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2年撤鐵道兵,3位将軍稱“打起仗來還需要”,鄧小平的回複高明

大家都知道坦克兵、空降兵...但你是否聽到過鐵道兵這個兵種呢?在1982年時,鄧小平堅決裁掉鐵道兵。雖然當時有很多的鐵道部司令員、政委以及相關工作者提出反對意見想要留住這個兵種,但是最後鐵道兵的曆史在1982年時畫上了句号,并且被歸為鐵道部。

82年撤鐵道兵,3位将軍稱“打起仗來還需要”,鄧小平的回複高明

面對異議時,鄧小平隻說了一句話便平息了大家的不滿情緒,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鐵道兵的曆史也很輝煌。

首先大家需要簡單了解一下,鐵道兵到底是什麼樣的兵種?這個兵種在作戰過程中所擔負的就是戰區的鐵路的搶修,以及鋪設工作。他們的存在可以確定部隊的機動性能,以及作戰物資和人員的轉移。

對于部分地區,他們還可以敵軍的前進,鐵道兵除了可以加強鐵路的鋪設之外,鐵道兵的存在還可以提高國防工程、施工的效率以及提高作戰能力等。

那麼鐵道兵的編制是什麼樣的情況呢?在每個國家,不同的軍隊編制都不一樣。大多數鐵道兵會被編制為鐵道師或鐵道旅,下面的部隊有專業部隊和分隊。

一般被劃分為隧道、橋梁、線路和運輸管理等部分。其配備防空火器、步兵武器、以及施工機械和專業器材等。他們可以獨立完成隧道線路的鋪設,橋梁搭建,建築工程等各方面的保障任務。

那麼,鐵道兵的發展曆史又是如何的呢?早在19世紀下半葉的時候,世界上各個國家就發現人們對于鐵路運輸的依賴性越來越大了。随着鐵路運輸在各個戰場上作用的增大,這個兵種慢慢就發展了起來。

82年撤鐵道兵,3位将軍稱“打起仗來還需要”,鄧小平的回複高明

最先建立鐵道部隊的國家并不是中國,而是美國和德國,緊随其後的就是俄國和法國。在1861年之後美國當時發生了南北戰争,在這場戰鬥過程中美國境内的鐵路雙方被破壞掉了,而他們的運輸部隊工作效率低下,機動車輛無法得到轉移。

建築部隊就配置設定出了700人出來,用于戰場線路的鋪設以及橋梁的搭建。最後這支小部隊就變得越來越專業了,并且還被美國中央配置設定了鐵路工程師進行上司。而在1865年之前,在美國的南北戰争中這700多人所組建的建築隊就鋪設了鐵路遠超1000千米。

這支建築隊就是國際上的鐵道兵的前身。德國在1866年之後看到了美國南北戰争中對于建築隊的重用,他們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軍隊編制問題,最後也決定要搞一支專門組建鐵道的工兵出來。

于是在1871年10月之前,德國正式成立了鐵道工兵營,但是他們的編制隻是一個營,直接對總參謀部負責,受陸軍總司令部的指揮。1876年之後,德國又成立了鐵道工兵團後又為鐵道工兵旅,直接對交通部隊督察處負責。

82年撤鐵道兵,3位将軍稱“打起仗來還需要”,鄧小平的回複高明

在第1次世界大戰和第2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鐵道工兵部隊又擴充為一個團以及三個旅。在中國的鐵道兵曆史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北伐戰争,也就是1924年之後。

中國地方軍閥和國民政府開始意識到鐵道隊的重要性,最後因為平漢鐵路的鋪設,我國在1926年時正式組建了鐵道隊。但是那時候這支部隊的職能屬性比較單一,隻是為了破壞敵軍後面的鐵路而已。

兩年之後國民黨軍隊正式成立了交通兵團,直接對總兵團負責。後又改成鐵道大隊,隸屬于交通鋪設範圍。再到1936年時鐵道大隊這才改編為團,十年過後鐵道兵團又得到了人員補充,最後編制更新為三個團。

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後期改革中,鐵道兵也慢慢地發展起來。我軍是在1945年8月在東北建立了第1支武裝鐵路部隊,當時鐵路部隊有7個團後經中央軍委會準許,他們的職能屬性變成了東北護路軍,後又加入了二線部隊和鐵路職工。

82年撤鐵道兵,3位将軍稱“打起仗來還需要”,鄧小平的回複高明

而人們在電視中所看到的東北野戰軍鐵道縱隊,也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的前身。中國鐵道兵參加了解放戰争,支援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先後為進軍江南和解放西北創造良好時代氛圍,并成功鋪設1629千米和搶修15條鐵路幹線。

在1950年時,由于鐵道兵的人數規模從最開始的17,000人擴充到了近10萬人。中央考慮到人員變多,部隊内部的整治問題變得更加困難,為防止鐵道兵内部出現腐朽、懶惰的現象,7月份時中央将鐵道兵部隊縮減,最後就變成了三個師和兩個團。

82年撤鐵道兵,3位将軍稱“打起仗來還需要”,鄧小平的回複高明

他們的職能屬性就變成了鐵路修複以及鋪設新鐵路,而之後的鐵路兵的工作目标是全力為國民經濟做貢獻。時間來到了抗美援朝時期,在戰争拉響号角之後的第1個月,鐵道兵馬上又奔赴北韓半島搶修恢複鐵路923千米。

在北韓北部1500千米的鐵路線上,他們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反複鬥争。但是那時候的聯合國軍的裝備太過于先進了,美軍總是能夠開着飛機朝地面的鐵路支線進行轟炸。

