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聲聲入耳到走心入行,蔡甸新時代文明實踐為市民幸福指數加碼

極目新聞記者 王峻

通訊員 孫克亮

一曲高山流水,知音傳說源遠流長,知音文化深深印在素有“知音故裡”之稱的武漢市蔡甸區。

近年來,蔡甸區一個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更是如星星之火般紮根基層,用腳步走進群衆,用真心貼近民心,進一步打通服務群衆“最後一公裡”,不僅增強了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還進一步推動和傳播知音文化,繪就蔡甸區文明底色。

從聲聲入耳到走心入行,蔡甸新時代文明實踐為市民幸福指數加碼

盤活陣地資源,延伸文明實踐工作“觸角”

銀幕一端播放着電影《道地戰》,十幾名青少年聚精會神盯着螢幕看得津津有味。這是蔡甸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新修建投入使用的影像廳,已成為了附近街區居民最喜歡去的地方。而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一樓的陽光房内,幾位老人曬着太陽,其樂融融地圍坐在一起下象棋,一幅歲月靜好的模樣。

從聲聲入耳到走心入行,蔡甸新時代文明實踐為市民幸福指數加碼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内設有大講堂、圖書閱覽室等多功能展廳,可滿足居民不同需求,大夥兒可在這裡開展各式各樣豐富的康樂活動。

11月30日上午,雷鳴般的掌聲在蔡甸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内驟然響起,經久不息……

從聲聲入耳到走心入行,蔡甸新時代文明實踐為市民幸福指數加碼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宣講團成員、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翟一博正在這裡進行的主題為《百年奮鬥 再啟新程》的宣講。

課後的會場,蔡甸區黨員幹部們你一言我一語,競相交流聽課體會、抒發内心的激動。紛紛表示,将進一步學懂、悟透全會精神,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與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文明建立、基層治理等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切實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幹事創業的原生動力。

近年來,蔡甸區全方位、多元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讓宣講入耳貼心、志願服務溫暖人心、移風易俗處處順心,切實打通服務群衆的“最後一公裡”,推動公德心建設走深走實。

從聲聲入耳到走心入行,蔡甸新時代文明實踐為市民幸福指數加碼

自2019年全面啟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以來,蔡甸區作為武漢市首批四個試點區之一,積極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三級實踐體系。

伴随着占地16畝的大東國小舊址改造而成的蔡甸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蔡甸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總計達到361個,覆寫了全區288個村、51個社群。如今,在民營企業、景區、大學、軍營、群團組織、區直部門、文化藝術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大批特色站建構點多面廣、功能完備的“15分鐘服務圈”,為開展“百站千場”宣講活動提供了陣地,做到群衆在哪裡,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裡。

據介紹,為滿足群衆需要,蔡甸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将擴大建設,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公園,其包括停車場、露天燈光籃球場、羽毛球場等服務内容,滿足區内群衆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人都是志願者,文明實踐活動走進田間地頭

“小朋友,要不要和叔叔一起去買糖吃啊?”在蔡甸街道知音社群聯合旺斯達幼稚園裡,一群年輕人手拿糖果、玩具,正想方設法“騙”孩子們。原來,應幼稚園需求,這裡正進行着一場幼兒防拐防騙安全教育活動。知音社群志願隊員們走進幼稚園化身成了“騙子”,利用事先模拟好的各種“拐騙”方案進入目标班級,拿出糖果、玩具引誘孩子。短短幾分鐘,就有不少孩子毫無防備地被“拐騙”。

從聲聲入耳到走心入行,蔡甸新時代文明實踐為市民幸福指數加碼

“拐騙”成功的志願者們卻并不好受,他們來到教室,向孩子們列舉了多個具有警示教育意義的案例,反複告誡孩子們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原來糖不能亂吃啊,叔叔,我記住啦!”上完安全教育課的小朋友們拉着志願者們的手堅定地說道。

知音社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願者,來自教育、企業、醫院等各個行業。他們是蔡甸社群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個縮影。在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過程中,蔡甸區結合社情民意,按照“群衆點單、中心派單、志願者接單”的要求,廣泛開展志願活動。

