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秦昭襄王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君王,是無論如何了繞不開的,而與他一樣重要的國相就是他的舅舅魏冉。
秦昭襄王能登上王位,首先要感謝趙武靈王,因為趙武靈王想從秦國的王位傳承中獲得利益,是以強勢地将身為質子的秦昭襄王從燕國送回秦國。

秦昭襄王能坐穩王位就必須要感謝魏冉,因為魏冉憑借自身掌握的軍權,不僅強勢鎮壓了秦昭襄王異母弟公子壯的造反,還趁機誅殺了秦昭襄王其他的異母兄弟及不服的大臣和諸侯,穩固了秦昭襄王的統治。自此,秦國進入了長達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時代,而魏冉也開始了一生顯赫之路。
四任秦相,長達二十八年
秦昭襄王在位的前七年,中國史上第一位智囊樗裡子一直擔任相國;樗裡子至秦昭襄王十二年,孟嘗君、樓緩相繼擔任秦國相國,直至趙國派仇液來到秦國遊說,将魏冉推上相國之位以取代樓緩。這是魏冉第一次出任秦國相國(4年)。秦昭襄王十六年,魏冉第一次被免,不過第二年就被重新起用。
魏冉第二次出任相國到秦昭襄王十九年(3年),之後應該是經曆過短暫的免職。很快,魏冉第三次出任相國,總共幹了6年,之後被第三次免職,這年是秦昭襄王二十四年,但很快前往趙國當了相國。秦昭襄王二十六年,魏冉第四次出任相國(15年),一直到秦昭襄王四十一年被趕回封地。可以說,秦昭襄王在位56年,有40年時間都深受魏冉的影響。
慧眼識人,個人戰功赫赫
魏冉一生最耀眼的成就,應該是挖掘出白起這位千古名将,成了當時最成功的伯樂。《史記·穰侯列傳》是這樣形容兩人關系的,“白起者,穰侯之所任舉也,相善”。白起一生征戰,打殘了南韓、魏國、楚國和趙國,攻占城池有記載的數量達一百座,光自己殲敵數就已經占了秦國消滅六國軍隊的一半。
不過在攻城略地方面,魏冉本人也毫不遜色。秦昭襄王二十年,已被封為穰侯的魏冉親自擔任将軍,領兵攻打魏國,先是逼得魏國獻出河東方圓四百裡的土地,後攻占河内,奪取大小城池六十餘座。秦昭襄王三十二年,相國魏冉率軍攻打魏國,擊退芒卯,進而圍困魏國都城大梁,在須賈的勸說下才退兵。秦昭襄王三十三年,魏冉率軍攻打魏國,斬首四萬餘人,打跑魏将暴鸢,要了三個縣才退兵。秦昭襄王三十四年,魏冉與白起、胡陽攻打趙國、南韓和魏國,斬首十萬人,奪取魏國的卷、蔡陽、長社和趙國的觀津;然後将觀津歸還趙國,又增加趙國的兵力,要求趙國攻打齊國,吓得齊襄王派蘇代前去遊說,魏冉才退兵。光從攻占城池的數量來說,魏冉的數量僅位列白起、蒙骜之後。
削弱六國,使秦國位于霸業之巅
魏冉對秦國最大的貢獻是,持續不斷地攻打六國,趁機将東方六國除趙國外都搞殘廢了,使秦國的霸業達到了巅峰。東方六國在秦國不斷的打擊下變得越來越弱,隻剩下趙軍能同秦軍抗衡。當然燕軍沒受啥損失,但很虛胖,可以被無視。
南韓。
魏冉在當上秦相的第三年,選任白起為将,一戰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将南韓最後一點精氣神給打沒了。之後,南韓一直被秦國按着随便打,直到滅亡。
魏國。
魏冉本人對魏國比較重點照顧,兩次親率大軍打到魏國的都城大梁之下:一次是在秦昭襄王二十四年,魏冉耳根子軟,聽信須賈的遊說就撤軍了,回去丢了相國之位;另一次是在秦昭襄王三十二年,魏冉拿走了魏國三個縣。魏王隻能想着用土地賄賂秦國,催生了蘇代的名言—“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楚國。
魏冉對楚國的打擊是由白起來完成的。楚頃襄王一開始還挺能蹦跶,搞個合縱同盟以抗衡秦國,來洗涮父王楚懷王客死秦國的恥辱,但很快被白起教育了。但最終,楚國不僅連連損兵折将、丢失土地,還被白起打下國都郢,一把火燒了楚國曆代先王的陵墓,遭受更大的奇恥大辱也無可奈何。
齊國。
齊湣王時的齊國一開始處在高光時刻,魏冉謀劃了一場尊秦昭襄王為帝的演出,還得拉上齊國來減輕壓力,使戰國時期出現了短暫的雙帝并立的局面。然而,齊湣王夢想成為天子,四處拉仇恨,與燕國結下難解的死分,又将接壤的鄰國打了遍,又因宋國與秦國結怨。于是,燕昭王命樂毅籌劃報仇,秦國也樂得順水推舟,與其他四國一同讨伐齊國,形成五國伐齊的局面。齊國差點亡國,在恢複領土後變得異常保守,最後幾十年如一日地看着秦國打其他國家。
人性病發,英雄落幕
權力的滋味總是讓人沉醉。魏冉長期掌權,自然也難以抵擋這種誘惑,尤其在獲得封地成為諸侯之後,就常常想着擴大自己的地盤。秦昭襄王二十六年,盡管魏冉已經被罷相,秦王仍大赦罪人來充實魏冉的封地陶的人口;秦昭襄王三十二年,魏冉率軍兵臨大梁城下,卻被須賈以陶地的安危為理由說動,主動撤軍;秦昭襄王三十六年,秦國派出客卿竈奪取齊國的剛、壽兩地,并将兩地送給了魏冉。
梁大夫須賈說穰侯曰:“.....夫輕背楚、趙之兵,陵七仞之城,戰三十萬之衆,而志必舉之,臣以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嘗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罷,陶邑必亡,則前功必棄矣......割晉國,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绛安邑。又為陶開兩道,幾盡故宋,衛必效單父。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索而不得,何為而不成!原君熟慮之而無行危。”穰侯曰:“善。”乃罷梁圍。
是以,魏冉不僅背離了曾經壯大秦國的努力,還将自己的利益置于整個秦國之上,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最終,範雎趁着秦昭襄王的太子死于魏國的機會,以王權傳承的隐患為由,說動秦昭襄王奪回權力,将舅舅魏冉驅逐回封地,結束了魏冉時代。
結 語
魏冉不僅是大秦第一外戚,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外戚。正是有了他,才有秦昭襄王長達56年的超長待機,才有了中國史上第一位太後——宣太後(同母異父的姐弟),才能将其他國家挨個痛打一遍,也才能将秦國的疆域快速擴張,最終為秦國在與趙國的長平決戰打下基礎。
盡管魏冉使秦國日益強大,但仍是追逐霸業的代表人物。秦昭襄王稱帝雖然短暫,卻也說明,魏冉的内心中仍是以追求秦國的霸業,而不是一統天下,他在之後猛烈地攻打其他國家也不過是這種思想的延續。正因如此,正因如此,當秦國強大到一定程度後,他漠視整個秦國的利益,轉而去追逐自身的利益。而範雎的“遠交近攻”戰略不過是糾正了魏冉的錯誤,回到了以秦國利益為上的軌道,便被李斯盛贊為“使秦成帝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