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申城地鐵站裡的流動美術館上新了!這一次,是這對伉俪的海派藝術真迹

申城地鐵站裡的流動美術館上新了!這一次,是這對伉俪的海派藝術真迹

申城地鐵站正頻頻變身為流動的美術館。繼前段時間龍華中路地鐵站轉身遇見“普拉多”之後,今天,陝西南路地鐵站文化長廊“上新”20幅海派名家真迹。這便是“海派名家地鐵行”之“錦繡河山:樂震文、張弛伉俪寫生作品展”,讓來來往往的乘客們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文化自信、海派風韻。展覽将持續至1月中旬。

申城地鐵站裡的流動美術館上新了!這一次,是這對伉俪的海派藝術真迹

海派名家樂震文、張弛均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長久以來,這對藝術伉俪以各開生面、獨特高遠的藝術面目回應着時代需求,彰顯出藝術責任感,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此次展覽集中展出的是樂震文、張弛用畫筆描繪的錦繡河山。乘客們足不出“滬”,便能借由他們的丹青妙筆,遍覽大好河山的四季景緻。這些作品或激情四溢,或甯靜祥和——綿綿細雨下的亭台樓閣、大别山頂的一覽無餘、月色下的驚濤駭浪、山巒環繞下的甯靜村落,都吸引着人們近距離品賞海派藝術之美。

申城地鐵站裡的流動美術館上新了!這一次,是這對伉俪的海派藝術真迹

樂震文《庭院深深》

江南風景成為了展覽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樂震文以《深深庭院》《網師園聽秋》《缺月挂疏桐》等畫作描繪蘇州,畫中景緻其實比人們熟知的江南多了幾分意趣與詩意,不僅呈現美,還予人靜思。樂震文坦言,江南的美早被昆劇、蘇州評彈和明代畫家表現得淋漓盡緻。要表現另外一個江南或者說是畫家心中的江南隻有一個方法:就是尋覓畫家自己内心。“這些年我走遍江南水鄉和園林,走到哪,寫生到哪。美麗的江南讓我不能自拔,有了這個體驗,喚醒了屬于我的江南,在這喧嚣的城市樓林中葆有了一片屬于自己的自然。”

申城地鐵站裡的流動美術館上新了!這一次,是這對伉俪的海派藝術真迹

張弛《月下濤聲》

張弛此次則帶來幾幅畫浙東大明山的作品,呈現的又是另一種江南,古樸靜谧。四明山是這位藝術家母親的故鄉。張弛還記得,這組作品創作于2016年盛夏,當時傾盆大雨瓢潑而下,山雨映翠,頓時驅散了連日來的高溫,令人神清氣爽。冉冉升起了輕盈曼妙的薄霧,柔柔地拂拭着山坳,忽而又變成了朵朵白雲飄飄渺渺,時隐時現。沿級而下,古村落、石牆瓦片錯落有緻,恍惚間猶入世外桃源。這裡民風淳樸,鄉音可親,腳下的石階在歲月中已然磨去棱角,深褐的石闆仿佛在叙說着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故事。

申城地鐵站裡的流動美術館上新了!這一次,是這對伉俪的海派藝術真迹

梁家河、黃土地、大别山……展覽中的紅色足迹蕩滌着精神的力量。這些作品都是藝術家在紅色地标實地采風、觸景生情的創作。作品情景交融,見證着他們追尋革命者走過的路線印迹,并記錄下時代風貌的變遷。

申城地鐵站裡的流動美術館上新了!這一次,是這對伉俪的海派藝術真迹

樂震文《臨潼十月》

站在樂震文描繪的黃土地面前,不由感覺到山河之偉岸,人之渺小。他猶記,第一次親臨黃土高原,是1996年帶學生去山西寫生,當時從太原包了車一路往黃河、延安方向去。“那時的黃土高原還真是黃土,一路上基本看不到綠色,偶爾看到的是深溝裡難得的水塘,山坡頂端尤如無盡的平川。說是山溝其實是黃土的裂縫。那時最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的渺小和生命的頑強,要想表現它絕不是原先學的方法可以涵蓋的,如不赤心尋源,怎麼破得了原有的繭子。”

申城地鐵站裡的流動美術館上新了!這一次,是這對伉俪的海派藝術真迹

2017年在陝北延川寫生時走過革命前輩當年走過的路,參觀紅軍紀念館,站在黃河第一灣前,張弛深深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根之所在。她感歎道:“昔日荒瘠、蒼涼的大地,如今在黨的退耕還林的政策下,變得一片春意盎然,黃土高原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這裡的變化太大了,造了許多飯店,旅遊巳成氣候,雖是秋天,但感覺一片郁郁蔥蔥,路邊秋櫻盛開,棗林嫩綠嫩綠的,還帶點金黃色。雨後雲霧缭繞勝似江南……”

申城地鐵站裡的流動美術館上新了!這一次,是這對伉俪的海派藝術真迹

地鐵站自帶人流量。展覽現場, 難怪樂震文、張弛感歎道,這是他們舉辦過的最為特别的展覽——他們的作品頭一次直接面對如此之多的觀衆,他們也希望聽到來自廣大觀衆的聲音。這将激勵着他們以永不滿足的探索精神繼續用畫筆回應時代與人民。

圍繞此次展覽,上海地鐵以樂震文《徑草踏還生》《網師園聽秋》和張弛《寒林朧月》《金寨霞晖》為主題,制作了地鐵紀念卡。兩位藝術家則将《臨潼十月》和《月下濤聲》兩幅作品捐贈給上海地鐵博物館。

申城地鐵站裡的流動美術館上新了!這一次,是這對伉俪的海派藝術真迹

張弛《雪域古堡》

據悉,近年來,上海地鐵正積極實施“文化進地鐵”工程,緻力于打造“看得到作品,聽得到音樂,悟得到精神,學得到知識,感受得到文化氛圍”的城市“第二空間”。今年初,汪觀清“大武有力”銅牛雕塑落戶人民廣場站。以此為契機,上海地鐵創立了“海派名家進地鐵”品牌項目,努力将海派藝術和傳統書畫融入車站空間,成為傳承城市曆史文脈、講好城市精彩故事、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視窗。

作者:範昕

編輯:許旸

責任編輯:邵嶺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