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還有一個名場面,那就是李衛和李绂有過的一次會面。

那是李绂為了調查科場舞弊的内幕,多方求助無果後,便主動登李衛的門,請求李衛幫忙帶兵包圍考場。
按理說李绂隻是個内閣侍讀大學士,相當于四品、五品的官職,負責校閱日常的奏章,大概相當于今天的政府辦公室秘書、助理之類的工作職位,随後臨時被雍正安排擔任本次恩科的副主考。而李衛則不同,此時已經出任清朝賦稅重地江蘇的巡撫,妥妥的封疆大吏、一品大員。
在官階上來看,倆人壓根就不是一個重量級别的。
那麼李绂到了李衛府上是如何表現呢?
隻見李绂先是在門口,把負責開門的保安給訓了一通。
且不說李绂比李衛的官階低了很多,就算是平級同僚,也不至于上前就責罵對方的下人。就算當時李绂是慌着處理科場舞弊案,内心焦慮。但是這種舉動和行為,的确是和他的身份、涵養不相符。
在進到院裡後,李绂被李衛的親兵繼續攔了下來。被告知李衛即将要去面見皇帝,正在寫述職報告。李衛身為封疆大吏,即将被皇帝召見,準備自己的工作彙報,自然是頭等大事,安排人替自己把門,也沒什麼不妥。
但是,李绂又說了些什麼話呢?
“不識字,寫什麼折子?”
這是李绂同着李衛的親兵直接飙出來的第一句話。
身為一個官階較低的人員,就算你再看不起官階比你高的人員的文憑,你也不能在人家的地盤、同着人家下屬的面,這樣去直眉瞪眼地揭對方的短。
你在人家地盤公然揭人家老大的短,任何下屬也不答應啊。
看眼前這個親兵對自己不理會,李绂更是咆哮了起來,先是直呼李衛的名字。
在古代,官員之間的稱呼是非常講究的。
在沒有非常親密交情的情況下,下級隻能喊上級的官稱,平級之間,至少也應該稱其字号或者官稱,隻有上級喊下級,可以直呼其名。
李绂此舉,隻能說他根本沒把李衛放在眼裡。
随後,李绂更是大氣地亮明自己的身份:
“賜進士出身、内閣侍讀大學士、現任副主考李绂來了!”
這一通話,顯然是沖着李衛的“不識字”的短處來的。
李绂的這一系列騷操作,可以說把為官、為人、混職場所有忌諱的雷區全部踩了一遍。
那麼,李衛又是如何處理呢?
李绂的那一通咆哮,李衛在房間裡必然聽得清清楚楚。
不過開門出來後,李衛卻是這樣表現的:
隻見李衛三步并作兩步跑了出來,并且上來就是對李绂一通猛誇。
“這是大清官哪!”
“這是讀書人的領袖啊!”
“這是給我李衛面子!”
李衛的這一通三連發的話語,可以說讓李绂聽了心裡舒舒服服的。
因為這三句話,全部是李绂最愛聽的話。
李绂作為一個自命清高的官員,自然是以清官自居,李衛的第一句話就說到了點子上。
随後,李衛更是給出了李绂一個至高無上的評價:讀書人的領袖。
不要小看這句話的分量。
如果李衛是一個讀書人的話,這樣誇李绂反而有文人相輕、暗中譏諷的味道,但是衆所周知李衛是一個不通文墨的人,連他這樣“不識字”的人都這樣評價李绂,那李绂自己也會感覺自己這個“讀書人領袖”的身份含金量十足,五個9都打不住。
就好像《三國演義》裡面的張遼威震東吳的逍遙津,如果是東吳的大人聽說了張遼之名吓得渾身哆嗦,似乎顯示不出來張遼的威猛。但是如果說是連小孩聽聞張遼之名,都吓得夜裡都不敢哭鬧了,反而更能顯現出張遼帶給東吳人内心中的陰影。
最後,李衛用一句話,直接對李绂進行了“高度總結”:這是給我李衛面子。
試想,李衛的官階比李绂高了那麼多,依舊這樣“恭維”李绂,這會讓李绂心裡多麼得意啊。
随後,李衛把李绂讓進自己府上,開始商讨對付科場舞弊案的方法。
那麼,從李衛和李绂的這次簡單的會面,我們看到了兩人完全截然相反的處世之道,無論是在言行、舉止,還是态度方面。
李绂是頤指氣使、自命清高、趾高氣揚,而李衛表現出的卻是樸實、真誠、沒有一點架子。
之是以出現這樣一個局勢,首先有客觀原因的——李绂是三阿哥胤祉最為看重的文人門客,這恐怕是官場皆知的資訊。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緣由,李绂就公然敢踹開李衛府衙的大門,直接數落李衛不識字,直接亮明自己金光閃閃的“賜進士出身、内閣侍讀大學士、現任副主考”的标簽。
那麼李衛真的怕李绂的這個标簽嗎?
當然不怕啊。
在接下來李衛和李绂到考場搜尋舞弊證據的時候,面對身份地位比李绂更高一籌的張廷璐,李衛壓根就不把他當回事。
那麼李衛之是以對李绂表現出恭敬的态度,無外乎幾個原因:
1、李绂的背後是三阿哥胤祉,而雍正初登大位,三阿哥有擁立之功,和皇帝的關系正是蜜月期。李衛作為多年追随雍正的“精細鬼”、“伶俐蟲”,對這層關系自然是深刻了然于胸。三阿哥門下的紅人李绂來訪,自然是要優待之。
2、李绂自身确有一定的才氣、知名度,再加上清正廉潔,已經聲名在外,值得令人尊重。
3、李衛原本就是從雍正潛邸基層做起,各種察言觀色、各種小心謹慎,才一步步走到今天,李衛在官場、職場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自然明白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仇人多堵牆,低姿态做人才能走得更遠的道理。眼下雍正剛剛提拔他擔任江蘇巡撫,正處于事業的上升期。李衛雖然有雍正作為自己的靠山,但是他更明白,對于李绂這樣的人,能結交最好,千萬不能得罪。
不過,當面對公然敢掩蓋科場舞弊、試圖蒙混過關的張廷璐,李衛則是不留任何情面,直接呈報雍正,哪怕對方是上書房大佬張廷玉的弟弟。因為李衛内心深處永遠記着一個最高準則:那就是對雍正要做到絕對忠誠。
既能夠精準把握朝中局勢、又能夠低姿态待人接物,還時刻讓大佬看到自己的忠心、責任心,李衛把這些處理得非常到位,雍正肯定會重用他、提拔他。
反觀李绂,不管是仗着自己有三阿哥的背景也好,還是仗着自己一身才氣、自命不凡也好,無論是說話、辦事,處處給自己挖坑,不給自己留後路。
最後險些被雍正問斬。
兩人最後的下場可謂是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