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甲午慘敗,慈禧太後李鴻章難辭其咎,沒想到此人也負不可推卸之責

甲午慘敗,慈禧太後李鴻章難辭其咎,沒想到此人也負不可推卸之責

說起晚清,慈禧太後是第一标簽,光緒是第二标簽,然後就是李鴻章,李鴻章是絕對的能人,善于溝通協調,得到各方面認可。

但是一場甲午海戰,讓李鴻章到了“世人皆曰殺”的地步,究其原因,當然有沒有看透日本人的本質,一再忍讓,寄希望于西方列強特别是俄國壓制日本,這都是李鴻章犯下的主觀錯誤。

但是讓李鴻章完全承擔甲午慘敗的全部責任,确實是不公平。

因為在北洋水師的建設過程中,李鴻章一直是頃盡心血,但是北洋水師為何在與日本人的海戰中一觸即潰,這其中更是有多種客觀原因。

甲午慘敗,慈禧太後李鴻章難辭其咎,沒想到此人也負不可推卸之責

曆史上一緻聲讨的是慈禧太後,在大戰一觸即發的當口,竟然挪用海軍軍費建造頤和園,導緻北洋水師裝備一直不到位,發揮不了真正作用。

這當然是一個重要曆史原因。

其實,北洋水師的慘敗與另一個人有着很大的關系。

說起這個人,肯定讓人感到意外。

這個人就是翁同龢,光緒的老師。

說起翁同龢,可是兩朝帝師,不過,翁同龢當同治的老師,并沒有發光發彩,同治本就是桀骜不馴之人,生性頑劣,根本就不把翁同龢當回事,自然,翁同龢也就沒沾上什麼光,沒當上大官。

甲午慘敗,慈禧太後李鴻章難辭其咎,沒想到此人也負不可推卸之責

但是當光緒的老師,結局就大不相同了,光緒生性溫和,十分願意學習,與翁同龢一直感情深厚,光緒當上皇帝後,翁同龢自然受到重用。

光緒二十年十月,翁同龢同恭親王、李鴻章等共同執掌軍機處,權勢炙手可熱。

但是在光緒二十四年四月,翁同龢被開缺回老家常熟居住,從權力頂峰滑到了谷底。

翁同龢為何淪落如此,原因很簡單,他跟李鴻章不對付。

起因是李鴻章翁同龢有一個哥哥叫翁同書,時任安徽巡撫,在與太平天國作戰時因指揮不力丢失了定遠,被曾國藩參劾,奏折就是李鴻章執筆的,翁同書被流放到新疆後病死。

從此,翁同龢對李鴻章一直耿耿于懷,擔任戶部尚書主管全國财政撥款大權後,開始挾公報複李鴻章。

甲午慘敗,慈禧太後李鴻章難辭其咎,沒想到此人也負不可推卸之責

報複的手段就是:北洋海軍成軍以後,就處處限制北洋海軍的經費支出,停止向北洋水師撥款,使北洋水師難以形成有效的戰鬥力。

當然,翁同書更有深層次的考慮,就是不想看着北洋水師做大做強,更不想讓李鴻章超過自己。

翁同龢不僅以國庫虧空為由,還奏請停購船械兩年,就是在彈藥補充方面,也多多限制。當時李鴻章準備購買德國克虜伯工廠生産的大開花彈,以供戰艦上的大炮隻用。李鴻章簽發了購買的指令,卻最後沒能執行。原因很簡單,翁同龢說沒錢,反對耗費巨款買炮彈儲藏。

甲午海戰前夕,北洋水師最大的兩艘艦船定遠和鎮遠上的十英寸巨炮,分别隻有一枚和兩枚炮彈,其他小口徑的炮彈也奇缺。

甲午慘敗,慈禧太後李鴻章難辭其咎,沒想到此人也負不可推卸之責

到了中日開戰,各國嚴守中立,李鴻章急忙向英德各國購買炮彈,此時的西方列強,都開始嚴守中立,拒絕出售。

黃海海戰開始,北洋水師指戰員都知道自己的實力,未戰就已經心怯。

甲午海戰慘敗後,翁同龢與李鴻章相遇,發問北洋水師情況,此時的李鴻章怒目相視,半天不說一句話,可想而知當時李鴻章的憤怒之情。

國家的孱弱永遠是跟衆多官員的劣根性聯系在一起,最後一步步把國家引向深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