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十個狀元五個疑,個個都是話題多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十個狀元五個疑,個個都是話題多

古代科舉制度下,在曆史各朝各代的大小王朝,各種政權中,屬現在廣西籍的,比較廣為認知的,是出了十個文狀元,一個武狀元。

正如老話所說:槍打出頭鳥,話議人中龍。是以,這些人物背後的故事也就多被提起。沒辦法,狀元是科舉中的佼佼者,自隋到清的一千三百餘年間,科考學子千千萬,可得到狀元頭銜的人,也不過寥寥數百,這不說鳳毛麟角,那也是萬裡挑一了。不找這些人物的話題,找誰呢?

也有老話說:一舉成名天下知,中個皇榜青史傳。這都是古代科舉的特性所決定的,曆史上數百科舉狀元,除非曆史失傳,否則他們的光環可是會閃耀到現在!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十個狀元五個疑,個個都是話題多

就以地方來說,曆史上曾出過狀元,那都會被視為“地靈所鐘,鄉土之光”,不說在當地,就是有點點沾連,那也是可以作為地方人文的宣傳話題,是以,曆史中的狀元郎都會有各種種樣的說法與争議。

就以廣西古代科舉狀元來說,那也是有故事,有話題的。就以人數來說,現在普遍統計的,多被引用的,就是上面所說的十一位狀元,十文一武。實際上各種資料上,廣西科舉文武狀元還有八位,九位,十二位的說法。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就是各個時期,各家學術研究史料的選擇不同而不同了。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十個狀元五個疑,個個都是話題多

按狀元統計,在民國二十三年的時候,廣西出版了《古今廣西、旅桂人名鑒》,當時隻正式記載了八位:唐趙觀文,南漢梁嵩,宋王世則、馮京,清陳繼昌、龍啟瑞、張建勳、劉福姚,另外還有一位太平天國武狀元覃福貴,隻不過因為當時對太平天國的定義不一樣,是以天國武狀元覃貴福隻作為附錄記載。

但是自九十年代以後,廣西各種文章資料中,狀元數量卻慢慢的曾多了,有十二位之多。一對比,那差别就出來了,比民國文獻的廣西狀元榜多統計了兩名文狀元(唐裴說,宋毛自知)、一名武狀元(宋李珙)。

是當時編譯者手上缺少資料,才沒有統計到嗎?還是當時的人教育程度低,學識有限沒找到相關文獻嗎?都不是!相反,是當時人的一種嚴謹的态度。換句話說,也因為這些狀元郎本身自帶的話題争議。

先說文獻中差别最大的三人,裴說,毛自知,李珙。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十個狀元五個疑,個個都是話題多

裴說,唐天佑三年狀元,被認為是臨桂人。可是查一查曆史資料,他好像與“廣西”關系不大。不說唐代的時候,還沒有“廣西”這個地域概念,就說裴說本身根本就沒到過嶺南地界。

唐代文化代表,那就是詩,《全唐詩》裡收錄有裴說的五十首詩,可讀遍了,卻品味不到詩句裡的廣西味道。如果裴說是廣西地界的人,作為堂堂一位唐代狀元,在詩海環境熏陶之下,能不整一兩首詩誇誇廣西?詠詠廣西?

還有就是地方志,地方志記一地之人文風情,地方出了這麼一位科舉人才,肯定會給他留下一頁篇幅的,可是在清嘉慶《臨桂縣志》中,對同樣說是臨桂縣籍的唐初狀元趙觀文有篇幅去講他的生平,卻偏偏沒有唐末狀元裴說的一字一語。

這能說明什麼?隻能說裴說不是廣西人!那他是哪裡人呢?一查資料,也出來了,他是山西聞喜縣人!

