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中不滅鳳凰俦,國際英雄黃與邱。克敵敢将身作盾,護軍甘以血為油。犧牲我作真豪傑,鼓舞人争最上遊。誰道艱難唯一死?軒昂壯烈耿千秋。
上面這首詩出自1962年黃繼光紀念館籌建之際,郭沫若受邀為烈士所作三幅題詞之一。

近百年來,已曆經幾千年滄桑變幻的華夏大地,在風雨飄搖裡迎來了屬于它自己的蛻變曆程。
這場蛻變的曆時之久與代價之巨是不容置疑的,永久沉睡在那段歲月的人們、被鮮血浸染過的土地、背負着離去戰友們對美好未來的渴求而奮戰幸存下來的老兵們、伫立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默然留駐在每位不負韶華者故鄉的紀念館,這一切都印證着那段不容抹去的曆史。
而對這些故去英雄情感最深厚與記憶最深刻的,當屬在最困難危險戰壕裡,把生命傳遞彼此,互相支撐着的戰友們,以及英雄的父母親人。為争取抗美援朝的勝利而犧牲的英雄之一黃繼光,其母親鄧芳芝曾被主席接見了3次,但她從未在主席面前流過淚。
貧苦中到來的光
1931年,中國正陷入内憂外患的困境,落後于當時西方世界的這片土地上,無數的群眾正飽受着貧苦與戰争的折磨。被黑暗籠罩着的人們,卻始終相信,在那有着壓城之勢的雲層後,有一道終會劈下且能夠照亮世間的光正在醞釀着。
也是這一年,四川省中江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中,已是40歲高齡的鄧芳芝,在與鬼神的對抗中,産下了一子。
就像當時所有貧苦農民一樣,鄧芳芝一家每天都在為溫飽問題而發愁。黃繼光的父親黃德仲為了養家,走投無路下隻得向村中的地主家借債,而後又被迫給地主家做苦力來抵債。經年累月的過度勞累,黃繼光11歲時,父親病倒了,因沒錢醫治,最後病死家中。
父親走後,黃繼光不忍心看着母親一個人日複一日地操勞,便瞞着母親到父親生前打過苦工的地主家中做幫工。地主絲毫不管黃繼光的實際年齡,各種重活直接壓到了這個小孩的身上。
然而辛辛苦苦打工半年掙的工錢,卻因一次挑水時滑倒而最終化為烏有,地主讓黃繼光賠償摔壞的水桶,黃繼光賠不起隻得拿工錢抵押。忍受了屈辱還掙不到錢養家,黃繼光于是離開了地主家靠砍柴草去賣和制香來掙錢,他想用自己的力量來養活母親和弟弟。
天公不作美,偏要在這本來就被窮疾圍困時刻,降下大旱。為了活命,黃繼光一家隻得靠借糧度日,但大旱使得農田裡顆粒無收,許多人都已是自身難保的境地。他們挨家挨戶走了許久,才借到了幾塊已腐爛的蕃薯。
鄧芳芝把蕃薯熬成湯,自己盡管很餓卻不舍得喝,她把蕃薯湯端給黃繼光,懂事的黃繼光心疼自己的母親,便謊稱自己已喝過。
老來得子的鄧芳芝卻沒有過于溺愛,反而對這個遲來的兒子嚴格要求。她為兒子取名為繼光,許就是希望他能熬過苦難,有尊嚴地活下去并為解放勞苦大衆而出力。而黃繼光也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18歲的他加入了民兵隊伍,開始了刻苦的訓練。
克敵敢将身作盾
1950年6月25日,北韓内戰爆發。美不顧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為保障東北邊境群眾的生命财産安全和我國整體的安全出發,且應北韓黨和政府請求,10月,志願軍堅決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号召,在彭德懷的率領下進入北韓戰場。
1952年10月,志願軍與敵人在北韓五聖山地區上甘嶺前沿的兩個高地上展開了最為慘烈的拉鋸式反複争奪戰,海拔1000餘米的五聖山極具地理優勢,志願軍如守住則可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但若被敵人奪取,則意味着敵軍将在志願軍防線的中部打開一個缺口,危及整個北韓戰局。
這是一場在交戰雙方力量極其懸殊條件下進行的現代化戰争。在上甘嶺戰役中,敵人對志願軍兩個高地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共傾瀉炮彈190餘萬發,共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投彈5000餘枚。我軍則通過近戰、夜戰與坑道戰等方式與之鏖戰。
