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如果當初趙孝成王聽了虞卿的話,趙國最起碼還能得到其他國家的幫助。可是趙孝成王非但不聽,還直接派人去秦國講和,緻使其他國家都不幫趙國了。
具體到某一個戰場上 将領指揮能力、軍隊執行能力、單兵素質确實是對戰争勝負起決定性因素的。
其實兩國之争,考驗的自然是綜合實力了,當然這綜合實力裡展現的最明顯的還是軍力(也就是上面說的将領指揮能力、軍隊執行能力、單兵素質)。 李牧多次擊敗秦軍但趙國的疆土缺逐漸減少,項羽多次擊敗漢軍但也是在逐漸退卻,說明某一次戰鬥的勝負并不能完全決定兩國的命運。

長平之戰開始前秦趙兩國其實都沒有想到會相持三年那麼久,剛開始都是20萬左右的兵力,都想着不會舉全國之力開幹。現在我們站在上帝視角看,如果一開始廉頗不慫趁着兵力上的絕對優勢跟秦軍野戰勝算還是挺大的,可惜廉頗沒趙括那麼剛,跟秦軍搞一次遭遇失敗後就退出一塔撤到丹水河東守二塔,接着秦軍推了幾次二塔推不了就在丹水河西紮營跟廉頗耗,廉頗以為秦軍攻不下耗一段時間就自己撤了,可廉頗沒想到秦軍乃至整個秦國已經開始舉國之力跟趙國耗,這個時候就已經注定趙國要失敗了,趙國耗不起,就好像兩隻老虎打架本來五五開,誰都不敢先動手,兩相呲牙對視,對了三天三夜都餓的不行了,誰先調頭跑就面臨着被另一隻吃掉,奈何一隻老虎體量比另一隻大點,小點的忍不住就豁出去先動手結果就被大點的老虎幹掉了。
況且兩國對峙了三年了,互相之間的間諜肯定也滲透的非常多,一旦有作戰方針對面也幾乎是知道的,不會給你突襲的機會,倘若是秦軍耗不起忍不住了先出擊那麼秦軍攻不下壁壘也是要慘敗的,可秦國國力強還能勉強耗下去,就是要等趙國先動手,是以趙括這時候上陣再來剛的基本是要團滅的,這裡就不得思考一下趙括為什麼要全軍出擊,如果出一半的兵力攻一半的守壁壘會怎麼樣,看似可行其實後果還是要失敗的,出一半攻擊先不說在少于秦軍兵力的情況下能不能打過秦軍,就算拔掉秦軍的壁壘跟後方守壁壘的趙軍又隔着丹水河還是要被秦軍繞到丹水河岸圍的而且是被比自己多将近一倍的兵力圍,守壁壘的趙軍就算全部前來解圍秦軍守河而戰壁壘中的趙軍也沒辦法來營救,并不是洗白趙括,趙括隻是沒辦法才全軍出擊抱着拼死一搏或可一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