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江村大墓到漢文帝霸陵

一錯近千年,霸陵之謎揭曉 一眼越千年,陵墓宛若都邑

從江村大墓到漢文帝霸陵

一次竭力“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考古之旅

從江村大墓到漢文帝霸陵

糾正了元代以來漢文帝霸陵在白鹿原“鳳凰嘴”的說法 陝西發現漢文帝陵墓 經過數十年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漢文帝劉恒的陵墓被找到。12月14日,國家文物局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工作線上會議上公布:位于西安市白鹿原的江村大墓就是漢文帝霸陵。此次發現,糾正了元代以來文獻記載漢文帝陵墓在白鹿原“鳳凰嘴”的說法,也解決了西漢十一陵的名位問題。 “鳳凰嘴”位于白鹿原西部。這裡有10多通明清時期的祭祀碑,另有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題銘的“漢文帝霸陵”石碑,長期以來被認為是霸陵所在地。 考古發現否定了這一說法。根據考古調查、勘探、發掘成果,江村大墓及其周邊遺迹,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陵區,與漢高祖長陵、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等西漢帝陵形制要素相近,平面布局相似,整體規模相當。這些帝陵之間存在着顯而易見的發展演變軌迹。結合文獻記載,考古專家認為江村大墓應為漢文帝霸陵。

從江村大墓到漢文帝霸陵

南陵外藏坑出土的衆多帶有草原風格的金銀器是先秦兩漢時期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直接證據。

對江村大墓的考古發掘,始于2006年。本次考古發掘工作自2017年起,持續勘探發現了江村大墓的“石圍界”(外藏坑外圍卵石鋪砌的陵園設施)、圍合江村大墓與窦皇後陵的外陵園牆,以及建築遺址、陶窯等,發掘了江村北陶窯遺址、江村大墓外藏坑、南陵外藏坑、栗家村漢墓等,出土各類陶俑1000多件,金、銀、銅、鐵、陶質文物3000餘件。 江村大墓地面無封土,東距窦皇後陵約800米,墓葬形制為“亞”字形。這與《史記·孝文本紀》記載的“治霸陵皆以瓦器”“不治墳”十分吻合。 墓室邊長約73米,深30餘米,墓室四周發現115座外藏坑。“石圍界”邊長約390米,四面正中外側有門址。一道東西長1200餘米、南北寬約863米的夯土圍牆,把江村大墓與窦皇後陵合圍在一個大陵園内,展現了漢代帝後合葬的“同茔異穴”。 霸陵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中,印章、封泥及其他帶字文物等,證明了“陵墓若都邑”、帝陵“模仿現實中的西漢帝國”的建設理念。 漢文帝霸陵準确位置的确定,為西漢帝陵制度形成與發展演變的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考古資料,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記者 謝叢容 楊靜 郭青)

從江村大墓到漢文帝霸陵

南陵出土的陶俑一組。

一錘定音!江村大墓就是霸陵 12月14日,國家文物局公布江村大墓就是霸陵。這否定了“鳳凰嘴”為漢文帝霸陵的傳統認識,确定了漢文帝霸陵的準确位置,解決了西漢十一陵的名位問題,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長達55年的考古接力 走進江村大墓外藏坑的1号發掘點,踩着土台階逐級而下,小心翼翼低着頭穿過坑内搭建好的鋼架,便看到了密密麻麻的漢代陶俑。這些原本整齊成排站立在外藏坑木椁裡的陶俑,千年過後,已倒伏在地。 處一隅而觀全局,江村大墓共勘探出115座外藏坑,現已發掘的8座外藏坑出土各類陶俑1000多件,金、銀、銅、鐵、陶質文物3000餘件,考古成果豐碩。 考古發掘絕非一日之功。學者們對霸陵遺址區域的考古調查、勘探及發掘已接近一個甲子。 1966年、1975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王學理、吳鎮烽對霸陵、南陵的從葬坑進行了搶救發掘,使人們第一次了解到霸陵、南陵的部分文物内涵。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慶柱、李毓芳對霸陵、南陵的考古調查與測量,為此後的工作奠定了基礎。 進入21世紀,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霸陵、南陵繼續進行考古調查、勘探。2006年至2009年,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程林泉、張翔宇等在鄭州大學南韓河指導下,勘探發現了“亞”字形的江村大墓及其外圍的陪葬坑等,為确定霸陵的具體位置提供了重要線索。 根據西漢帝陵大遺址考古工作計劃,2011年至2013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研究員帶隊對霸陵、南陵展開了大範圍的考古調查與勘探工作,大緻探明了兩座陵區遺存的分布範圍與形制布局。 撥開層層迷霧,真相終會顯現。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永赢介紹:“由于2016年江村大墓外藏坑受到盜擾,為确認墓葬儲存狀态及周邊文物分布情況,經國家文物局準許,我們從2017年起對江村大墓及其附近的窦皇後陵、薄太後南陵和相傳為漢文帝霸陵的‘鳳凰嘴’,進行系統的考古調查、勘探,并對陵園外藏坑進行考古發掘。目前基本确認江村大墓為西漢早期漢文帝劉恒的霸陵。”