山西聞喜縣裴氏家族,在晉到唐的幾百年間,可是神一般的存在,是全國著名的世系,有“天下無二裴”之說。聞喜縣那個時期的科舉,基本就是為裴家專門開科的,長長的一串裴氏名錄,沒有第二個姓氏,裴氏家族的曆史,基本填滿了那個時期的聞喜曆史。

裴說之名,赫然在目,并有幾行記錄,唯一奇怪的是,乾隆版《聞喜縣志》并沒有把裴說當作狀元所記載,隻說他中了進士。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十個狀元五個疑,個個都是話題多

毛自知,宋開禧元年狀元,說是廣西富川人。但一找史料對比,他的籍貫富川之說,就有很多問題了。

明代,清早期以前的各種和廣西有關的史籍,一說到開禧元年的科舉,一般會說:宋開禧元年乙醜毛自知榜。卻不特别指出他是廣西人,更不說是富川人,而在這一榜下,卻單獨記了一個“全州文寅仲”,認真點說,當時的全州在不在意義上的廣西地界還另說。要是不算,可以說那一期科舉,當時的“廣西”,一個進士都沒有。

直到雍正年,金鉷編寫一版《廣西通志》,毛自知才首次成為廣西富川人。可是,對于毛自知的經曆,卻隻字不提。更為神奇的是,廣為流傳的是,毛自知是富川秀峰毛家人,但他的後輩明代毛章彥,曾參與編修了一版《富川縣志》,在那個縣志中,他居然不提同是出自富川秀峰的本家宋代狀元毛自知,要知道,能寫入縣志的人,必定是地方重要的人文,一個後輩不把自己的祖輩這麼榮耀的事迹寫入如此千古流傳的地方史籍,也有點說不過去。

那毛自知是哪裡人呢?那就得提到富川毛氏的來源,富川毛氏來自于浙江衢州,宋代的衢州可是文風興盛之地了,單宋一代的科舉,就出了近八百進士,外加五個狀元。毛自知被記載為其中一個。

他的狀元經曆,可以說是故事豐富,是曆史上少有的,是一個在後來被取消“狀元”頭銜的狀元。這曆史浙江的史籍記載就比較詳細與合理了,反觀廣西的各類史籍,對于毛自知卻是點到即止,沒有系統的介紹。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十個狀元五個疑,個個都是話題多

李珙,桂林永福人,宋大觀武狀元。這武狀元本身就是話題,因為古代科舉都是重文輕武,現在可以統計到的科舉文科有六百多科,可是武科統計到才一百多科,在那曆史環境,文獻中一般都不記武舉的事情。

廣西科舉武科狀元,各代史籍中出現過的,就隻有兩個,一個是太平天國武狀覃貴福,二就是這個李拱了。李珙的話題,不是貫籍問題了,而是他也許不是狀元!

為什麼呢?這就得提到另一個永福狀元王世則了。地方出狀元,那肯定是地方重要的人文記憶。一有什麼卓越可贊的人物,往往就用狀元來比較。地方有話:王世則以文壇而甲天下,李珙就武略而鎮忠州。這當中曆史不細談,隻說,李珙有“武”,這是肯定的,并且有一定高度的武德,韬略水準而受世人所稱贊,李珙的忠義事迹,在桂林永福,那可是和關雲長的在其他地方的地位一樣,地方立廟都供奉李珙而不供奉關雲長,對于這樣一位神一樣存在的人物,人們往往會把他的人格,品德等,方方面面的完善,完美化,于是把“武狀元”的标簽套在他身上,也就合理了。

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武狀元,民間就喜歡把這樣的傑出人才和狀元所并列比較,甚至後世把他直接叫狀元。至于史籍記載,也是曆史越往後,就越相信他是武狀元;曆史越靠前,則基本不提這檔子事。

是以,李珙這個武狀元的身份還是存疑的。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十個狀元五個疑,個個都是話題多

這樣的時代人物,在後世有這樣,那樣的說法,說白了,還是因為他們在曆史中的值得一書的表現,你說一點,我說一點,自然就更加神奇了。

現在廣西認同的十二位狀元,還有很多故事,如宋馮京籍貫三說,南漢梁嵩籍貫準确說法,等等。

剩下幾位狀元的籍貫比較準确,但他們的人生經曆卻又有很多故事可說了,廣西第一趙觀文,三元及第陳繼昌,龍啟瑞與太平天國的交集,發展教育張建勳,廣西末代劉福姚,太平天國覃福貴。

每一位狀元的故事,都是一本書,這都是廣西的地方人文故事了。改天再一一細說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