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财乃身外之物”,但是幾千年來,人一直都在追尋着一條亘古不變的法則,那就是“賺錢”,不管是古代掠奪城池的戰争,還是現代科技不斷的發展,追尋其源頭,都是為了一個字“錢”。

錢的曆史已經有了三千多年了,最早的夏朝并不流行貨币,隻是物與物之間交換,最早的貨币是誕生于三千年前的商代,商朝使用的貨币是海貝,海貝産自于大海,那麼當時的先民為什麼不去海邊撿海貝讓自己變成有錢人呢?
海貝多彩光潔,堅固耐用,一般作為貨币的海貝,從品種上來看,大型貝類有虎斑寶貝、阿文绶貝、黍(音同屬)斑眼球貝、蛇首眼球貝,小型海貝主要是貨貝、拟棗貝,這些貝類生在東海,南海岩礁當中。
為了能夠換算,商朝實行“朋貝”制度,1朋為5塊大海貝或者10塊小海貝,也就是說一塊大海貝相當于2塊小海貝,海貝在商朝價值非常高,屬于一種相當昂貴的财富,當時商朝也非常流行将海貝當作随葬品。
中國第一位女戰神商王武丁之婦好的墓葬當中,除了儀仗、工具、用品、飾件、雜器等755件殉玉外 還有7000多枚貝币,按照比例換算來看,最少也有700朋,當時700朋價值90塊田,可見财富之巨。
既然海貝是貨币,那麼住在東海和南海的先民為什麼不去海邊拾取海貝充當貨币呢?其實這些流通的海貝,都是由國家發行的,工匠會重新打磨貝類,兩端還有磨孔,便于穿孔攜帶。
雖然有人工打磨貝殼的痕迹,但是先民都擅長打磨,貝殼又沒有防僞标記,想要做到仿造貝殼其實也是可以,但是,能夠充當貨币的貝殼都需要足夠完整,而且還有種類的劃分,真正能夠充當貨币的貝類少之又少。
到了商朝中晚期,人口增多,農業進步,手工業發達,商貨往來頻繁,這讓貝類的需求也是大大增加,為了能夠滿足貨币繼續流通,就出現了仿貝,仿貝是用石、骨、蚌、陶仿造小海貝,不過真正有價值的還是珠玉貝。
珠玉貝是價值最高的貨币,普通人根本就用不起,在珠玉貝之後,就開始流通銅貝,銅貝是金屬貨币先祖,不管是銅貝還是珠玉貝價格都高昂,想要仿造就必須找到大量的銅或者珠寶。
但金屬開采基本上都掌握在貴族的手中,即便偷盜了大量銅,也會引起調查,在還沒有仿造之前,恐怕就被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