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古奇冤,發人深省——嶽飛冤死的啟示

遵照敵國的意願與要求,殘害本同的忠良,這種自毀長城、自取滅亡的曆史悲劇,在中國曆史上曾經一再重演,留下了血迹斑斑、令人不堪回首的曆史污迹。南宋最傑出的民族英雄嶽飛之冤死,就是其中最慘痛的一例。

嶽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出身于世代務農家庭,早年習武,練就一身高強的武藝。北宋宣和四年(1122),嶽飛從軍,參加抗金戰争,他的最後20年基本上是在抗金戰争中度過的。他不僅治軍有方,而且骁勇善戰,屢立戰功,從士兵起家,成為百戰百勝的卓越軍事統帥。

千古奇冤,發人深省——嶽飛冤死的啟示

嶽飛的最大願望是北伐,收複中原失地。南宋紹興三年(1133),嶽飛在《送紫岩張(浚)先生北伐》詩中寫道:“号令風霆訊,天聲動北陬。長驅渡河洛,直搗向燕幽。馬碟阏氏血,旗枭可汗頭。歸來報明主,恢複舊神州!”這首詩十分明白地表達了他收複失地的強烈願望。但是.這個願望遭到南宋朝廷内妥協投降派的掣肘,從金國傳回的奸細秦桧已經受到重用,他利用宋高宗趙構急于偏安一隅的心理,極力主張與金國媾和,放棄中原大好河山。對于這種屈辱的求和,嶽飛是堅決反對的。南宋紹興九年(1139)春,他曾上表朝廷,指出:“唾手燕雲,正欲複仇而報國,誓心天地,當令稽首以稱藩。”據說,秦桧“見之切齒”。

千古奇冤,發人深省——嶽飛冤死的啟示

朝廷奸佞當權,忠臣志士報國無門,這是一種何等悲哀的局面,嶽飛心中的悲憤又有誰能了解?是年夏季的一天,在一陣狂風驟雨之後,雨過天晴,嶽飛在其鎮守的鄂州衙署憑欄遠眺,但見滔滔長江滾滾東流,心潮澎湃,意氣難平,遂發為心聲,為後人留下了堪稱千古絕唱的《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欄處,潇潇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阙!

千古奇冤,發人深省——嶽飛冤死的啟示

紹興十年(1140)五月,金國再次毀約對南宋發動進攻,由金軍元帥完顔宗弼(金兀術)指揮,分四路南下。宋高宗被迫令嶽飛與韓世忠、張浚三大主帥進行抵抗。但是,宋高宗的所謂抵抗是有限度的,就是隻要確定江南半壁不落入金人手裡,至于恢複中原根本不是他考慮的事。但這一次,嶽飛決定違背宋高宗的意願,發動一次空前規模的北伐。嶽飛指揮的嶽家軍從鄂州分路北上,一路打敗金軍,先後收複許昌、鄭州、西京洛陽,收複了河南的大部分失地。

千古奇冤,發人深省——嶽飛冤死的啟示

金軍主帥完顔宗弼偵察到嶽飛的指揮部在河南郾城是隻有少量騎兵駐守後,親自率領精銳騎兵1.5萬人,自開封長途奔襲即城,企圖一舉消滅嶽飛的指揮中心、雙方展開一場惡戰,金軍過去對付宋軍屢屢得手的獨門殺器“拐子嗎”(側翼騎兵)、“鐵浮圖”(鐵塔兵,即重裝騎兵),在嶽家軍面前都不靈了,這次,金軍被嶽家軍打得大敗,不得不退兵而去。嶽家軍一支分隊打到離金軍大學營開封隻有四十五裡的朱仙鎮。這次,嶽飛北伐中原,金軍遭到空前沉重的打擊,也打破了金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面對勇猛無敵的嶽家軍,金軍上下發出了“憾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哀歎。