從江村大墓到漢文帝霸陵

江村大墓外藏坑(1号發掘點)内景。記者 戴吉坤攝

真霸陵揭開面紗 考古發現是去僞存真的過程,它有時能佐證史料,有時能推翻記載。 早在元代,就有史料記載漢文帝陵位于“鳳凰嘴”。“鳳凰嘴”位于灞橋區席王街道毛窯院村南的白鹿原畔,是一個突出的山頭,整個山形很像帝陵封土。 于是,人們一直認為漢文帝陵位于“鳳凰嘴”。然而,考古人員多次對其進行大範圍的細緻探查後,并沒有在此處發現漢代墓葬遺迹。 “會不會史料記載有所偏差?”考古人員開始對北距“鳳凰嘴”2000多米的窦皇後陵進行考古勘探。 窦皇後是漢文帝的皇後。江村大墓距窦皇後陵約800米,形制為東南西北四面各有一條墓道的“亞”字形。這種形制在秦漢時期,一般為皇帝或皇後使用。此外,勘探成果表明,江村大墓沒有封土。 依據“亞”字形的高等級墓葬形制,加上霸陵帝陵無封土這不争的事實,考古學家開始猜測江村大墓會不會是霸陵的真正所在。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曹龍介紹,最終認定江村大墓就是霸陵,是因為在江村大墓、窦皇後陵外圍發現的東西殘長1200餘米、南北寬863米、牆寬約3.5米的夯牆遺址将江村大墓和窦皇後陵圍合起來,這種布局與陽陵、茂陵等西漢帝陵的形制極為相似,應該就是外陵園牆址。 西漢帝陵均實行帝、後“同茔異穴”的合葬制度。江村大墓和窦皇後陵的情況與漢陽陵非常相似,如此布局明顯展現了帝、後“同茔異穴”的葬制。 至此,江村大墓的墓主應為漢文帝劉恒成為不争的事實。 發掘成果意義重大 2017年至2018年,為配合基本建設工程,考古人員對位于江村大墓西北1600米處的一組陶窯遺址進行了發掘。這批陶窯共有17座,由火門、火膛、窯室、煙囪構成,通長5米左右,寬0.8米至3.0米。 馬永赢介紹:“陶窯遺址内清理出土大量漢代闆瓦、筒瓦、瓦當,幾何紋方磚,陶水管等建築材料殘件,以及陶罐、陶壺、陶盆等。這批陶窯應為霸陵營建燒制建築材料的作坊遺址。” 2017年開始,考古人員對江村大墓東北、西南區域的8座外藏坑進行了考古發掘。坑内遺存主要有着衣式陶俑(個别戴有刑具)、陶器、鐵器、銅器,以及漆木器遺迹等。 值得一提的是,外藏坑中還清理出“中司空印”“中司空丞”“山官”“倉印”“廄廥”等明器官印多枚,表明外藏坑具有象征官署的性質。 此外,考古人員對薄太後南陵進行了考古勘探。考古人員發掘了封土西側的3座外藏坑,其中K1清理出土塑衣彩繪陶俑160多件,金、銀、銅制車馬器200餘件,陶罐、鐵釜、銅環等文物百餘件。另外,還出土“長信廄印”“長信廄丞”等銅印、封泥多枚。K2僅發掘東半部分20米,清理出土原大木車遺迹3處、原大銅制車馬器上百件。K3出土10多件塑衣彩繪陶俑及數十件車馬器小件。南陵西北小型外藏坑發掘39座,目前發掘工作正在進行。 霸陵的雙重陵園、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機構的外藏坑圍繞帝陵布局等,均為西漢帝陵中最早出現,表明了皇帝獨尊、中央集權的西漢帝國政治理念的初步确立。而霸陵平面格局上承長陵、安陵的“無為而治”,下啟陽陵、茂陵、平陵及杜陵的“獨尊儒術”,是西漢帝陵制度發展演變的關鍵環節,同時折射出西漢國家政治思想、意識形态的發展、變化。 此外,霸陵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中,印章、封泥及其他帶字文物等,證明了“陵墓若都邑”、帝陵“模仿現實中的西漢帝國”的建設理念。南陵外藏坑出土的衆多帶有草原風格的金銀器是先秦兩漢時期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直接證據,見證了中華文明由多元到一體的曆史發展趨勢。(記者 謝叢容 師念)

