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打仗一方高挂免戰牌,另一方就無可奈何,不能強攻嗎?其實,所謂的高挂免戰牌并不隻是挂上一個免戰牌,而是堅守自己的城池不出,就是我不和你打。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政策,因為對方勞師興衆,遠道而來,糧草供應肯定不足。在對方糧草不足後,隻得無功而返,或者是貿然進攻,取不到戰果。

古時候在春秋時期的一段時間内,存在雙方約戰的情況,對方會等你三天,三天内充許你準備。有兩個方面的因素制約雙方對免戰牌守約。一是和果不講誠信,即使打赢了,也會被天下人嘲笑。二是守方,城堡下面有尖刺狀攔馬樁,盾牌和弓箭手,強攻的話,進攻的一方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當然,但如果雙方苦大仇深,誰還會提前通知?那是雙方均無所不用其極。總之,兔戰牌隻是雙方在下戰書約戰時,達成共識時才用的。
一、在敵人攻到自己城池下的時候,堅守城池不出,處于一種免戰狀态,是一種智慧。
戰國時期長平之戰中,老将廉頗因為自己有堅固的壁壘,是以堅持不出,相當于高挂免戰牌,秦軍就沒有辦法,因為它的城池非常厚,功不破。秦軍後來使用反間計,讓趙王任用了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了老将廉頗,這樣秦國才打敗了趙國。如果老将廉頗不換,一直高挂免戰牌,估計秦軍是不會讨到一點便宜,最後灰溜溜地跑回去。
再比如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先後六出祁山,去叫闆找司馬懿打架,甚至用女人穿的裙子送給司馬懿羞辱他,但是司馬懿就是堅守不出,也相當于高挂免戰牌,因為他在分析了實際情況之後,也明白自己隻有采取這種方式才能取得最終勝利,結果老奸巨猾的司馬懿真的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是以高挂免戰牌不應戰,這是一種智慧。因為明知打不過再出去打,不是挨打嗎?就像是一個大人在一個小孩居住的房子外叫罵,小孩知道自己打不過大人,于是在屋子裡不出,外面叫罵的人,在罵得沒有勁了的時候,無可奈何就走了。如果小孩走出門來和大人打,那麼小孩肯定是遍體鱗傷了,是以說小孩的這種政策是值得點贊的。
二、在春秋時期使用戰車作戰,決定了那個時候要先進行約戰,沒有準備好之前就處于免戰狀态。
古代作戰用到的工具是戰車,用四匹馬拉着車,車上坐着三四個人,車周圍跑着好幾十個人,這就是一個作戰的小機關。這樣雙方用馬拉的車沖鋒。這樣的作戰方略顯然不适合攻城。而且對方的城池下面挖着壕溝,還有一些其他的防禦的暗器,強攻無異于自毀長城,是以不是腦子進水是絕對不會去強攻的。
這樣在雙方打仗的時候會下先下戰書,對方同意了就打開城門,雙方對沖,互相對打。比如當時的夏商之戰,周商之戰都是在這種約戰的情況下進行的。
當然,在武王伐纣時,雙方本來約好了第2天再打。也就是說等第2天,待雙方擺開架勢,準備好人馬,然後再開打。可周武王卻沒有講誠信,耍心眼了,在前一天的晚上,使用了偷襲的戰術。商纣王匆忙應戰,軍隊毫無戰鬥力,周武王軍隊直沖商纣王軍隊,輕松斬殺了商纣王。
三、春秋時期,國家之間結成聯盟,打架需要整合的時間。
春秋時期,最多的時候有幾百個國家。是以弱小的國家就會找大哥,背靠大樹好乘涼,這樣在其他國家攻打自己的時候,自己就可以有靠山,可以搬救兵。
在這種情況下有一種約定定俗成的東西,那就是你來打我不要緊,等我的盟友來了再打,否則的話就是背信棄義,不講原則,會被天下人所恥笑。
是以就相當于雙方先下戰書,你有多少幫手都出來,給你幾天的準備時間,準備好了開打。
圍魏救趙的故事說的是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來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達到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這就是孫膑的奇策,在時間上,由于齊國來不及救助趙國,孫膑選擇了去偷襲因攻打趙國而城池相對薄弱的魏國國都,魏國一看大學營有難,隻得迅速撤回兵力,這樣就變相地拯救了趙國。這件事情在《三國演義》中有記錄:
《三國演義》第30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心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膑‘圍魏救趙’之計也。”
四、春秋時期慢慢有了禮崩樂壞的現象。
宋襄公率宋國軍隊跟楚國打仗,當時宋國的國力是遠遠不如楚國。楚軍過河的時候,大将建議宋襄公趁楚軍還沒有全部過河進攻。宋襄公說自己是仁義之師,不能趁人之危。
這樣宋襄公就失去了一次絕好的進攻的機會。但是失去一次不要緊,還有第二次。當楚軍過河之後還沒列陣,大臣又勸他進攻,他還不願意。宋襄公等楚軍徹底列好陣以後,雙方開打,宋襄公立即就被楚軍給打敗了。
在這裡宋襄公就是堅守禮儀的代表,但是卻被後人所恥笑,因為他的堅守導緻了他的亡國。而他手下大将勸他伺機而戰,提前攻打的人就有禮崩樂壞的表現。
還有一個在戰争中講究誠信的代表是晉公子重耳,《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
“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禮遇重耳,并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裡。後重耳返國執政,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辟之'。”
後來在戰争中,大家覺得如果一直堅守禮儀,等對方準備好就失去了絕好的戰機,是以慢慢就禮崩樂壞了。就如《孫子兵法》等兵書中所講的兵不厭詐,打勝仗才是最終的目的,至于采用采取何種手段都無所謂。
五、高挂免戰牌,在各種演繹小說中頻頻出現。
在現實生活中,高挂免戰牌的故事慢慢地深入到了古典小說中,比如《嶽飛傳》中嶽飛在牛頭山高挂免戰牌,金兀術不敢攻。
而《薛仁貴征東》中,薛仁貴帶兵出征,敵将常挂免戰牌,薛仁貴采用車輪戰一舉奪城。
高挂免戰牌成了防守的标志,就是自己不會主動應戰。
我是曆史漫談君,歡迎大家點贊,關注,評論,感謝。
(文/曆史漫談君·一冮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