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江村大墓到汉文帝霸陵

一错近千年,霸陵之谜揭晓 一眼越千年,陵墓宛若都邑

从江村大墓到汉文帝霸陵

一次竭力“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考古之旅

从江村大墓到汉文帝霸陵

纠正了元代以来汉文帝霸陵在白鹿原“凤凰嘴”的说法 陕西发现汉文帝陵墓 经过数十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汉文帝刘恒的陵墓被找到。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线上会议上公布:位于西安市白鹿原的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此次发现,纠正了元代以来文献记载汉文帝陵墓在白鹿原“凤凰嘴”的说法,也解决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 “凤凰嘴”位于白鹿原西部。这里有10多通明清时期的祭祀碑,另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题铭的“汉文帝霸陵”石碑,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霸陵所在地。 考古发现否定了这一说法。根据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成果,江村大墓及其周边遗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陵区,与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等西汉帝陵形制要素相近,平面布局相似,整体规模相当。这些帝陵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发展演变轨迹。结合文献记载,考古专家认为江村大墓应为汉文帝霸陵。

从江村大墓到汉文帝霸陵

南陵外藏坑出土的众多带有草原风格的金银器是先秦两汉时期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直接证据。

对江村大墓的考古发掘,始于2006年。本次考古发掘工作自2017年起,持续勘探发现了江村大墓的“石围界”(外藏坑外围卵石铺砌的陵园设施)、围合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的外陵园墙,以及建筑遗址、陶窑等,发掘了江村北陶窑遗址、江村大墓外藏坑、南陵外藏坑、栗家村汉墓等,出土各类陶俑1000多件,金、银、铜、铁、陶质文物3000余件。 江村大墓地面无封土,东距窦皇后陵约800米,墓葬形制为“亞”字形。这与《史记·孝文本纪》记载的“治霸陵皆以瓦器”“不治坟”十分吻合。 墓室边长约73米,深30余米,墓室四周发现115座外藏坑。“石围界”边长约390米,四面正中外侧有门址。一道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体现了汉代帝后合葬的“同茔异穴”。 霸陵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印章、封泥及其他带字文物等,证实了“陵墓若都邑”、帝陵“模仿现实中的西汉帝国”的建设理念。 汉文帝霸陵准确位置的确定,为西汉帝陵制度形成与发展演变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考古资料,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记者 谢丛容 杨静 郭青)

从江村大墓到汉文帝霸陵

南陵出土的陶俑一组。

一锤定音!江村大墓就是霸陵 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江村大墓就是霸陵。这否定了“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识,确定了汉文帝霸陵的准确位置,解决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长达55年的考古接力 走进江村大墓外藏坑的1号发掘点,踩着土台阶逐级而下,小心翼翼低着头穿过坑内搭建好的钢架,便看到了密密麻麻的汉代陶俑。这些原本整齐成排站立在外藏坑木椁里的陶俑,千年过后,已倒伏在地。 处一隅而观全局,江村大墓共勘探出115座外藏坑,现已发掘的8座外藏坑出土各类陶俑1000多件,金、银、铜、铁、陶质文物3000余件,考古成果丰硕。 考古发掘绝非一日之功。学者们对霸陵遗址区域的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已接近一个甲子。 1966年、1975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王学理、吴镇烽对霸陵、南陵的从葬坑进行了抢救发掘,使人们第一次了解到霸陵、南陵的部分文物内涵。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庆柱、李毓芳对霸陵、南陵的考古调查与测量,为此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霸陵、南陵继续进行考古调查、勘探。2006年至2009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程林泉、张翔宇等在郑州大学韩国河指导下,勘探发现了“亞”字形的江村大墓及其外围的陪葬坑等,为确定霸陵的具体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根据西汉帝陵大遗址考古工作计划,2011年至201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研究员带队对霸陵、南陵展开了大范围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大致探明了两座陵区遗存的分布范围与形制布局。 拨开层层迷雾,真相终会显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永赢介绍:“由于2016年江村大墓外藏坑受到盗扰,为确认墓葬保存状态及周边文物分布情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我们从2017年起对江村大墓及其附近的窦皇后陵、薄太后南陵和相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并对陵园外藏坑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基本确认江村大墓为西汉早期汉文帝刘恒的霸陵。”

