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能源汽車就是把兩輪電動車變成四個輪?小牛的造車邏輯

新能源汽車就是把兩輪電動車變成四個輪?小牛的造車邏輯

文/愛德華

車圖騰出品,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 ● ●

自從新能源汽車開始大火的那一天起,就不斷有人傳出一種論調——“新能源汽車制造非常簡單,其實就是把兩輪的電動車變成四個輪。”

沒想到,當年的玩笑一語成谶。現在小牛也終于按耐不住,要踏入造車這一潭渾水。12月15日,牛創新能源科技正式釋出,聚焦增程和純電兩個方向。

當年創造小牛電動的李一男,這一次踏入了造車行列。

新能源汽車就是把兩輪電動車變成四個輪?小牛的造車邏輯

其實小牛造車早有風聲,隻不過現在距離項目成立已經過去了三年。在三年暗自生長之中,牛創目前公司核心研發團隊已經成長到1000人的規模。消息稱,這些人均來自于國内外主流一線汽車公司,平均工作年限10年以上。

而這三年,也是市場形勢突變的三年。蔚來、理想、小鵬紛紛上市,并坐穩了新造車新勢力的前三把交椅。剛剛過去的11月份,蔚來銷量過萬,理想傳遞13000輛新車,小鵬更是沖破15000輛。

除了這些造車新勢力,廣汽埃安11月終端銷量達14566輛,同比勁增123%。這表明,新能源市場除了造車新勢力在攻城略地之外,傳統車企的新能源品牌也不甘示弱,開疆拓土絲毫不落下風。

小牛的市場地位大家有目共睹,這也是為數不多兩輪電動車中的“造車新勢力”。而這一次,李一男選擇正式面對時下最艱難的造車之路。這是一條完全不同于小牛的賽道,這條賽道更擁擠,競争也更激烈。

那麼,牛創還有機會嗎?

▍牛創要做什麼?

雖然品牌總部在北京,研發中心在上海,但是牛創這一項目真正的落地地點,卻選擇在了常州。

2020年12月,江蘇牛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注冊登記,注冊資本5000萬美元。到了2021年,牛創新能源遷移到常州金壇,注冊資金從一開始的5000萬美元增到40000萬美元。

可以說,正是在常州,牛創新能源找到了自己的歸宿,拉來了更多的投資。

新能源汽車就是把兩輪電動車變成四個輪?小牛的造車邏輯

選擇常州的邏輯很簡單。常州是長三角著名的制造基地,理想汽車的造車工廠正是選擇在常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國内地方政府參投新能源汽車企業,各方面資料來看,常州是最早的一家。

2016年4月,常州武進産業基金就參投了理想汽車7.8億元融資。而其他城市像上海、合肥、珠海、南京,基本都在2018-2021年間開始押注參投。在國内的“新能源車企搶奪戰”中,眼光獨到的常州一直都走在前列。

牛創這一項目落地常州,将可以享受到理想汽車工廠帶來的群體效應,以及長三角甚至江浙滬一帶的零部件供應體系上。

同時,常州相關部門不會虧待了牛創這麼一個大項目。在常州原本就有大乘汽車的工廠,這一工廠正是坐落在金壇區。巧合的是,牛創的注冊地點也是金壇區,這二者會不會産生一些奇妙的聯系,值得深思。

一家已經瀕臨倒閉的傳統車企,和一家正在上升期嗷嗷待哺的造車新勢力,這兩者結合的劇本在此前的幾年我們已經看過了太多——理想收購力帆,威馬收購黃海,這些新勢力正是靠着“已故車企”的資質,才在他們的廢墟上搭建起了自己的王國。

假設牛創可以成功使用大乘汽車的生産資質以及現有工廠,那麼把新車量産就會友善許多。

從定位上來看,牛創發力于增程式與純電動,這正是理想汽車目前選擇的賽道。增程技術在理想搭載之後廣受市場的認可,證明這一技術已經取得了突破。踏着前人走過的路,牛創可以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12月15日,小牛電動車創始人李一男公布了下場造汽車的最新進展,釋出汽車專屬的自遊家(NIUTRON)品牌,首款車命名為“自遊家NV”,定位5座中大型高端SUV,将于2022年上半年上市并接受預訂,同年9月啟動傳遞,同時提供純電和増程版車型。

新能源汽車就是把兩輪電動車變成四個輪?小牛的造車邏輯
新能源汽車就是把兩輪電動車變成四個輪?小牛的造車邏輯

(左一為增程版底盤,左二為純電版底盤)

随着新品牌的推出,以及一系列動作的加速,脫胎于小牛的牛創,造車邏輯已經漸漸清晰。

▍李一男的造車邏輯

你可以質疑小牛,但你不可以質疑李一男。

這個渾身光環,被任正非視如己出的青年,在15歲考入當時的華中理工大學少年班,26歲成為華為常務副總裁。此後,他先後出任百度首席技術官、中國移動旗下12580的CEO。2011年,他以合夥人身份加盟金沙江創投。

