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逃亡路上,婦人抱着大孩子卻讓幼子走路,一道士見狀:定有古怪

元朝曲作家張養浩曾在潼關寫下了那首著名的《山坡羊·潼關懷古》,那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道盡了古代百姓生活的艱難,曆來為人稱道。張養浩可謂是十分敢說,一語道破了封建王朝的真面目。

封建王朝遵循等級制度,把極少數的人放在等級制度的高處,剝削位于底部的衆多人民,王朝興盛時,少不了要刮取民脂民膏,來滿足統治者的一己私欲,王朝衰敗時,戰火也會連累到百姓,使人們流離失所,真正是要之何益。

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災難之中,人的底線會跌至無窮低。艱難之時,為了求生存,人們可以做出易子而食這樣的事,把倫理道德完全地抛棄,所謂的人性都讓步給了生存。不過,在危難之間,仍然不改初心的人也是有的。

逃亡路上,婦人抱着大孩子卻讓幼子走路,一道士見狀:定有古怪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席卷全國,人民為了遠離戰火,一聽到大軍朝自己家鄉而來就堅壁清野,躲去深山。

在逃亡路上,一個道人注意到了奇怪的一幕,逃難的人群中,一個婦人行為怪異,她帶着兩個孩子,卻把大些的那個孩子抱在懷裡,而讓那個較小的孩子自己下地行走。道士覺得十分古怪,上前一問,婦人的回答讓他大為感動。

黃巢起義

黃巢雖然是農民起義的上司者,但嚴格來說,他并不算農民,而是身在地主階層,因為他們家族世代販賣私鹽,當時食鹽的買賣由官府把控,販賣私鹽就成了一個暴利的行業,黃家是以世代富貴。

逃亡路上,婦人抱着大孩子卻讓幼子走路,一道士見狀:定有古怪

家境富裕,自然會對黃巢的教育更加上心,黃巢自小就會劍術、馬術和箭法,筆墨方面,黃巢不能說是精通,不然也不會屢次名落孫山。雖然讀書方面差了一些,但黃巢其實是有詩才的,他五歲時就和祖父一起聯詩。

科舉是當時普通人出人頭地的最好途徑,黃巢自然也滿懷理想,可惜天不遂人願,黃巢成年後接連幾次參加科舉,但都是名落孫山。

在失意和苦悶之中,他寫下了那首著名的《不第後賦菊》,之後沒有再踏足長安,而是回到家鄉繼承家業,成為了一名鹽幫首領。

逃亡路上,婦人抱着大孩子卻讓幼子走路,一道士見狀:定有古怪

根據野史中相關記載,黃巢屢試不第之後并沒有灰心喪意,而是考慮到自身在文學方面具有短闆,但武藝高強,于是他參加了朝廷的武舉,一路順利,最終成為了武狀元,可是在面聖的時候出了差錯,唐僖宗是個看臉的皇帝,而黃巢長相又十分抱歉。

這事兒早有先例,龐統當年有着鳳雛的大名,也因為長相而受到劉備的輕視,龐統投奔過去,隻分到了一個小官職,就被打發了,無名無勢的黃巢更慘,他的武狀元稱号直接被剝奪,不過這段記載隻存在于野史。

似乎王朝到了末年,總是要天災人禍不斷。乾符元年(874年),全國各地要麼旱災,要麼洪澇,當時正處于青黃不接的時候,填不飽肚子,農民自然思變,偏偏各地州府還沒有做好安撫,連上報災情都沒有做,是以到了最後,人禍也襲來了。

逃亡路上,婦人抱着大孩子卻讓幼子走路,一道士見狀:定有古怪

乾符二年(875年)六月,王仙芝率領起義軍接連攻陷數地,勢頭正猛,早就存有作亂心思的黃巢聞風而動率領着子侄八人聚齊了數千人的勢力,響應王仙芝。

唐朝當時的橫征暴斂,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百姓苦不堪言,是以他們的起義有着廣泛的群衆基礎,投奔者不斷。

等到黃巢和王仙芝攻打蕲州黃州時,蕲州刺史裴渥無力反抗,為了謀求停戰,答應為王仙芝上表求官。很快,朝廷方面妥協了唐僖宗封王仙芝為“左神策軍押牙”,王仙芝收了這發糖衣炮彈之後,起了求安定的想法,打算接受朝廷招安,入朝為官。

逃亡路上,婦人抱着大孩子卻讓幼子走路,一道士見狀:定有古怪

可是唐僖宗這事兒辦得實在不漂亮,隻給了王仙芝官職,卻沒有給黃巢封官,黃巢心中自然不忿,他呵斥了打算放棄鬥争的王仙芝,倆人更是大打出手,因為黃巢和大部分義軍的反對,王仙芝最終不得不拒絕朝廷的招安,但這也造成了他和黃巢之間的裂痕,後來兩人分兵作戰。

路遇婦人

那年端午,黃巢的義軍攻入中原地區,當時流傳着這樣一句話“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百姓聽說黃巢濫殺的名聲,望風而逃。

中原地區的一戶人家裡,家中壯丁都不在,隻有一個婦人和兩個小孩,小的那個孩子是婦人親生的,大的那個是她嫂子留下的遺孤。

逃亡路上,婦人抱着大孩子卻讓幼子走路,一道士見狀:定有古怪

婦人帶上兩個孩子也随着其他居民一起逃難,途中,她懷裡抱着自己的侄子,讓自己的親生孩子在地上走。一個道人看到了,知道其中必有古怪,就問她為什麼這樣做。

婦人把實情告訴了他,道人聽後極為感動,對她說:“你在生死之間,也不忘仁義已經破了黃巢的刀。你大可不必逃離,隻要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明家中住的是仁義之人,黃巢就不會動你家。”說完,人就不見了身影。

婦人認為這道人不同凡響,就依他所言,傳回家中插上艾草,還讓其他的居民也這樣做,因為這個婦人平日裡就是個善人,大家都認為她福澤深厚,也願意相信她的話。

逃亡路上,婦人抱着大孩子卻讓幼子走路,一道士見狀:定有古怪

揭開謎底

這一招數果然奏效,黃巢軍隊過境,凡是家裡插着艾草的,都沒有受到打擾,同時,這個婦女的經曆也廣為流傳,人們紛紛都在家中插上艾草。

那麼真相如何呢,那個道人其實是黃巢手下的謀士,朝廷為了避免黃巢的軍隊吸收百姓入伍,實力壯大,便散播了黃巢濫殺無辜的謠言,這個謀士為了探尋真相,打扮成道士,混在百姓中,告知了婦人那番話後,他閃身藏到樹上,營造一個神秘的形象。

這個謀士的巧計破除了朝廷的謠言,并且變相鼓勵了百姓們做仁義之事,而在此之後,端午節插艾草成為一個習俗流傳了下去。

逃亡路上,婦人抱着大孩子卻讓幼子走路,一道士見狀:定有古怪

小結: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這是《論語》中的言論,孔子諄諄教誨,希望以此感化世人,故事中的這位婦人未必讀過《論語》,甚至可能都不識字,但她毫無疑問地貫徹了孔子的這一觀點。

她答應了嫂子要照顧好遺孤,平時盡心盡力,視如己出,更難得的是,她經受住了考驗,在危急之時也沒有忘記這個承諾,甚至隐隐有犧牲自己孩子來保全侄子的想法,這位婦人是當之無愧的君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