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男兒功名隻需馬上取,莫從書中求”,是以漢朝時候的班超投筆從戎,硬是憑借着強大的武功在沙場征戰,建立了強大的功業。後世效仿班超的人有很多,但是真正成功的人卻很少,隻是沙場征戰往往有巨大的生命危險,因為刀槍無眼,每一個人都可能被敵軍擊中,哪怕是皇帝也不例外。

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發生的鄱陽湖水戰中,後來成為皇帝的朱元璋,就差點被擊中而嗚呼哀哉了,之是以幸存下來并且得以建立大明朝,是因為有一位叫做陳德的将領,用身體為他擋了9箭,才讓他有機會從容逃走。
鄱陽湖水戰是在整個中世紀,全球規模最大的一次水戰,這是元朝末年由朱元璋與陳友諒分别率領的兩支起義軍,為了争鬥戰略要地鄱陽湖,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影響極為深遠。
朱元璋率領着二十萬大軍,而陳友諒則有着六十五萬的大軍,并且他的家底極為闊綽,水軍中有着上百艘高大且裝備精良的戰艦,後來明成祖時派遣鄭和出使西洋時所使用的船隻,便是繼承了陳友諒的這種造船技術,不過在當時這種高大的戰船讓朱元璋極為苦惱,因為他無論怎麼打都打不動。
好在陳友諒的這些戰艦雖然高大堅固,不過速度相對較為緩慢,是以雙方一時間陷入了對峙狀态,但局面卻一天天地朝着對朱元璋不利的方向發展,尤其是在7月21日的康郎山之戰中,朱元璋正坐在帥船之上坐鎮,指揮着徐達等人斬殺敵軍,卻被陳友諒麾下的猛将張定邊給發現了。
張定邊此人被後人尊稱為“元末第一猛将”,因為他在發現了朱元璋所在的帥船以後,立刻就駕着一隻小船,直接沖向了朱元璋大軍的陣營之中,突破了重重封鎖,接連斬殺了三員大将,所有試圖阻攔他的人全都被殺,朱元璋在大驚之下連忙下令座船轉向逃走,以避開張定邊這個煞星。
然而在這危急時刻,朱元璋的船隻卻出現了問題,不知道是駕船士兵太過緊張還是因為什麼原因,這個船直接擱淺走不動了(舟膠于沙,不得退,危甚),這個時候朱元璋身邊的大将僅有陳德一人,他奮力阻擋張定邊,張定邊命随行的軍士朝着朱元璋放箭,陳德用自己的身體當作盾牌,中了9箭後暈厥,但依然挺立在朱元璋身前不倒下。
最後還是常遇春及時趕到,一箭射中張定邊将其驚退,才保下了朱元璋一命,而陳德也立刻得到了妥善的治療,身體恢複如初,繼續為朱元璋南征北戰,于洪武3年被封為臨江侯,後來他在洪武11年因為箭瘡複發而病逝,他的兒子陳镛繼承了臨江侯的爵位,陳镛戰死沙場後,由陳德的孫子陳子善繼承這個爵位。
隻是到洪武23年的時候,南韓公李善長被舉報與胡惟庸一案有關,朱元璋下令徹查,最終竟然查出了陳镛也參與了胡惟庸謀反的事件之中,于是下令将臨江侯府抄家但是留下了陳子善的性命,陳子善還不服氣去質問朱元璋,朱元璋說:“若非為報陳德之恩,臨江侯府早已滿門滅絕,朕固不忍見陳德無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