此外,蔡甸區還通過采取“大資料+文明實踐”及“政務服務+志願服務”的方式,讓“資料多跑路,群衆少跑腿”更新為“資料多跑路,群衆不跑腿”,更好地服務群衆。在蔡甸區多個社群、村憑借智慧廣電網絡,搭建了社群内部資訊化平台,該平台已成為提高社群治理能力的“好幫手”。

從聲聲入耳到走心入行,蔡甸新時代文明實踐為市民幸福指數加碼

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接地氣,才有生命力。蔡甸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組織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利用節假日、周末、晚上或者茶餘飯後的時間,到城市公園、農村廣場為群衆宣講黨的政策,普及健康知識,講解種植、養殖技術。

活動中,志願者們把“大道理”變成“小故事”,把“國語”變成“地方話”,把“大課堂”變成“田地間”,把政策、文化送到百姓門口。通過點單-派單-接單-完單-評單的閉環管理方式,實作了“線上線下互動,線上指導線下”的志願活動開展形式。

“群衆在哪裡,我們的文明實踐活動就延伸到哪裡。”蔡甸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區注冊志願者7.51萬人,志願服務組織352個,服務時長45.99萬小時。

以文化人,持續深入移風易俗

潔淨的道路、白牆黛瓦的民居、古樸典雅的長廊及洋溢黨建文化氣息的社群黨群服務中心廣場……走進俞家垸村,一幅幅美景映入眼簾。

幾年前,由于當地村民環保意識不強,環境又髒又亂,垃圾随處可見。2019年,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村裡挂牌,為解決“髒亂差”問題,俞家垸村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号召人人動手、家家參與,村民逐漸養成了良好衛生習慣,幾年下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從聲聲入耳到走心入行,蔡甸新時代文明實踐為市民幸福指數加碼

“環境好了,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村民說,随着生态環境改善,俞家垸村發展起由火龍果種植、養殖和垂釣構成的主導産業,村民人均純收入達2萬多元。觀光、采摘等鄉村休閑旅遊項目也逐漸發展起來,給村民帶來了更多收入。

12月5日,記者走進蔡甸區俞家垸村,遠遠就能聽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裡熱烈的讨論聲。一場完善“紅白理事會”的村民會議正在進行。蔡甸區充分發揮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等群衆組織的作用,将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

從聲聲入耳到走心入行,蔡甸新時代文明實踐為市民幸福指數加碼

“以前我們農村辦紅白事喜好攀比,大家雖然心裡不情願,但是也沒辦法。現在‘紅白理事會’替大家做主,定了新标準,村民們都發自内心擁護,”村民李書全告訴記者,“上周末,村裡兩對青年結婚,大家都按照規定的标準執行,既不鋪張浪費,也讓我們老百姓省了錢又有面子。”

一場婚禮的變化是移風易俗、提高文明素養真實寫照。近年來,從繁華街道到古樸鄉村,蔡甸各地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讓文明清泉浸潤百姓心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破傳統發宣傳單的模式,以“話家常”的方式向村民傳遞殡葬改革的意義,破除舊的喪葬習俗,節儉辦喪事。

推進移風易俗,不僅讓鄉風民風更為清朗,更打破了奢侈浪費的“面子工程”。

新房酒、滿月酒、高壽酒……過去,濫辦酒席也給蔡甸經濟開發區奓山街村民們帶來沉重負擔。村民李文清說,自己一年到頭勤扒苦做賺的辛苦錢,吃酒席就要花去一半多,最多時一天要趕四五場酒席。

從聲聲入耳到走心入行,蔡甸新時代文明實踐為市民幸福指數加碼

為了糾正這種風氣,蔡甸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在廣泛征求群衆意見基礎上,制定村規民約,宴席統一标準及提倡少辦或盡量不辦。

剛參加完村舞蹈隊活動的李大姐朗聲笑着說:“我們村子跟從前可是大不一樣了。以前一天到晚就是聚在一起閑聊和打牌,現在每天都有康樂活動,唱唱歌,跳跳舞,心情越來越好,身體也越來越好了。”

文明實踐“走下去”,服務群衆“實起來”。蔡甸區将繼續發揮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作用,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讓一顆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種子”深深植根于各個角落,以多種方式融入百姓生活,逐漸發芽、開花、結果,繪成一幅幅環境美、人文美、風尚美的文明畫卷。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