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奸詐的丞相,輔佐11位皇帝,民間稱呼他聖人,專家:不知廉恥

縱觀中國曆史古今,群雄割據的時期便是春秋戰國和五代十國,而在這五代十國中僅僅五十三年的時間就誕生了十五位皇帝,在新帝登基之時往往伴随着朝臣更換,更何況這十五位皇帝誕生于五個政權。

奸詐的丞相,輔佐11位皇帝,民間稱呼他聖人,專家:不知廉恥

且這些政權是由漢人,契丹人等多個民族的人建立而成,朝臣更換更是必然的,然而在這期間,有一個叫馮道的官員擔任丞相之位,輔佐了11位帝王,最後若不是老了,恐怕後面的四位帝王也不會換掉他們。

馮道在曆史上有着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百姓稱他為聖人,然司馬光,司馬遷等專家稱其極為奸詐,且罵他不知廉恥,同樣的人為何會有如此極端的兩種評價呢?

馮道原本生于唐朝,并且是唐朝有名的孝子,唐末戰亂,由後唐取而代之,馮道便開始做官,生逢亂世,為人必定不能過于古闆,否則在亂世中活不過兩秒鐘。

奸詐的丞相,輔佐11位皇帝,民間稱呼他聖人,專家:不知廉恥

而馮道就屬于比較圓滑的人,而且很有能力,他不管誰登上帝位,都盡力輔佐,而且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很多可行性建議,故而,君主對于馮道都極其有好感。

馮道一生上對得起天,下無愧于地,做了一輩子的丞相,他沒有A錢過一分錢,且為國家出過大力,也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五代十國政權頻繁更替,其中免不了戰亂,而在戰争的年代裡,百姓最為無辜。

他們不能耕種土地甚至失去家園,難民一堆一堆的出現,而戰亂中人人隻想儲存自己的實力,伸出援助之手的寥寥無幾。馮道不顧自認利益損失,拿出自己的俸祿開倉放糧,挽救了無數無辜百姓的性命,正是因為如此,百姓感恩戴德,稱馮道為聖人。

奸詐的丞相,輔佐11位皇帝,民間稱呼他聖人,專家:不知廉恥

馮道去世之時,前來送行的百姓排了數十條街,比君主薨了的哭喊聲更大,百姓紛紛送上挽聯,表示馮道丞相一生愛國愛民,為國家大事出謀劃策,為底層百姓盡心竭力,馮道任職丞相實乃百姓之福。

然,司馬光和司馬遷兩位史學家并不如此認為,在兩人的作品中不難發現這兩位史學家對馮道的做法感到不恥,因為做官講究的是一個忠字。

奸詐的丞相,輔佐11位皇帝,民間稱呼他聖人,專家:不知廉恥

食國家俸祿為百姓謀福利是作為一名宰相的本職,是否對君主忠心才是衡量一個官員是否合格的重要标準,而馮道所作所為就是牆頭草,且不止兩邊倒,故而在史學家的心中,馮道不知廉恥。

其實,為人臣子,忠誠是必要的,但是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身逢亂世,堅持着所謂的忠心實屬可笑,這樣時代背景下的忠心是不值錢的,而馮道一生為十一位皇帝出謀劃策,為百姓盡心盡力,自己不A錢,不濫用職權,已經是奉公廉明的好官員。

奸詐的丞相,輔佐11位皇帝,民間稱呼他聖人,專家:不知廉恥

進而也最大限度的實作了他人生最大的價值,若是真如司馬遷等史學家而言,馮道忠于舊主又怎麼會有機會為國家獻計獻策,為百姓謀福利呢?故而司馬遷等人所說的忠心是愚忠,并不值得提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