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三國時期紛紛擾擾,能人異士無數,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諸葛孔明了。諸葛亮出生于一個官吏之家,因為他洞察世事,能力出衆,是以被劉皇叔請出深山。出山之後,他便一心輔佐劉皇叔,為蜀漢鞠躬盡瘁。
從隆中對策到赤壁大戰,後人都能夠看到孔明的多智,也看到了他對蜀漢的忠心。在劉皇叔逝後,他為了能夠完成君主的心願也一心想要收複中原。即便君主病逝,他也不生二心,為答劉皇叔賞識之恩,忠心輔佐後主,奈何最終在五丈原去世。

公元234年,諸葛亮集齊十萬兵馬,準備進行最後一次戰争。當時他已經到了渭水之南的五丈原并在這裡修築營壘,囤積軍糧。本是軍民和諧的好景象,而他也做足了準備向魏國發動進攻。天時地利人和,卻沒想到他算準了世事,卻沒有算到他自己。
在對陣魏國的持久戰中,孔明最終因為日理萬機操勞過度而去世,年僅54歲。軍中将領也遵照他生前的安排,無人透露他去世的消息,隻是将他的屍體裹起便匆匆撤退。
不得不說,孔明确實是一代奇人,他對于自己的死亡也早已料到,此前就已經做好了準備。諸葛亮在即将逝世之前,将三軍托付給了楊儀、姜維等人,還将一個裝有妙計的錦囊交給了馬岱。他讓楊儀與費祎率領各部隊先行撤退,魏延與姜維斷後。
除此之外,他明明知道魏延與楊儀不和,卻依舊讓魏延聽從楊儀的指令,并且吩咐如果魏延不聽從安排,便立刻将其誅殺。
從這些安排當中我們就能夠看出孔明對魏延是極其不信任,此人在部隊之中也屢次有功,可以說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但是因為魏延認為自己沒有能完全發揮自己的才能都是孔明阻攔之過,便心生不滿,兩人也是以有些不和。在孔明死後,這種不和也愈發激烈。
諸葛亮死後,軍中将領遵照他的安排安全回到了成都,劉禅追谥孔明為忠武侯,最終被葬在了漢中定軍山。沒有了孔明,蜀國也失去了一大助力,最終難逃滅亡的結局。其實蜀國會滅亡從之前便能夠看出一些端倪,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内憂外患、人才不濟。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國力的強盛尤為重要,而蜀國到了後期,人才極其缺乏,朝中幾乎無人可用。唯一一位得力大将就是魏延,奈何此人做法太過于激進。以至于諸葛亮在世時便不得重用,甚至連死前托付遺囑都不曾叫他。
那麼魏延究竟做錯了什麼,以至于諸葛亮要處處排斥和抑制着他,與其針鋒相對呢?其實這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也不意外。在此前兩人便多次有摩擦,魏延前來投奔劉備之時,孔明便認為他頭生反骨。今後必定會造反,因而對他十分不喜,奈何主公欣賞他。
在三國後期,蜀國的兵力一直不強,為了穩妥起見,諸葛亮素來謹慎行事。但是魏延性格偏激主戰,是以兩人在北伐問題上也有沖突。孔明知曉,若自己去世,魏延必定會主戰。但是蜀國實力不強,不易強攻,是以他在死前制定計謀之時并未叫上魏延。
更何況,孔明始終覺得魏延會反,因而重用了與他為仇的楊儀,将權力交給了防守派将領。為了徹底除掉這個後患,他在病逝之前便已經想好了要除掉魏延的計謀。他知魏延偏激,因而知會楊儀,若他有任何不從,即刻殺之。可以說孔明的一切計謀都是為了蜀漢,他不允許任何的危險出現破壞蜀國穩定發展。
孔明死後,楊儀等人依照孔明遺言徐徐退卻。但是魏延卻不同意,所行之處燒絕閣道,最終他率軍進攻楊儀部隊。而這正是孔明的計謀,魏延最終在逃亡過程當中被馬岱斬殺。
不得不說孔明的才能确實讓人佩服,他從見到魏延的第一面便覺得此人會反。此後也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從不給魏延任何的機會。而最終魏延也算是被孔明算計而死,雖然他的去世讓蜀漢少了一員大将,但是若待他成長起來,蜀漢可能會更加危險。
更多精彩曆史故事,歡迎關注【曆史回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