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中了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開心?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古人中了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開心?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工農商是沒有社會地位的,隻有讀書人和當官的人才是最受人尊重的人。而當官,除了世襲祖上的官職外,主要就是通過科舉考試來當官了。古時候,有很多人寒窗苦讀幾十載就是為了能夠博得金榜題名。大家還記得範進中舉的故事吧,範進中了舉人高興得都發瘋了,可想而知中舉人有多難。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古代人中探花,卻比中狀元還高興呢。

古人中了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開心?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通常情況下,考生通過院試後,就可以得到秀才資格,這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檻,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大學大學生。成為秀才即代表有功名在身,在地方上會受到一定尊重,有一些特權。例如免除差徭,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随意對其用刑等。但要說的是,秀才并不是公務員,它隻是相當于拿到了可以考公務員的資格,是以接下來秀才如果想成為國家正式公務員,就可以去省城參加古代公務員的第一級考試:鄉試。

古人中了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開心?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這三個詞語其實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冠軍,亞軍和季軍,是以顯而易見,在古代的時候,能夠考取狀元是多麼了不起的一件事情。但是探花這一職位,除了要擁有一定的實力以外,其次長相也必須要足夠的俊俏。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在古代的這些人中,也大部分都是外貌協會,因為他們對于外貌長相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一般來說,如果要是中了探花,那麼不僅擁有一定的實力和能力以外,還有一張俊俏的臉龐,也會得到朝廷上皇上和一些大臣們的重用。

古人中了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開心?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這樣看來,人們如果能夠得到談話,比得到狀元還要高興,因為在那個時候探花會更加受到重用,但是這種說法究竟是否正确呢?通過下面的事實說明,這樣的說法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古人中了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開心?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一般得到狀元的人們基本上最後都會被選為驸馬,但是這也僅僅是大部分的情況之下,當然也有一些人沒有被選為驸馬,而能夠得到狀元的人,基本上都會進入翰林院。朝廷上很多的高官都是從翰林院出來的,是以能進入翰林院,那麼以後的日子必定會飛黃騰達。

古人中了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開心?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比如在東漢末年的時候,龐統本來是在周瑜手下做事,但是周瑜死後,孫權怎麼都不肯用龐統,就是因為他長得太醜,以為不會有什麼才華。無奈之下,龐統隻好到劉備那裡應聘,結果劉備同樣嫌他醜,勉強讓他做了一個縣令。直到劉備發現龐統的真正才華,才開始重用他。

古人中了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開心?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再比如說唐朝的黃巢,黃巢本來非常有才華,可以高中進士的,但是殿試的時候皇帝嫌他長得太醜,硬生生剝奪了他的進士資格。是以黃巢才懷恨在心,憤而造反。由此可見,容貌對一個人的前途影響有多大。

古人中了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開心?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按照我們的邏輯,排名肯定是越前越好,但是古代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中探花而不是狀元,一些中了探花的人都異常高興,甚至比中了狀元都要高興,為什麼會這樣呢?說出來大家可能感到不敢相信,因為在古代的科舉中,不僅要看學習能力,還要看顔值。而探花的顔值要求都是要比較高的,是以,探花可以說是對能力與顔值兩方面的肯定。沒想到古人也是看臉的。

古人中了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開心?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是以如果一個人中了探花,就表示這個人的外貌得到了皇帝和大臣們的認可。一個賞心悅目的人總是會得到更過的偏愛,很多大臣還可能将他選為自己的女婿,得到很多人的拉攏,就是皇帝也會多給他說幾句話。這樣的人将來前途不可限量,能不高興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