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們先說一下清朝版圖從來沒到過1453萬平方公裡,不知道題主這個數字是從哪裡來的?大清帝國的鼎盛時期是在乾隆後期的平定完西北叛亂後的1316萬平方公裡。至于說大清帝國為什麼擴張:其實這需要分幾個階段,努爾哈赤是滿足關外建國的,到皇太極時期才謀生了入主中原的想法;從順治到康熙前期是已經滿足自己東北老家加兩京十三省明朝故地版圖的,但是準噶爾汗國的妄圖重新大元版圖擴張威脅到了大清王朝的安全。是以清朝因為涉及生死存亡不得不奮起反擊,是以從青藏、西域乃至蒙古各部(漠北漠西)都是這場長達七十年平底叛亂的結果。從這一點來看,清朝有點被動的意味。從乾隆開始版圖一統大清才真正有了天朝上國的底氣,再也不像之前時刻擔心被趕回東北老家了。是以大清版圖才從東北不足百萬平方公裡的小國變成1316萬平方公裡的龐大帝國。說白了清朝擴張的動力來自自身的危機意識,用龐大遼闊的戰略縱深保證自己的安全。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并沒有後來那麼大的野心,隻要大明王朝能夠承認自己就可以了。當然明朝因為不割地的祖訓再加上泱泱大國的架子都不能承認對方,是以在反複拉鋸過程中繼任的皇太極發現原來大明王朝也不是非常可怕。這才誕生了是否可以入主中原的想法,這一構想随着崇祯的自殺和吳三桂降清放開山海關成為現實。大清入關在領土擴張的道路上一路奔馳:從1644年遷都北京到1760年乾隆徹底平定西北,在長達116年的過程中大清王朝一直在不斷擴張版圖。終于在乾隆時期确定了1316萬平方公裡的鼎盛版圖,下面我們分階段做一下詳細闡述。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執政時期,隻想割據建國并無入主中原之意
從努爾哈赤起兵開始統一女真各部,為的就是割據遼東過自己的小日子。掠奪大明以及和蒙古科爾沁部聯盟是為了壯大自己。一個想割據;大明想平定叛逆,這才有了後金和大明的遼東反複拉鋸戰争。在努爾哈赤看來大明雖然衰弱了,但是依然是龐然大物。是以最理想的就是後金能夠割據關外,與大明建立宗藩體系稱臣互市。
皇太極繼位後兩次入侵北韓,是為了避免自己在和明朝進行對抗時腹背受敵(當然還有必要的掠奪);對于漠南蒙古的征服,在增加後金力量的同時擴大了戰略縱深。皇太極多次從宣大入關掠奪,最遠到達河南、山東。在擷取豐厚的物資的同時,也發現了大明王朝虛弱的本質。為下一步多爾衮借崇祯自殺之機,入關平定中原奠定了基礎。
多爾衮、順治、康熙前期入主中原,逐漸消化吸收前明兩京十三省故地
1643年皇太極病逝代善、多爾衮、豪格等人為了争奪皇位劍拔弩張,而此時誰也不知道大明國祚就還有一年了。甲申年正月在各方勢力的妥協下順治在沈陽繼承皇位,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上吊自殺大明滅亡。攝政王多爾衮才率軍入關平定中原,然後遷都北京拉開了了大清王朝入主中原的序幕。
從1664年到1661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被迫躲入緬甸,在中原成建制的抗清勢力基本上都被平定。從此清政府開始休養生息,消化吸收兩京十三省。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強大前來的準噶爾汗國在葛爾丹的上司下,妄圖消滅大清恢複蒙元版圖為止。在這段曆史時期内,大清王朝的版圖包括東北故地加晚明時期的兩江十三省大約600-700萬平方公裡。雖然名義上大清影響力可以輻射蒙古各部王公,但是沒有實際直轄能力。
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為了生死存亡不得不和準噶爾死磕,最終版圖達到巅峰
從康熙到乾隆這祖孫三代帝王,開創了我國曆史上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既然是盛世,自然文治武功都得出色才行。大清王朝把版圖擴張至巅峰時期的1316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就是在這段七十多年的平定西北過程中實作的。是以這個時期,大清王朝是在面臨生死存亡被動的與西北的準噶爾死磕。
西北的準噶爾已經立國,不在是部落體制而是有明确目标的國家體制。尤其是準噶爾汗國的大汗葛爾丹趁着大清費勁心力平定三藩的過程中,逐漸蠶食蒙古各部。采用遠交近攻的政策,把包括漠北、漠南、漠西各部都納入版圖(如上圖所示)。葛爾丹的兵鋒直指京城,是以康熙不得不禦駕親征在烏蘭布通大戰。從此拉開了準噶爾和大清王朝長達七十年、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反複割據。
在這七十年征戰中,即便以大清王朝這麼雄厚的國力都被逼得差點入不敷出。雍正不得不頂着巨大壓力推行新政,積累财富平定西北。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最危急的時刻,雍正甚至是抄貪官的家來補足西北平叛大軍的軍饷。可見平定之艱難,到乾隆時期終于完成了西北平定。大清王朝的版圖也在此時達到巅峰,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公裡。
小結:
大清從後金開始立國到達巅峰版圖,經曆了幾個關鍵的曆史階段。從打算割據關外到入主中原;從兩京十三省擴充至巅峰版圖都有清朝自身以及客觀曆史事件賦予的曆史使命。是以大清王朝才能從東北的白山黑水擴張到雄霸東亞,成為我國曆史上版圖排名前三的大一統王朝。
我是曆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