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古人为何会出这样的俗语?

中国社会经历几千年发展,古人根据自己的平生经历和社会经验,为后世总结出了许多至理名言。短短的一句话,教会子孙后辈为人处事的真诚道理,提醒后人不要在人生之路上走太多弯路。比如古人口中常说的这句名言:“仗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是在告诫后人,那些没有读过书的市井普通人,远比读过圣贤书的文人更加仗义。这种说法到底源自何处?古人为何又要这样说?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古人为何会出这样的俗语?

曹学佺剧照

据文献记载,这句话乃是明朝才子曹学佺所写的一副对联。曹学佺出生于贫寒农家,年幼时母亲便已去世,靠卖烧饼为生的父亲将他含辛茹苦地养大。虽然出身贫寒,曹学佺却非常懂事,他自幼饱读诗书,研究诸子百家和儒释道,是难得一见的全才。万历23年,曹学佺进士及第,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天启二年,曹学佺任职广西右参议,就是在广西桂林,他写下了这幅流传后世的对联。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古人为何会出这样的俗语?

古代读书人

曹学佺前往广西任职之前,早就听闻桂林的那些皇亲国戚,整日欺压百姓、目无王法,所犯罪行累累,只可惜碍于他们皇亲国戚的身份,官府不敢过问,百姓也不敢埋怨。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曹学佺,就打算趁着这次机会,好好管教这些骄横跋扈、令人痛恨不已之人。当时这些生活在桂林皇亲国戚,最喜欢的游戏为当街纵犬行凶,经常放纵凶犬,咬伤无辜的平民百姓。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古人为何会出这样的俗语?

古代百姓蜡像

有一日,皇亲国戚的这些奴才们,又带领着恶犬,在街头明目张胆地追逐路人。正巧有一秀才路过,因奔跑不急,被恶犬扑倒在地。那恶犬紧咬着秀才不松口,纵犬行凶的那些奴才们却在周围哄笑一团。这个时候正巧路过一位屠夫,他看到秀才被恶犬撕咬,恐有都有性命之忧,屠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杀死了那咬人的恶犬,这才救下秀才姓名。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古人为何会出这样的俗语?

古代屠夫

那些奴才心有不甘,平日里嚣张跋扈惯了,哪能让一屠夫打了自己的脸。他们以屠夫擅自杀狗为由,将秀才与屠夫一同送到官府,想要凭借着皇亲贵族的势力,严惩屠夫。审理此案之人正是曹学佺,他一身正气,根本不理会皇室宗亲的这些奴才,问明此案缘由以后,曹学佺判屠夫无罪,皇室宗亲也必须向秀才赔偿医药费。这些人何曾受过这等侮辱,为了治屠夫于死罪,他们暗中收买秀才,申请再次审理此案。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古人为何会出这样的俗语?

曹学佺壁画

迫于皇室宗亲威逼利诱,秀才推翻自己昔日口供,他对曹学佺说道,那日并不是奴仆众犬行凶,只是自己在与狗嬉戏,谁知屠夫过来,二话不说便杀了王府之犬,这分明是以下犯上,恶意滋事,蔑视皇家尊严。曹学佺听闻秀才的这一番话,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他对秀才大怒道,屠夫好心救他一命,谁知秀才还在这里颠倒黑白、污蔑好人,简直是丧尽天良。

曹学佺下令让衙役重打秀才,秀才这才说出了那些皇室宗亲让他做假口供的缘由。此事解决后,曹学佺心中怒火仍然难平,提笔写下了“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名言。虽说这句话也有几分以偏概全,但是单从此事来看,没有读过书的屠夫却远比那个饱读圣贤书的秀才更加仗义,这才让曹学佺寒了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