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逃亡路上,妇人抱着大孩子却让幼子走路,一道士见状:定有古怪

元朝曲作家张养浩曾在潼关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尽了古代百姓生活的艰难,历来为人称道。张养浩可谓是十分敢说,一语道破了封建王朝的真面目。

封建王朝遵循等级制度,把极少数的人放在等级制度的高处,剥削位于底部的众多人民,王朝兴盛时,少不了要刮取民脂民膏,来满足统治者的一己私欲,王朝衰败时,战火也会连累到百姓,使人们流离失所,真正是要之何益。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灾难之中,人的底线会跌至无穷低。艰难之时,为了求生存,人们可以做出易子而食这样的事,把伦理道德完全地抛弃,所谓的人性都让步给了生存。不过,在危难之间,仍然不改初心的人也是有的。

逃亡路上,妇人抱着大孩子却让幼子走路,一道士见状:定有古怪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席卷全国,人民为了远离战火,一听到大军朝自己家乡而来就坚壁清野,躲去深山。

在逃亡路上,一个道人注意到了奇怪的一幕,逃难的人群中,一个妇人行为怪异,她带着两个孩子,却把大些的那个孩子抱在怀里,而让那个较小的孩子自己下地行走。道士觉得十分古怪,上前一问,妇人的回答让他大为感动。

黄巢起义

黄巢虽然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但严格来说,他并不算农民,而是身在地主阶层,因为他们家族世代贩卖私盐,当时食盐的买卖由官府把控,贩卖私盐就成了一个暴利的行业,黄家因此世代富贵。

逃亡路上,妇人抱着大孩子却让幼子走路,一道士见状:定有古怪

家境富裕,自然会对黄巢的教育更加上心,黄巢自小就会剑术、马术和箭法,笔墨方面,黄巢不能说是精通,不然也不会屡次名落孙山。虽然读书方面差了一些,但黄巢其实是有诗才的,他五岁时就和祖父一起联诗。

科举是当时普通人出人头地的最好途径,黄巢自然也满怀理想,可惜天不遂人愿,黄巢成年后接连几次参加科举,但都是名落孙山。

在失意和苦闷之中,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不第后赋菊》,之后没有再踏足长安,而是回到家乡继承家业,成为了一名盐帮首领。

逃亡路上,妇人抱着大孩子却让幼子走路,一道士见状:定有古怪

根据野史中相关记载,黄巢屡试不第之后并没有灰心丧意,而是考虑到自身在文学方面具有短板,但武艺高强,于是他参加了朝廷的武举,一路顺利,最终成为了武状元,可是在面圣的时候出了差错,唐僖宗是个看脸的皇帝,而黄巢长相又十分抱歉。

这事儿早有先例,庞统当年有着凤雏的大名,也因为长相而受到刘备的轻视,庞统投奔过去,只分到了一个小官职,就被打发了,无名无势的黄巢更惨,他的武状元称号直接被剥夺,不过这段记载只存在于野史。

似乎王朝到了末年,总是要天灾人祸不断。乾符元年(874年),全国各地要么旱灾,要么洪涝,当时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填不饱肚子,农民自然思变,偏偏各地州府还没有做好安抚,连上报灾情都没有做,所以到了最后,人祸也袭来了。

逃亡路上,妇人抱着大孩子却让幼子走路,一道士见状:定有古怪

乾符二年(875年)六月,王仙芝率领起义军接连攻陷数地,势头正猛,早就存有作乱心思的黄巢闻风而动率领着子侄八人聚齐了数千人的势力,响应王仙芝。

唐朝当时的横征暴敛,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百姓苦不堪言,因此他们的起义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投奔者不断。

等到黄巢和王仙芝攻打蕲州黄州时,蕲州刺史裴渥无力反抗,为了谋求停战,答应为王仙芝上表求官。很快,朝廷方面妥协了唐僖宗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王仙芝收了这发糖衣炮弹之后,起了求安定的想法,打算接受朝廷招安,入朝为官。

逃亡路上,妇人抱着大孩子却让幼子走路,一道士见状:定有古怪

可是唐僖宗这事儿办得实在不漂亮,只给了王仙芝官职,却没有给黄巢封官,黄巢心中自然不忿,他呵斥了打算放弃斗争的王仙芝,俩人更是大打出手,因为黄巢和大部分义军的反对,王仙芝最终不得不拒绝朝廷的招安,但这也造成了他和黄巢之间的裂痕,后来两人分兵作战。

路遇妇人

那年端午,黄巢的义军攻入中原地区,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百姓听说黄巢滥杀的名声,望风而逃。

中原地区的一户人家里,家中壮丁都不在,只有一个妇人和两个小孩,小的那个孩子是妇人亲生的,大的那个是她嫂子留下的遗孤。

逃亡路上,妇人抱着大孩子却让幼子走路,一道士见状:定有古怪

妇人带上两个孩子也随着其他居民一起逃难,途中,她怀里抱着自己的侄子,让自己的亲生孩子在地上走。一个道人看到了,知道其中必有古怪,就问她为什么这样做。

妇人把实情告诉了他,道人听后极为感动,对她说:“你在生死之间,也不忘仁义已经破了黄巢的刀。你大可不必逃离,只要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明家中住的是仁义之人,黄巢就不会动你家。”说完,人就不见了身影。

妇人认为这道人不同凡响,就依他所言,返回家中插上艾草,还让其他的居民也这样做,因为这个妇人平日里就是个善人,大家都认为她福泽深厚,也愿意相信她的话。

逃亡路上,妇人抱着大孩子却让幼子走路,一道士见状:定有古怪

揭开谜底

这一招数果然奏效,黄巢军队过境,凡是家里插着艾草的,都没有受到打扰,同时,这个妇女的经历也广为流传,人们纷纷都在家中插上艾草。

那么真相如何呢,那个道人其实是黄巢手下的谋士,朝廷为了避免黄巢的军队吸收百姓入伍,实力壮大,便散播了黄巢滥杀无辜的谣言,这个谋士为了探寻真相,打扮成道士,混在百姓中,告知了妇人那番话后,他闪身藏到树上,营造一个神秘的形象。

这个谋士的巧计破除了朝廷的谣言,并且变相鼓励了百姓们做仁义之事,而在此之后,端午节插艾草成为一个习俗流传了下去。

逃亡路上,妇人抱着大孩子却让幼子走路,一道士见状:定有古怪

小结: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这是《论语》中的言论,孔子谆谆教诲,希望以此感化世人,故事中的这位妇人未必读过《论语》,甚至可能都不识字,但她毫无疑问地贯彻了孔子的这一观点。

她答应了嫂子要照顾好遗孤,平时尽心尽力,视如己出,更难得的是,她经受住了考验,在危急之时也没有忘记这个承诺,甚至隐隐有牺牲自己孩子来保全侄子的想法,这位妇人是当之无愧的君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