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霸陵裡會有漢文帝的另一副面孔嗎?

作者:環球網

來源:央視網

霸陵裡會有漢文帝的另一副面孔嗎?

卻和文物保護工作

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

盜墓賊的“髒手”是如何

伸向這些文物的?

又是如何被揪住的?

��

霸陵裡會有漢文帝的另一副面孔嗎?

一場“牛皮”

千件文物

十年刑期

一次“拍賣會”

六件陶俑

“霸陵”現世

自稱是技術數一數二的“土夫子”?這位愛吹牛的盜墓賊落網了。

四川眉山一座水庫旁,接連傳出詭異響動,有所警覺的村民很快發現山上古墓被盜。

警方順線深挖,竟發現背後隐藏網鍊式犯罪。目前已破獲案件13起,追回文物979件。

其中,具有2000年曆史的羊頭帶鞘青銅劍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霸陵裡會有漢文帝的另一副面孔嗎?

而這一切,都來自于最初的一個文博群。

在這個文博群裡有一個“60後”,名叫雍某忠,别名“雍二哥”。

這位“雍二哥”常從網上下載下傳文物照片,向群友吹噓是自己盜墓“戰果”,還自稱是四川省内技術“數一數二”的“土夫子”(盜墓者)。

在收獲了何某和張某兩位粉絲後,幾年時間接連犯案,在四川各地進行盜墓活動。

2020年,雍某忠犯盜掘古墓葬罪、倒賣文物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并處罰金。何某、張某、帥某紅、解某奎也都受到法律嚴懲。

漢文帝霸陵是怎麼被發現的?這要從2002年美國的一次拍賣會說起。

2002年,發生在美國的一次拍賣會,第一次把江村大墓推到了中國考古學家面前。

6件從這裡被盜出境的西漢黑陶俑出現在美國索斯比拍賣行的拍賣圖錄上,即将被拍賣。

我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及時進行了交涉。

霸陵裡會有漢文帝的另一副面孔嗎?

經過多方努力,這6件陶俑于2003年回到西安。

随後,相關部門對這6件陶俑的來曆展開了調查,最終确定是盜墓分子從江村古墓盜掘的。

霸陵裡會有漢文帝的另一副面孔嗎?

2006年,在确定了這些陶俑出自江村古墓後,考古人員對這裡進行了考古調查。

勘探結果讓考古人員大吃一驚,這裡竟然隐藏着一座有着四條墓道的亞字型大墓。

那麼,這座大墓的主人又是誰呢?

霸陵裡會有漢文帝的另一副面孔嗎?

進一步考古勘探發現,江村大墓東西墓道總長度達250米,從墓葬形制來講屬于頂級配置,超越了公主甚至諸侯王。

霸陵裡會有漢文帝的另一副面孔嗎?

考古學家 焦南峰:“我們考古有個規矩,你要有疑問,你要發表你的文章的時候,你就必須有一系列的證據。

心裡邊想的這可能就是霸陵,實際上結論那個時候大家心裡都清楚,但是要通過一系列的工作來證明這點。”

2021年12月14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宣布,漢文帝劉恒的霸陵已被發現,位置就在陝西省西安市的白鹿原江村大墓。

漢文帝霸陵被發現,

可能揭開哪些曆史謎底?

1. 可能完善漢文帝的帝王形象

漢文帝是中國曆史上比較賢明的君王,史學家對其的褒揚遠遠多于批評。然而,文帝繼承帝位是否合理合法卻有頗多疑點。

高祖駕崩之後,惠帝即位;惠帝駕崩之後,少帝即位。

但少帝之後,并非是少帝的兒子即位,而是少帝的叔叔代王劉恒(即後來的漢文帝)即位,這其中大有玄機。

少帝是呂後的親孫子,是呂産、呂澤的親外甥,從政治立場來說是屬于呂黨。

諸呂之亂被消滅後,以周勃、陳平為首的功臣集團害怕少帝長大之後為呂氏翻案,便污蔑少帝非惠帝子。

呂思勉先生就曾指出:少帝不是劉氏子,是誅滅呂氏後臨時所說的。因為,隻有說他非劉氏子,才能完全否定他繼承皇位的合法性。

就算要廢黜少帝,按照中國古代“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原則,高祖劉邦的親弟弟楚元王劉交、劉邦的嫡長孫齊王劉襄都可以繼承皇位,尤其是齊王劉襄,在平定“諸呂之亂”中建有大功,最有資格承繼大統。

再退一步看,當時淮南王劉長與代王劉恒都是庶出,為什麼是劉恒最後繼承了皇位呢?

代王劉恒最終能夠即位,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代王的實力最弱小,舅舅薄昭“謹良”,不會成為第二個“諸呂”。

如果代王入主未央宮,那麼,以代王為首的權力集團是沒有實力與功臣集團争權的,是以,代王最終為功臣集團所看中,成為大漢天子。

可以看出,劉恒之是以能夠即位,是西漢王朝各種政治勢力博弈之後的結果。

從确定的霸陵位置來看,文帝并沒有入葬鹹陽原祖陵區,沒有選擇葬在父親劉邦的身邊,而且将墓葬建在友善出入的大道旁,似乎有遠眺代國之意,由此是否可以窺見其心境:一來是對父親劉邦感情淡薄,二來是對代國有眷念之情,也似乎是對外表明自己是以代國的王直接繼承大統的,本不是太子。

霸陵裡會有漢文帝的另一副面孔嗎?

2. 可能解開漢文帝是否薄葬之謎

史書記載,文帝節省民力,重視民生,即位以來,秉持“躬行節儉”的作風,史載“宮室苑囿狗馬車騎服禦無所增益”,日常生活,極為簡樸,史載其“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

儉樸,這是曆來史學家對漢文帝的印象,也是對其稱道之處。

漢文帝不僅生前節儉,死後同樣力行節儉。

《史記·孝文本紀》記載,漢文帝“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

漢文帝的遺诏也說“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明确表明在其死後,不可大興土木,更改霸陵山川。

霸陵薄葬,在喪葬史上傳為千古佳話,也成為帝王節儉的典範。

不過,對于霸陵是否真的堅持了薄葬原則,例如其中是否确實隻是以陶器随葬,争論從來沒有停止過。

現在,随着霸陵的發現以及墓中随葬品的出土,我們或可通過其等級和數量,确定文帝是否薄葬,以了解其為政為人。

總之

随着霸陵的确定和出土文物的面世

我們對西漢中晚期

帝王陵墓制度當有更深刻的認識

對西漢初期的政治和曆史

也當有更确切的了解和體認

回望整個過程

不由贊歎

考古真是一件令人着迷的工作啊

正如2018年時任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的

孫慶偉老師所說:

“考古學有如日光下的一滴水,

映照出五千年中華文明長河的輝煌,

也飽含着中華優秀兒女

探尋文明榮光和民族自強的艱苦卓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