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湘文艺】邓荣生/杜子庙的春祭

杜子庙的春祭

杜子庙的传说

罗平安 口述 邓荣生 撰文

【三湘文艺】邓荣生/杜子庙的春祭

平江安定镇小田村天井湖位于福寿山下汨罗江畔的一片丘陵之中,这里离中县坪(晚唐县治)只有几里之遥,距天岳幕阜山也不过三五十千米。丘岗之上荆棘密布,松林遍野;山丘之下油茶树和茶叶树互成对应,相互交织;各种农田作物镶嵌于青翠欲滴的丛林之中,低矮的农舍散落在丛丛高大的樟树林下。唯独“湖”的北面有一栋青砖碧瓦,正面由风火墙和垛子结构建筑的屋宇在翠绿风景林的掩映下格外醒目,它就是平江人非常崇拜的文化宗教信仰场所——杜子庙!

杜子庙,民间又称杜甫庙、杜子祠、杜甫墓。这是一处在原墓庐基础上修葺的庙宇,也是大陆历代儒家及民间信众敬奉和朝拜杜子美的唯一庙宇,庙的旁边是大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长眠的墓茔。

自唐朝未期修建杜子庙以来,当地有识之士依托杜子庙,在其内厅办起了学堂。所以,这里不但是祭拜和凭吊杜甫的主要庙宇,还是传承杜甫遗风,解惑授业,教化后人的神圣之地。同时,也是传播杜甫诗歌、研习杜甫文化的重要场所。是时昌江邑境秀才、乡贤等文人骚客每逢杜甫祭祀之时,多会聚集于此谈诗论对、习文研诗。

【三湘文艺】邓荣生/杜子庙的春祭

按传统习惯杜子庙每年要举行春秋两次祭祀活动,在正常年景下通常是一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小祭程序比较简单,祭祀当日杜甫裔孙聚集于庙祠中,由族长带领在大厅行一场家礼,以示不忘先祖,启迪后人。另外,也只招待中餐一顿饭,而且也就是八个菜的一顿便餐,所有祭拜活动当天结束,而实际上就是类似家族一次集体“扫墓”活动。大祭就大不一样了,要三天时间才结束,不但时间久,祭祀内容丰富,特别是邀请的客人也多得多……

祭拜活动一般由杜甫裔孙中辈分最高的长者主祭,但由于杜甫在诗坛的影响,以及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可每次大祭必有县衙官员参加,这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规定矩了。

就拿一年一度的春祭来说吧,杜子庙春祭一般在清明前两天开始至清明另一天结束。现笔者根据民间传说整理出杜子庙一次大型祭祀活动所发生的故事!

相传,唐朝的天佑年间就举行过这样一场春祭活动: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杜子祠也适逢大祭之年。为了把祭拜活动办好,杜甫裔孙的几位“头手”(掌事)早就忙碌起来了。他们除了安排祭祀活动程序、打扫卫生、整理场所、采购菜疏外,更主要的是要邀请客人。县衙官府客人和秀才们以及名望较大的乡贤都要下书邀请,而且下书时间要早在一个月之前。祭拜活动最重要的还是在置办“情席”的物资上,大祭三天中共要安排最少两个“情席”。第一天安排的“情席”可以简单一点,一般用“蛏虷席”就可以了。相对来说来的客人也要少很多,最讲究的是第二天那个席面了。因为,第二天除有前一天所有人员参加外,重要的是要招待官府的客人以及所有地方秀才、乡贤名人等外族客人。所以,中餐安排的是“朝席”招待。“朝席”讲究不但是席面丰盛,菜疏的口味,还要注重席面的档次,用“参席”档次太低,最少也得用“翅席”招待。在形势上也更讲究,“安客”时要用四面大锣和八把唢呐,还要有六至八人的“三弦”弹奏师弹奏乐曲。否则,准备不足就会有失体面,得罪来宾。

祭拜活动时,杜甫裔孙中的男丁们几乎齐聚杜子庙,他们中除厨子和打杂人员在忙碌着办中餐的“情席”招待客人外,其他的人员都在庙的正厅堂由儒生带领“行礼”祭拜。活动进行到第二天时参加的宾客也更加多了,客人中主要有县令,邑域秀才、绅士贤达都会参加。县令大人驾到杜子庙不但将整个祭拜活动推向高潮,对杜氏家族来说也是一件莫大的幸事,毕竟“山舟草船”(方言,指闭塞山区),县令也是朝庭命官,能有当地最大的官员参加当然是光耀门庭的族间幸事!因当朝县令公务繁忙,一般上午主持完祭拜仪式后,接着杜子庙用最高礼遇“朝席”款待,席毕后乘轿离去,返回县治。而众多的秀才贤达们是以文会友而来的,也是崇敬诗圣而至。这时,平江全境的文人黑客齐聚一堂,也正是提高自己声望,展示读书人文采的一次机会呢!因为,他们要跟随知县大人在“朝席”上“安席”(平江的一种礼仪)时都会一一“安席”,并安排在离县官较近的席桌位子上坐下。不过,他们吃完朝席后便会留下来到结束才离开。