是以鐵道兵那時候即便是剛好把鐵路支線給鋪設好了,但是美軍的炮彈總有辦法把這些支線給炸毀掉。鐵道兵的頑強意志在這時候發揮了作用,他們做到了随炸随修,進行絞殺戰打破敵軍封鎖,保證了我軍和友軍的鐵路運輸。

在1953年年初時,他們搶修的鐵路超過了129千米,其中包括山路運輸和水路運輸等,為中朝兩軍在空軍和高射炮部隊以及後勤部隊的支援方面創造了一條“打不爛、摧毀不了”的最強運輸線。

82年撤鐵道兵,3位将軍稱“打起仗來還需要”,鄧小平的回複高明

等到北韓戰争結束之後,鐵道兵順利回國。相繼受改革影響将鐵道部隊原本的規模和編制又增加了很多範圍,比如說新設了司令部,政治部還有工程部以及後勤部等。一共将編制擴充到了10個師,在1955年時他們還增加了一個獨立團。

也許是因為能力的變強,是以他們的責任也會增加。在1964年10月後,中國鐵道兵的職能屬性又擴充了很多,比如說林區的防護隧道的挖掘,以及機械營的擴充和工程通信的保障以及水利設施的維護等。

二:鐵道兵與鐵道兵的合并。

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鐵道兵在戰争結束之後他們的去留卻變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比如說1979年時,鐵道兵已經沒有辦法直接從國家财政局那邊獲得軍費的補給,他們被列為了精簡部隊的行業當中需要獨立核算。

但這時候鐵道兵的工作有增無減,他們先後參加了52項國家大型建設項目,截止1980年之前橋梁的總延長裡程超過了455千米,鐵路的建立裡程超過了12593千米。

82年撤鐵道兵,3位将軍稱“打起仗來還需要”,鄧小平的回複高明

除此之外,國防工程和民生建設以及基建任務、抗洪搶險和應對自然災害,都變成了他們的基本任務。可是在1982年12月時,經鄧小平訓示鐵道兵最終集體轉業,被并入了鐵道部。

雖然當時有很多司令員以及重要幹部提出了反對意見,希望中央能夠将鐵道兵保留下來,不要讓全部人員都轉業,大不了可以留一些人然後再把大部分的鐵道兵全部裁掉,即便是這樣都沒關系,但是最後這項提議依然沒有被保留。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在1975年時,鄧小平着手開始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隊進行整治,而當時擔任副參謀長的何政文在與鄧小平會議過程中,就明确提出了他的看法,說應該要裁掉鐵道兵。

這個建議雖然是第1次在重要會議上被提出,但是鄧小平那時候就已經将這個建議放在了心底。後經過其他擴大會議,鐵道兵的去留就變成了更加嚴峻的問題了。

82年撤鐵道兵,3位将軍稱“打起仗來還需要”,鄧小平的回複高明

1976年時,中央便決議要将鐵道兵裁員,最多人員保持在14萬人就可以了,而且還不耽誤享受軍隊定額的政策。但是這第1個方案一經被釋出聲明之後,就有很多的鐵道老兵開始反對。他們認為鐵道兵之前為國家的建設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不應該得到這樣的結局。

于是那時候鐵道兵部隊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士兵們跑到連長旅長那裡去,旅長又跑到鐵道兵的司令員那裡去,他們都把各級辦公室的門檻給踩壞了,目的就是希望上級上司可以在中央那裡努努力,把鐵道兵給留下來。

1980年鄧小平将鐵道兵裁員的事情又一次提了出來,但當時鄧小平并沒有直接說要全部裁員,而是說鐵道兵所需要的全部費用将會單獨計算,與正常的其他部隊完全脫離開來。

這個轉變也讓更多的人懷疑,鐵道兵真的沒辦法被保留下去了。在1980年下半年時鐵道兵又被裁員至17萬人,而且相關的機構和編制人員也被壓縮了。

82年撤鐵道兵,3位将軍稱“打起仗來還需要”,鄧小平的回複高明

1981年,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而他經過多次重要會議之後下達了最新指令,說要将鐵道部和鐵道兵進行合并。這個消息當時已經被拍闆,當傳達到鐵道兵司令部時,已經沒有再繼續商量下去的必要了。

想到裁員和合并的問題,人們可以想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曾經的發展曆史。早在二戰時期,偉人毛主席就提過精兵簡政的主張。為了不給國家增添不必要的負擔,部分部隊被裁員是很正常的事。

1958年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人數不超過240萬,但是由于後期的各方面原因,導緻在1970年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在役人員猛增640萬人,這其實是一個不好的趨勢。

第1個不好的地方,是因為人員的擴增增加了軍費開支。要知道那個時候國家還沒有完全實施改革開放,正處于經濟不發達的狀态。第2個不好的地方在于,人員的變多會使得部隊内容易出現散漫、懶惰的情況,這并不利于國家軍隊的發展。

是以精簡是迫在眉睫的事情,1980年之後中國已經經曆了北韓戰争和越南戰争。已經有一些能力能讓祖國在國際形勢中趨于一個平穩的狀态,在合理範圍内加速部隊的精簡是穩住國家綜合國力的一種選擇。這是對于大局的考慮,但可惜依然沒能讓所有的鐵道兵完全信服。

82年撤鐵道兵,3位将軍稱“打起仗來還需要”,鄧小平的回複高明

而鄧小平為了給更多的鐵道兵一個交代,他也首次公開發表了聲明,他僅僅隻是用了一句話便平息了所有鐵道兵的不滿。原來,鄧小平曾說:

如果真的發生戰争,鐵道部的每一個人都将是鐵道兵。是以從這個解釋當中大家就可以得知,合并并不等于完全消亡,他們的貢獻依然存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