從江村大墓到漢文帝霸陵

外藏坑中清理出明器官印多枚,表明外藏坑具有象征官署的性質。

誤傳近千載,這些線索鎖定“他”! 早在元代,就有史料記載漢文帝陵位于“鳳凰嘴”。近千年來,人們對漢文帝陵位于白鹿原畔的“鳳凰嘴”一直深信不疑。但半個多世紀的考古,卻證明了江村大墓才是漢文帝的霸陵。 “鳳凰嘴”下無帝陵遺存 考古人員采用考古勘探、地質探測等多種技術手段,多次對“鳳凰嘴”進行大範圍的細緻探查,發現除明、清碑石外,并沒有漢代墓葬遺迹。 窦皇後旁長眠着誰 窦皇後是漢文帝的皇後。窦皇後陵距“鳳凰嘴”2000多米,現存“覆鬥狀”封土高23米,墓葬形制為“亞”字形。東距窦皇後陵約800米處,即為江村大墓。 “亞”字形墓葬形制 考古發現,江村大墓形制為東南西北四面各有一條墓道的“亞”字形。這種形制在秦漢時期,一般為皇帝或皇後使用。此外,勘探成果表明,江村大墓沒有封土。這與《史記·孝文本紀》記載的“治霸陵皆以瓦器”“不治墳”吻合。 帝、後“同茔異穴” 西漢帝陵均實行帝、後“同茔異穴”的合葬制度。江村大墓、窦皇後陵外圍發現的夯牆遺址,将江村大墓和窦皇後陵圍合起來,應該就是外陵園牆址。江村大墓和窦皇後陵的情況與漢陽陵非常相似。如此布局明顯展現了帝、後“同茔異穴”的葬制。 至此,江村大墓的墓主應為漢文帝劉恒成為不争的事實。

從江村大墓到漢文帝霸陵

考古從業人員在對江村大墓進行考古發掘。

記者手記 考古的魅力不僅在解“謎” 12月14日,“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的消息刷屏朋友圈,登上了熱搜。記者為追尋這條熱騰騰的新聞,驅車來到白鹿原。 今天的江村大墓是真的“火”了。媒體記者紛紛趕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曹龍的手機熱得發燙。“接不完的電話,實在是忙!”曹龍說。挖掘現場,身着工作服的考古人員各司其職,埋頭工作。 那麼,霸陵的主人是怎樣一位皇帝呢?漢文帝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他是傳說中《二十四孝》裡“親嘗湯藥”的男主角。他以愛惜民力著稱。據史書記載,漢文帝執政期間,“宮室苑囿狗馬服禦無所增益”,凡是對百姓不利的事便予以廢止。作為一國之君的漢文帝曾想修建一座高台,可叫來工匠一算,發現造價要上百斤黃金,便放棄了。正是漢文帝的躬行節儉、以上率下,使當時社會形成尚儉崇廉的風尚,開創了文景之治,為西漢的鼎盛奠定了基礎。 “漢文帝陵地面沒有高高的封土,省去了大量勞動力,這也印證了漢文帝的節儉和愛民。他的節儉和孝道在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學習。”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教授徐衛民說。 如今,霸陵在何處的謎底已解開,公衆對霸陵的關注還在繼續。“考古熱”的背後是國民素質的提高、文化自信的不斷增強。 講好文物故事,講好陝西故事,講好中國故事,陝西,精彩無限。(謝叢容 楊露雅) 來源:陝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