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民國隻有短短的三十八年時間,但是據統計,那三十幾年時間裡大大小小的軍閥加起來竟然多達三千多個。
我們常說北洋軍閥,袁世凱又是北洋政府的第一任總統,是以許多人便理所當然地認為袁世凱是北洋軍閥的頭頭,袁世凱是一個軍閥。
實際上,我并不認為袁世凱是一個軍閥,軍閥是依仗自己手中的軍事力量獨立于中央政府之外的地方割據勢力,可袁世凱是北洋政府的總統,是一個受到國内外所有人承認的全國最高上司人,他不是地方割據勢力,是以自然不能将他當成軍閥來看。
軍閥混戰也是在袁世凱病逝之後,各方勢力打破了平衡,誰也不服誰,是以才為了争奪北京政府的控制權而引發混戰。
這多達三千多個的軍閥,他們的實力又是怎樣的呢?
對于哪個軍閥最有實力,實際上是分階段的,以北洋軍閥來論,除開袁世凱從1912年到1916年這四年時間之外,還有1916年到1928年這不長不短的12年。
1916年到1928年則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中又有三個不同的實力最強的軍閥。
1916年袁世凱帝制破産,随後于當年6月6日抑郁而終,他一死,北洋政府應該由誰來上司呢?
當時在北洋系内部以段祺瑞呼聲最高,但是一來為了能夠盡量消除南方的反對聲,二來黎元洪是袁世凱欽定的“第一繼承人”,是以段祺瑞并沒有因為一時腦熱而去和黎元洪争搶總統寶座,而是讓給了在南、北雙方都沒有根基的黎元洪,他自己則出任國務總理。
也正因為黎元洪既不屬于北洋系,也不屬于南方陣營,是以他雖然當了總統,可實際上卻沒有實權可言,徐樹铮甚至還敢直接拍桌子和他唱對台戲。
是以,段祺瑞雖然屈居總理一職,但卻是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控者,哪怕後來黎元洪在“府院之争”中利用國會和直系逼走了段祺瑞,最後也還是不得不請段祺瑞回來收拾局面。
這一階段實力最強的軍閥顯然便是段祺瑞,次之則是直系馮國璋,再次之則是已經開始行成的奉系張作霖,再再次之則是閻錫山、陸榮廷、唐繼堯一類的地方軍閥,南方孫氏陣營暫時不夠看。
1920年直系和皖系打起了“直皖戰争”,段祺瑞兵敗下野,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候直系軍閥的頭頭已經不是馮國璋了,馮國璋入京當了一年的代理總統,和段祺瑞延續了“府院之争”一年之後不敵,最終黯然下台,後于19119年12月病逝。
馮國璋一死,直系便徹底地落到了曹锟和吳佩孚二人的手上。
實際上,自從馮國璋入京當了代理總統之後,他對直系軍隊的控制力便一直下降,他的死隻不過是給曹、吳二人一個名正言順地掌控直系的理由而已。
曹、吳二人,一人主政,一人主軍,但曹锟能力顯然不及吳佩孚,是以别看後來是曹锟當了總統,可是做決定的卻是吳佩孚。拿張宗昌賄賂曹锟,想要投靠曹锟這件事來說,曹锟收了張宗昌的好處,原本已經答應接納張宗昌了,但吳佩孚說了句不行,曹锟便不敢說話了。
直系和奉系在1922年打了一仗,奉張不敵直吳,是以乖乖退回了東北,埋頭發展。
吳佩孚打敗了張作霖之後,再無敵手,一時間風發意氣,積極擴張勢力,于1924年達到鼎盛時期,并登上了《時代》雜志封面,被評為“最強者”,是以這個階段實力最強的軍閥便是吳佩孚了,次之則是張作霖,再次之則是閻錫山之流,南方孫氏陣營仍然不夠看。
隻不過吳佩孚也避免不了盛極而衰的結果,在1924年又和奉張打了一仗,結果輸給了張作霖。
這時候很顯然張作霖已經取代了吳佩孚,成為了1924年到1928年這一階段的最強軍閥。
張作霖在勢力巅峰時期曾經掌控了“八省三市”的地盤,奉張直接控制的兵力多達30萬之數,
不過,雖然張作霖打敗了吳佩孚,但是吳佩孚卻沒有是以徹底失勢,而是跑到了湖北蟄伏了起來,隻是他不再是直系軍閥中實力最強的人了。當時直系中最有實力的軍閥是新近崛起的孫傳芳,後來孫傳芳号稱“東南王”,一度任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
除了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這三個北洋軍閥之外,馮玉祥實力一度也很強盛,次之則閻錫山之流。
此時南方孫氏陣營也已經崛起,趕走了陳炯明,又有“李白”來投,又和蘇聯合作,創辦軍校,實力正飛速往上漲。
随後北伐軍興,先後打敗了吳、孫,進逼奉張,張作霖迫于形勢而退回奉天,後遭日人暗算而亡,厥有小張易幟。
1928年之後是不是沒有軍閥了呢?顯然并不是,地方軍閥仍有閻錫山、馮玉祥、劉湘、龍雲、韓複榘、盛世才、西北諸馬等人,乃至于“李白”之桂系也是一個軍閥集團。
但在1928年之後,地方軍閥實力則以“李白”為最,次之則是未丢三省之小張。
是以,所謂的軍閥實力排名不在相同階段,不可一以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