而金沙江創投,是滴滴出行、餓了麼、映客直播、ofo共享單車、去哪兒、上海大智慧和小紅書等優秀創業公司最早期的機構投資。

可以說,李一男掌握着當下網際網路半壁江山的孵化器,是看着這些公司成長的“創業教父”。在2015年4月,李一男看到機會後決定親自下場,建立了小牛電動。經過了三年,在2018年小牛正式敲鐘上市。隻不過,當時的李一男因為内幕交易罪被判處有期徒刑,沒能出席敲鐘。

新能源汽車就是把兩輪電動車變成四個輪?小牛的造車邏輯

李一男現在造車并不是心血來潮。在小牛發展早期,李一男一直有個“造車夢”。

他在建立小牛時,就希望将特斯拉作為産品發展定位的标杆。隻不過,面對着傳統廠商的競争、提高産能的壓力,想要做“特斯拉”尚有太長的路要走。

新能源汽車就是把兩輪電動車變成四個輪?小牛的造車邏輯

(李一男)

現在,機會終于來了。

李一男此前創造的小牛,雖然看上去似乎與造車是“隔行”,但其實小牛與牛創都有網際網路、智能化、電動化的基因,這與目前潮流漸起的智能電動汽車産業的基因有相通之處。

在未來,兩輪電動車的技術門檻不高,前景飄忽不定,李一男再次創業需要找到較為可觀的發展前景。事實上,在如今的産業、市場格局之下,已經還有比造車更好的選擇了。

雖然小牛已經不是李一男“掌權”的時代,但李一男仍在小牛電動中持股33.7%,依然“說了算”。在未來,牛創與小牛或将起到關聯作用,牛創可以借助小牛現有的技術儲備與管道網絡,實作更快發展。

讓我們不妨展望一下,如果将小牛的管道能力與研發能力賦能到牛創,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首先,二者的研發能力将實作共享與交換。小牛電動智慧出行全球研發與制造基地,正是落地江蘇常州,與牛創新能源相距不遠,二者實作研發能力的共享在情理之中。

新能源汽車就是把兩輪電動車變成四個輪?小牛的造車邏輯

其次,根據小牛電動2021年Q3财報顯示,小牛在國内新增門店320家,截至9月底,小牛電動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已達到2686家。

在未來,當牛創推出首款汽車時,會不會借助某些小牛電動的門店進行銷售推廣?答案或是肯定的。

目前,造車新勢力比拼的關鍵點正是管道能力。理想、蔚來、小鵬拼命開店,但根據統計,特斯拉、小鵬、蔚來、極星、理想、威馬6個汽車企業在購物中心内共開設了627家門店。這6家加起來的門店數量,都不及小牛電動。

根據李想此前透露的資訊,一個城市有或沒有門店,市場占有率會相差8倍。而在中國數百個城市都擁有銷售門店的小牛,未來将為牛創起到什麼樣的作用,也值得期待。

▍等待牛創的将是“最卷的市場”

不可否認,李一男是創業的好手。隻不過,當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早已是一個厮殺正勝的紅海。

前有蔚來、理想等新勢力占據使用者心智,中有大衆、福特等傳統車企“以大欺小”。後有小米、華為等科技巨頭虎視眈眈。這個市場從來不缺重資金入場的玩家,小米更是聲稱帶了1000億現金儲備入局造車。

那麼,牛創勝算幾何?

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

可以預見,未來5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在我國處于增量爆發期,但是我國的汽車消費總量已經保持數年的穩定。那麼牛創将要搶奪的,将是傳統車企的存量市場,以及新能源車企的增量市場。

新能源汽車就是把兩輪電動車變成四個輪?小牛的造車邏輯

(左一疑似為理想ONE,左二為牛創試制車)

牛創的優勢在于前文提到的小牛電動研發能力以及銷售管道,而更重要的,則是小牛電動此前積累的使用者群體。

小牛是電動車行業獨有的具有粉絲文化的企業,也是科技企業中少有的将粉絲營運打造成企業優勢的企業之一。“牛油”就是小牛粉絲們自我身份認同的稱謂。

在粉絲營運下,牛油們經常自發組織活動,成立牛油同城會。長期的使用者營運,讓小牛的使用者更願意為品牌着想,廣西南甯同城會甚至自發創作了一首“牛油會會歌”。

據了解,接近90%的小牛使用者都會選擇複購小牛電動車,粉絲粘性和品牌效應可見一斑。而在造車的征途上,這部分粉絲将是牛創的第一批支援者。

具體在車輛方面,2019年大乘汽車在常州市金壇區規劃了年産5萬輛純電動乘用車項目,這或許是牛創可以直接利用的第一批産能。

新能源汽車就是把兩輪電動車變成四個輪?小牛的造車邏輯

技術、管道、粉絲一切就緒,李一男這次親自下場參與到最激烈的“搏殺”之中。過段時間,我們或将看到牛創的第一批量産車下線。

隻不過,市場再卷,勝出的終将是感動人心的好産品。牛創究竟有沒有未來,發言權其實一直都在使用者手中。

車圖騰

資深汽車媒體人暮四先生(劉小悶)領銜打造

騰爺文化 · NDIMedia旗下新媒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