从江村大墓到汉文帝霸陵

江村大墓外藏坑(1号发掘点)内景。记者 戴吉坤摄

真霸陵揭开面纱 考古发现是去伪存真的过程,它有时能佐证史料,有时能推翻记载。 早在元代,就有史料记载汉文帝陵位于“凤凰嘴”。“凤凰嘴”位于灞桥区席王街道毛窑院村南的白鹿原畔,是一个突出的山头,整个山形很像帝陵封土。 于是,人们一直认为汉文帝陵位于“凤凰嘴”。然而,考古人员多次对其进行大范围的细致探查后,并没有在此处发现汉代墓葬遗迹。 “会不会史料记载有所偏差?”考古人员开始对北距“凤凰嘴”2000多米的窦皇后陵进行考古勘探。 窦皇后是汉文帝的皇后。江村大墓距窦皇后陵约800米,形制为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条墓道的“亞”字形。这种形制在秦汉时期,一般为皇帝或皇后使用。此外,勘探成果表明,江村大墓没有封土。 依据“亞”字形的高等级墓葬形制,加上霸陵帝陵无封土这不争的事实,考古学家开始猜测江村大墓会不会是霸陵的真正所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曹龙介绍,最终认定江村大墓就是霸陵,是因为在江村大墓、窦皇后陵外围发现的东西残长1200余米、南北宽863米、墙宽约3.5米的夯墙遗址将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围合起来,这种布局与阳陵、茂陵等西汉帝陵的形制极为相似,应该就是外陵园墙址。 西汉帝陵均实行帝、后“同茔异穴”的合葬制度。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的情况与汉阳陵非常相似,如此布局明显体现了帝、后“同茔异穴”的葬制。 至此,江村大墓的墓主应为汉文帝刘恒成为不争的事实。 发掘成果意义重大 2017年至2018年,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考古人员对位于江村大墓西北1600米处的一组陶窑遗址进行了发掘。这批陶窑共有17座,由火门、火膛、窑室、烟囱构成,通长5米左右,宽0.8米至3.0米。 马永赢介绍:“陶窑遗址内清理出土大量汉代板瓦、筒瓦、瓦当,几何纹方砖,陶水管等建筑材料残件,以及陶罐、陶壶、陶盆等。这批陶窑应为霸陵营建烧制建筑材料的作坊遗址。” 2017年开始,考古人员对江村大墓东北、西南区域的8座外藏坑进行了考古发掘。坑内遗存主要有着衣式陶俑(个别戴有刑具)、陶器、铁器、铜器,以及漆木器遗迹等。 值得一提的是,外藏坑中还清理出“中司空印”“中司空丞”“山官”“仓印”“厩廥”等明器官印多枚,表明外藏坑具有象征官署的性质。 此外,考古人员对薄太后南陵进行了考古勘探。考古人员发掘了封土西侧的3座外藏坑,其中K1清理出土塑衣彩绘陶俑160多件,金、银、铜制车马器200余件,陶罐、铁釜、铜环等文物百余件。另外,还出土“长信厩印”“长信厩丞”等铜印、封泥多枚。K2仅发掘东半部分20米,清理出土原大木车遗迹3处、原大铜制车马器上百件。K3出土10多件塑衣彩绘陶俑及数十件车马器小件。南陵西北小型外藏坑发掘39座,目前发掘工作正在进行。 霸陵的双重陵园、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布局等,均为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表明了皇帝独尊、中央集权的西汉帝国政治理念的初步确立。而霸陵平面格局上承长陵、安陵的“无为而治”,下启阳陵、茂陵、平陵及杜陵的“独尊儒术”,是西汉帝陵制度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同时折射出西汉国家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 此外,霸陵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印章、封泥及其他带字文物等,证实了“陵墓若都邑”、帝陵“模仿现实中的西汉帝国”的建设理念。南陵外藏坑出土的众多带有草原风格的金银器是先秦两汉时期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直接证据,见证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记者 谢丛容 师念)

从江村大墓到汉文帝霸陵

外藏坑中清理出明器官印多枚,表明外藏坑具有象征官署的性质。

误传近千载,这些线索锁定“他”! 早在元代,就有史料记载汉文帝陵位于“凤凰嘴”。近千年来,人们对汉文帝陵位于白鹿原畔的“凤凰嘴”一直深信不疑。但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却证明了江村大墓才是汉文帝的霸陵。 “凤凰嘴”下无帝陵遗存 考古人员采用考古勘探、地质探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多次对“凤凰嘴”进行大范围的细致探查,发现除明、清碑石外,并没有汉代墓葬遗迹。 窦皇后旁长眠着谁 窦皇后是汉文帝的皇后。窦皇后陵距“凤凰嘴”2000多米,现存“覆斗状”封土高23米,墓葬形制为“亞”字形。东距窦皇后陵约800米处,即为江村大墓。 “亞”字形墓葬形制 考古发现,江村大墓形制为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条墓道的“亞”字形。这种形制在秦汉时期,一般为皇帝或皇后使用。此外,勘探成果表明,江村大墓没有封土。这与《史记·孝文本纪》记载的“治霸陵皆以瓦器”“不治坟”吻合。 帝、后“同茔异穴” 西汉帝陵均实行帝、后“同茔异穴”的合葬制度。江村大墓、窦皇后陵外围发现的夯墙遗址,将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围合起来,应该就是外陵园墙址。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的情况与汉阳陵非常相似。如此布局明显体现了帝、后“同茔异穴”的葬制。 至此,江村大墓的墓主应为汉文帝刘恒成为不争的事实。

从江村大墓到汉文帝霸陵

考古工作人员在对江村大墓进行考古发掘。

记者手记 考古的魅力不仅在解“谜” 12月14日,“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的消息刷屏朋友圈,登上了热搜。记者为追寻这条热腾腾的新闻,驱车来到白鹿原。 今天的江村大墓是真的“火”了。媒体记者纷纷赶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曹龙的手机热得发烫。“接不完的电话,实在是忙!”曹龙说。挖掘现场,身着工作服的考古人员各司其职,埋头工作。 那么,霸陵的主人是怎样一位皇帝呢?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他是传说中《二十四孝》里“亲尝汤药”的男主角。他以爱惜民力著称。据史书记载,汉文帝执政期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凡是对百姓不利的事便予以废止。作为一国之君的汉文帝曾想修建一座高台,可叫来工匠一算,发现造价要上百斤黄金,便放弃了。正是汉文帝的躬行节俭、以上率下,使当时社会形成尚俭崇廉的风尚,开创了文景之治,为西汉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汉文帝陵地面没有高高的封土,省去了大量劳动力,这也印证了汉文帝的节俭和爱民。他的节俭和孝道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徐卫民说。 如今,霸陵在何处的谜底已解开,公众对霸陵的关注还在继续。“考古热”的背后是国民素质的提高、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 讲好文物故事,讲好陕西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陕西,精彩无限。(谢丛容 杨露雅)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