15軍軍長秦基偉曾說:“在坑道鬥争中,我們的戰士就這樣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和革命軍人的優秀品質戰勝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役中,21歲的黃繼光便親自在踐行這這句話。
10月19日夜間,黃繼光所在十五軍第一三五團第二營受命奪取上甘嶺西側597.9高地,在連續攻占三處陣地受阻後,部隊被困在了零點陣地,想要奪下高地,急需破壞前方美軍的火力密集點。
臨近佛曉,如再不拿下高地,則将會贻誤整個戰機,此時,黃繼光主動請戰,率兩名戰士去爆破敵人暗堡。
黃繼光帶領着另外兩名戰士吳三羊、肖登良一同向前方火力點匍匐前進,前進過程中一直遭到敵軍機關槍的瘋狂掃射。在行進到距離火力點三、四十米時,吳三羊犧牲,肖登良負重傷,黃繼光的左臂也被子彈打穿,但他仍忍痛繼續匍匐前進。
在臨近美軍火力點時,黃繼光拼盡全力連投幾枚手雷彈,但仍未能将火力點完全炸毀。呼嘯而過的槍林彈雨聲不絕于耳,黃繼光張開手臂用自己的身軀擋住了美軍的機關槍,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為後方反擊部隊換取了勝利的希望。
在黃繼光英勇獻身精神的激勵下,戰友們成功地擊敗敵人并奪回了陣地。戰後,黃繼光因立特等功,追授特級戰鬥英雄稱号,并獲“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号和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金星獎章。
三見主席不落一滴淚
在黃繼光犧牲前的四月份,他曾在戰鬥的間歇寫了一封家書寄給自己的母親。信中他讓母親不要憂愁,要相信在共産黨的上司下,幸福的日子還在後頭,現在的他正為了祖國人民的需要以及全祖國家中人的幸福日子而光榮戰鬥。
得知兒子黃繼光永遠沉睡在北韓土地上的消息,母親鄧芳芝怎能不心痛落淚,這是她的兒子呀,與她一起互相扶持着走過十多年窮苦歲月的兒子。但在1953年、1955年與1960年同毛主席的三次見面中,這位母親一直面帶微笑,從未當着毛主席的面落淚。
面對兒子的犧牲,身為母親,有着血濃于水的深情,感傷是難以避免的。為什麼鄧芳芝卻從不在主席面前表露出傷懷的情緒呢。
後來有人問過鄧芳芝,她的回答十分樸素卻也讓人心疼萬分,她說,怕主席難過。她知道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也犧牲在北韓戰場了,如果自己在主席面前傷心痛哭,豈不是讓主席也同樣難過。他們的兒子都犧牲在了北韓戰争中,他們都是烈屬,他們有着共同的喪子之痛。
抗美援朝戰争中,數以萬計的志願軍烈士長留在了那片土地上,他們用生命守護着家國,這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與愛國情懷,正是中華民族得以曆經千年仍能夠頑強奮戰以取得偉大勝利的關鍵所在。
在黃繼光犧牲後,鄧芳芝又将她的另一個兒子黃繼恕也送到了抗美援朝前線。此外,她自己也積極地投入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這不僅是一位英雄的母親,她自己也是一位英雄。
小結:
像黃繼光一樣為祖國的強大而不懼犧牲的英雄是值得我們敬佩的,像黃繼光母親鄧芳芝一樣辛辛苦苦培育出願為祖國事業奮鬥終生的子女而後在無數歲月裡暗自忍受思念之苦的英雄的母親們也同樣值得我們敬重與愛戴的。為了能使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他們擰緊一心,浴血奮戰。
或許他們對信仰的堅信與由這信念所激發的意志力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但這都不是可惡意歪曲曆史與诋毀英雄的理由。
面對近年來不時出現的一些歪曲曆史、貶低英雄等現象,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用自己的雙眼去查證,通過查閱典籍資料,尋訪英雄故裡等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赓續紅色血脈,共築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這盛世,願不負他們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