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汽集團在官網發文稱,公司已認證繼續投資在2019年持有戴姆勒股份公司股份9.98%。與此同時,戴姆勒持有北汽集團在香港上市公司(北京汽車)9.55%的股份,以及持有北汽集團在A股上市公司(北汽藍谷)2.46%的股份。
9.98%這個數字意味着北汽已超越吉利汽車,成為戴姆勒第一大股東。

對于這則時隔兩年突然宣布的消息,北汽方面并沒有過多解釋,對外的言論隻是稱為加強雙方長期戰略合作之舉,并提到根據雙方的一項協定,北汽沒有進一步增持戴姆勒股份的計劃。
戴姆勒方面也确認了這一消息,戴姆勒CEO康林松表示:“北汽的持股反映了他們對我們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成功聯合制造和開發聯盟的承諾。”
盡管雙方都在以平平無奇的語調言明此事,但此番不同尋常的動作依舊引發了外界的猜測紛紛。在北汽與戴姆勒長期以來錯綜複雜的合作中,有關利益的博弈一直在進行,而眼下這段合作關系所面臨的不穩定因素似乎格外多。
對沖北京奔馳股比變動風險?
據北汽集團官方發文顯示,這家公司在2019年就已經成為戴姆勒的最大股東,不過,當年北汽集團對外公開釋出的相關消息,隻有7月份的一則完成對戴姆勒5%交叉持股的公告。
北汽與戴姆勒交叉持股的協定早在2013年就已簽訂,即“北戴合”協定。按照“北戴合”協定,在戴姆勒持股北汽集團旗下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後,北汽集團也将入股戴姆勒。
除此之外,“北戴合”協定還有一個核心目的,即調和北汽集團與戴姆勒關于合資企業的不同利益訴求。協定規定,北汽增持北京奔馳1%的股份,實作控股地位,戴姆勒則在北京奔馳銷售公司中的股權比例由50%提升至51%。
通過實作對北京奔馳這頭“利潤奶牛”的控股, 北汽集團可謂賺得盆滿缽滿。
據2020年北汽股份财報顯示,2020年,北汽股份實作營業收入1769.73億元,其中北京奔馳貢獻的營業收入為1696.9億元,占總營收的96%。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北京奔馳營業收入占北汽股份總營收的比例是88.8%。不難看出,北汽集團在盈利方面對北京奔馳的依賴正在逐漸加深。
面對如此多産的北京奔馳,戴姆勒自然也希望分得更多蛋糕。事實上,近幾年,已多次有媒體報道稱戴姆勒正計劃與北汽集團開啟談判,以尋求增持北京奔馳,來緩解疫情影響帶來的利潤下滑問題。
這一狀況顯然是北汽集團不希望看到的,但同時也不是其能夠掌控的。
根據政策規定,2022年我國将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而北汽集團選擇在2021年末釋放這則增持消息,不免引人遐想。
有業内人士認為,北汽集團選擇在這個時候公布,或許是為北京奔馳股比變動做鋪墊。增持戴姆勒股份後,北汽一方面通過直接持股北京奔馳劃分利潤,另一方面則借助作為戴姆勒最大股東獲得來自北京奔馳的利潤。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告訴汽車頭條記者:“這是北汽集團超前考慮的展現,對股權以及各方面利益平衡都做了長期的戰略考慮,提前布好局,使得雙方合作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态,同時也帶來比較好的利潤。”
平衡三方利益關系
北汽增持戴姆勒成為最大股東,也被認為是為了制約與平衡競争對手——吉利。
作為戴姆勒在中國市場最深度的合作夥伴,北汽集團坐享收益多年,也難免讓國内其他車企眼紅。
事實上,吉利汽車一直在謀求與戴姆勒的合作。2018年2月,吉利汽車通過二級市場操作,融資90億美元收購了戴姆勒9.69%的股份,成為戴姆勒第一大股東,并承諾長期持股。此後,吉利與戴姆勒的合作逐漸加深。
繼共同組建高端出行合資公司,吉利與戴姆勒在2019年再次就戴姆勒旗下Smart品牌達成合作,共同推動Smart品牌向全球高端電動智能汽車品牌轉型,計劃在2022年推出首批純電動車産品并銷往全球。
而吉利的野心顯然不止于此,在成為第一大股東後,吉利曾一度謀求獲得戴姆勒監事會席位,但遭到了這一核心部門的反對。有分析認為,吉利在與戴姆勒合作方面的最終目的大機率是達到技術層面的合作,此外,成立奔馳在華的另一家合資企業對吉利而言也極具吸引力。
吉利并非唯一一個引起北汽憂慮的企業,比亞迪與戴姆勒同樣關系密切,二者早在多年前就共同成立了電動汽車品牌騰勢,有傳言稱戴姆勒未來有采用比亞迪刀片電池的考慮。
相關分析表示,對于目前自主品牌孱弱,技術儲備不足的北汽而言,北京奔馳至關重要。由此,加深與戴姆勒的合作,減少競争對手帶來的威脅便成為北汽集團訴求之一。在此背景下,增持戴姆勒股份,鎖住利益,或許是北汽不得不做的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