这些秀才文人们围在一起或作诗联对,或进行杜甫诗歌研习和对对子的探究,有的朗诵杜甫诗歌,或是书写诗赋歌颂诗圣。期间,整个杜子庙甚是热闹,由此也引来了周围不少众人的围观,有的甚至也不把自己当外人,就直接进去喝酒,个别的还在那吃饭呢!

这不,一作田汉因犁地经过此地,见杜子庙如此热闹,好奇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就将一条黄牯(公黄牛)拴在天井湖旁边的一棵樟树上,将犁倚树摆放在离牛五六步之遥的地方。大步流星地走进了杜子庙,也想进去看个热闹,顺便讨杯酒喝暖暖身子,洒(犁)田之事也不在这一时半会。边走边想一会就来到了杜子庙的厅东边,只见庙厅堂数百人长幼有序地跟随众多儒生在祭拜子美公。只见八个“礼生”按东西两边排班站立,分别按“喊赞”……或“歌章”……等礼仪有序进行。庙堂高处的另一厅堂全是诗社那些读书人聚在一起,摇头晃脑地在诵读杜甫诗歌。

作田汉正要往内走时,突然被一读书人拦在门外曰:“此乃读书人做诗联对的地方,尔作田汉焉能入此?若是要喝酒到飨堂去。”“难道不是读书人就不能进入瞧瞧么?”作田汉不悦,就与这个读书人理论起来。正在交谈之际,几乎所有秀才们都停止了朗诵杜甫诗歌,一齐向作田汉看过来!此时的作田汉也毫无退却之意,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说:“在下小姓朱,乃是扁担长的一字都不认识的作田汉。而你们都是读书人,借此机会给各位秀才大人出一联,若今天有人对出来,我吃自已的饭,给尔等做三年长工且分文不取,若是对不出来就给我一杯酒喝。”说完“哈哈……哈 ”大笑起来!随即也学起了读书人的模样,摇着头慢条斯理的说出了上联:“朱大汉,牵只细黄牯(黄牛公牛),洒(犁)小田墈下大丘(大块田),劈(音:biā 博呀(快读))边(平江方言也称:开野(yě)。即:从中心线分开。)不东不西,转坯边厚边薄。”众秀才听后个个愕然,面面相觑!只见那些读书人也马上改变了对作田汉的态度,全都面对笑容,一脸诧异地望着作田汉。其中一位年纪较长的秀才立马出来打圆场说:“此联乃土哇(话)之联,我等都是以官语平仄韵律作诗联对,一时难以准确答出下联,还望后生宽限时日,请先到飨堂用酒,让我等慢慢熟读……”

说话间便安排一人与祭祀账房联系,到厨房做了六个水菜请作田汉宴酒。此时,诗社的秀才们也正在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着刚才作田汉出的那副上联。只见其中的一位老夫子一手捋着胡须慢条斯理地说:此联乃一名朱姓农夫所出,“朱”者乃赤, 姓也。”联中又有“大”“细”,“细”者小也。还有“不东不西”和“边厚边薄”等对应之句,实是一土语拗联,真是难对啊!此联出来后难倒了所有秀才们和众多文人。虽然往后的祭祀活动都有提到此联,但一直没有好联应对。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往事越千年,曾经朱姓作田汉出的上联已经成为一个美丽的传说。平江南乡一带的人们经口口相传至今,仍对此事记忆犹新,每逢茶余饭后之时总是时不时有人提起这一流传了上千年的联对故事呢!

值得一提的是,时至今日此联仍无人应对,实是憾事……

作者简介

邓荣生,中共党员,曾戍边祖国南疆,后供职于平江县党政部门。喜好挖掘本土历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研究平江杜甫家族文化,先后有数十篇文章散见于媒体。编著有《杜甫在平江》、《平江古代诗赋集》,合作编著《平江方言》等作品。参与编著《平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平江蓝色文化》、《百岁开国将军张震上将》,主撰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江记忆习俗篇》等书籍。参与国家《地名志》、《地名词典》成果转化之《岳阳地名故事》的编著等。

图片:作者提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