比如,剛剛在廣州車展上市的路特斯EMIRA,就用上了奔馳A45S同款的2.0T發動機。原因倒也簡單,路特斯馬上要電動化轉型了,EMIRA确認是最後的燃油車型,沒必要自己研發了,把奔馳的發動機拿來“救救急”。據說,作為交換條件是路特斯傳授給奔馳一些底盤調校經驗。

再比如最近傳出消息,下一代奔馳C級可能會用上吉利的動力總成,極有可能是Drive-E系列的混動總成。而在今年的慕尼黑車展上,奔馳展出了最新的Smart概念車,新車基于吉利的浩瀚SEA純電架構打造,後續将在西安工廠生産,并于2022年正式上市。

北京奔馳股比之争偃旗息鼓背後:半躺平的北汽與全躺平的華晨

這說明,奔馳和吉利在技術上是互相需要的,甚至傳出兩者打算合作研發下一代整車平台,也會共同開發新車,應對即将到來的挑戰。

是以,吉利根本不用擔心到底自己是不是戴姆勒的第一大股東,合則來,不合我找别人。

相比華晨和北汽,這種做法自然更加高明,當然前提是有足夠的技術底氣。而這個底氣來源,是過去20多年的不斷努力與投入。

(4)功夫拍案

功夫汽車認為,即将到來的北京奔馳2022年股比之争,已經提前落幕了。

在奔馳面前,北汽主動出擊,拿到了奔馳母公司的話語權,在商業上大獲全勝;通過交叉持股的方式,與奔馳牢牢綁定在了一起。

但由于缺乏吉利式的技術底氣,北汽在與奔馳合作中依然沒有太多的話語權,看似是大股東,實則并沒有那麼遊刃有餘。

好在北汽還有時間,主動權依然還在自己手裡,依然有機會加強自己的積累,在未來競争中扳回一城。

而華晨,恐怕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在寶馬面前,華晨已經沒有任何的“反抗”之力。

從北汽集團異常高調的官宣,我們也可以推測,2022年合資股比之争也許将“高潮疊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