千古奇冤,發人深省——嶽飛冤死的啟示

嶽飛在朱仙鎮招兵買馬,聯絡河北義軍,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複失地,他激動地對諸将說:“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耳!”然而早已将“杭州做汴州”的宋高宗和奸佞秦桧們卻見不得嶽飛的勝利,于是,秦桧假高宗之名,在一天之内,連發12道加急金牌,指令嶽飛退兵。面對這樣的場景,一心報國的嶽飛已經是五内俱焚,欲哭入淚,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憤,仰天長歎:“十年之力,毀于一旦!”班師之日,軍民哭成一片,哭聲震野。

本國之賢良忠臣,就是敵國之仇人。金朝認識到,嶽飛是金國最大的敵人,嶽飛的存在就是對金國最大的威脅。于是,通過宋高宗、秦桧之手來幹掉嶽飛,就成為金國外交的頭号目标。金軍元帥完顔宗弼寫信給秦桧,明确告訴他:“必殺嶽飛,而後和可成也。”

千古奇冤,發人深省——嶽飛冤死的啟示

對于主子發出的指令,秦桧自然不敢怠慢。于是,一樁驚天的害人陰謀就此出籠了。秦桧黨羽們指使嶽飛部将王俊向都統制王貴控告“副都統張憲謀據襄陽為變……冀朝廷還嶽飛複掌兵”,王貴立即向樞密使張俊報告,張憲随即被逮捕,後又誣陷張憲“供通為收嶽飛處文字後謀反”。嶽飛及長子嶽雲随即被捕,投入大理寺獄審訊。秦桧決定殺嶽飛以警告所有敢于反對求和者。徹史中丞何鑄奉令審訊嶽飛,嶽飛脫衣露出少年時母親姚太夫人在他背上刺的“盡忠報國”四字。何鑄是個有良心的人,他察覺嶽飛有冤,便向秦桧申述。秦桧很不高興,沉着臉說:“這是皇上的意思。”

千古奇冤,發人深省——嶽飛冤死的啟示

秦桧當即改派心腹黨羽、素與嶽飛有隙的萬俟高主持審訊。萬俟高秉承秦桧的旨意,以嚴刑拷打、屈打成招等方式定嶽飛子虛烏有的謀叛罪,誣陷嶽飛虛報軍情及逗留淮西等罪,一口咬定嶽雲曾經寫信結張憲,布置奪軍謀反的計劃等。已經被剝奪軍權退居閑職的韓世忠對此氣憤不能平,親自登門诘問秦桧,秦桧答複:“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當場憤怒地抗議:“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

同年十二月,嶽飛被奸佞害死于臨安(今杭州)大理寺獄——風波亭,時年僅39歲。其長子嶽雲及部将張憲被斬于臨安市中,家産充公,家屬發配到廣南、福建路居住。

千古奇冤,發人深省——嶽飛冤死的啟示

南宋中興之主孝宗即位後,于隆興元年(1163)宣布為嶽飛平反,開複原官,将其遺骨安葬于杭州栖霞嶺下,并建廟于鄂州(今湖北武昌),谥武穆。甯甯宗嘉定四年(1211)追封鄂王。嘉定十四年(1221),在嶽飛安葬處附近修建嶽鄂王廟,供後入憑吊懷念。在嶽飛墓前,尚有四個鐵鑄的人像,反剪雙手,面對嶽墓而跪,他們就是陷害嶽飛四大奸佞——秦桧、王氏(秦妻)、張俊、萬候崗。在跪像的背後墓門上有副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千古奇冤,發人深省——嶽飛冤死的啟示

“萬古知心隻老天,英雄堪恨亦堪憐。如公稍緩須萸死,北虜安能八十年?”“鄂王墓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搓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中興諸将思平敵,負國奸臣主議和。……如何一别朱仙鎮,不見将軍奏凱歌?”幹百年來,在憑吊嶽王廟及嶽王墳時,文人才子們紛紛吟詩,抒發對一代民族英雄慘死的同情與懷念,對北伐中斷感到惋惜,對秦桧等奸佞殘害忠良給予嚴厲譴責……

千古奇冤,發人深省——嶽飛冤死的啟示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多災多難,如何避免曆史悲劇一再重演,才是曆史留給後人最沉重的課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