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古人為何會出這樣的俗語?

中國社會經曆幾千年發展,古人根據自己的平生經曆和社會經驗,為後世總結出了許多至理名言。短短的一句話,教會子孫後輩為人處事的真誠道理,提醒後人不要在人生之路上走太多彎路。比如古人口中常說的這句名言:“仗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是在告誡後人,那些沒有讀過書的市井普通人,遠比讀過聖賢書的文人更加仗義。這種說法到底源自何處?古人為何又要這樣說?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古人為何會出這樣的俗語?

曹學佺劇照

據文獻記載,這句話乃是明朝才子曹學佺所寫的一副對聯。曹學佺出生于貧寒農家,年幼時母親便已去世,靠賣燒餅為生的父親将他含辛茹苦地養大。雖然出身貧寒,曹學佺卻非常懂事,他自幼飽讀詩書,研究諸子百家和儒釋道,是難得一見的全才。萬曆23年,曹學佺進士及第,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天啟二年,曹學佺任職廣西右參議,就是在廣西桂林,他寫下了這幅流傳後世的對聯。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古人為何會出這樣的俗語?

古代讀書人

曹學佺前往廣西任職之前,早就聽聞桂林的那些皇親國戚,整日欺壓百姓、目無王法,所犯罪行累累,隻可惜礙于他們皇親國戚的身份,官府不敢過問,百姓也不敢埋怨。嫉惡如仇、剛正不阿的曹學佺,就打算趁着這次機會,好好管教這些驕橫跋扈、令人痛恨不已之人。當時這些生活在桂林皇親國戚,最喜歡的遊戲為當街縱犬行兇,經常放縱兇犬,咬傷無辜的平民百姓。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古人為何會出這樣的俗語?

古代百姓蠟像

有一日,皇親國戚的這些奴才們,又帶領着惡犬,在街頭明目張膽地追逐路人。正巧有一秀才路過,因奔跑不急,被惡犬撲倒在地。那惡犬緊咬着秀才不松口,縱犬行兇的那些奴才們卻在周圍哄笑一團。這個時候正巧路過一位屠夫,他看到秀才被惡犬撕咬,恐有都有性命之憂,屠夫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殺死了那咬人的惡犬,這才救下秀才姓名。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古人為何會出這樣的俗語?

古代屠夫

那些奴才心有不甘,平日裡嚣張跋扈慣了,哪能讓一屠夫打了自己的臉。他們以屠夫擅自殺狗為由,将秀才與屠夫一同送到官府,想要憑借着皇親貴族的勢力,嚴懲屠夫。審理此案之人正是曹學佺,他一身正氣,根本不理會皇室宗親的這些奴才,問明此案緣由以後,曹學佺判屠夫無罪,皇室宗親也必須向秀才賠償醫藥費。這些人何曾受過這等侮辱,為了治屠夫于死罪,他們暗中收買秀才,申請再次審理此案。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古人為何會出這樣的俗語?

曹學佺壁畫

迫于皇室宗親威逼利誘,秀才推翻自己昔日口供,他對曹學佺說道,那日并不是奴仆衆犬行兇,隻是自己在與狗嬉戲,誰知屠夫過來,二話不說便殺了王府之犬,這分明是以下犯上,惡意滋事,蔑視皇家尊嚴。曹學佺聽聞秀才的這一番話,怒發沖冠拍案而起,他對秀才大怒道,屠夫好心救他一命,誰知秀才還在這裡颠倒黑白、污蔑好人,簡直是喪盡天良。

曹學佺下令讓衙役重打秀才,秀才這才說出了那些皇室宗親讓他做假口供的緣由。此事解決後,曹學佺心中怒火仍然難平,提筆寫下了“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名言。雖說這句話也有幾分以偏概全,但是單從此事來看,沒有讀過書的屠夫卻遠比那個飽讀聖賢書的秀才更加仗義,這才讓曹學佺寒了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