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走进考古研究院“博物馆课堂——探寻考古的秘密”活动

作者:云上深夜快递
走进考古研究院“博物馆课堂——探寻考古的秘密”活动
走进考古研究院“博物馆课堂——探寻考古的秘密”活动
走进考古研究院“博物馆课堂——探寻考古的秘密”活动

5月18日上午,来自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中粮祥云分校的30名小学生、5位老师和部分家长,走进了位于浣花溪畔的成都考古中心,来参加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龙江路小学中粮祥云分校联合开展的走进考古研究院“博物馆课堂——探寻考古的秘密”活动。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邀请全世界的博物馆共同审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

成都考古中心作为目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城市考古科研与展示平台,集展览展示、科普教育、文创研发、文物保护、行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在5月18日的这个上午,中心便充分发挥了“科普教育”这一功能。

看完这个展览 他们知道了什么是考古

据带队的班主任杨老师介绍:在来到考古中心之前,她在学校利用综合实践课开展了本次活动的前置课程,通过‘考古是什么’‘成都考古的成果’和‘成都考古事业的发展’三个主题,给学生们科普了有关考古的工具、基本方法、研究方向等。”

接触到有关考古课程的学生们十分积极,纷纷提出了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常用的洛阳铲有哪几种?田野考古的步骤是怎样的?考古工作有哪些流程?

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和满满的好奇心,在社教专员的带领下,首先从中心一楼的《考古·成都》常设展开始参观。

在欣赏过战国时期那柄刻有“成都”二字的青铜矛尖之后,孩子们踏过透明地板下那三条“复刻古道”——明清时期规整的大块石板路面,唐宋时期的砖铺路,以及商周时期的红烧土路——走进了一个有关考古的立体大课堂。

占了整整一面墙的考古工作用具:探铲、手铲、量尺、刷子……令人感受到田野考古的“挖泥巴”也需要如此专业的装备;展厅内的两个模拟探方内,直观展示了考古工作者们的工作状态;旁边一整面展示柜里的陶器碎片以及修复后成品,则让文物从出土到展示之间的“经历”一目了然。

在由168个考古“生僻字”及其图片和简明释义所组成的“文物识字墙”前面,学生们叽叽喳喳活跃不已,纷纷喊出自己认得的字,“钺!”“樽!”“璧!”……不得不说,现在的小学生真是厉害啊!

被考古“黑科技”震撼 意犹未尽

在沉浸式学习了有关考古的各方面知识,近距离欣赏了多个著名成都地区考古遗址发掘的代表文物和背景知识后,学生们又来到了二楼参观科技考古中心与文物保护中心。

科技考古中心设置了空间考古实验室、植物考古实验室、动物考古实验室、环境考古实验室、冶金考古实验室、人骨考古实验室、考古拓片室、考古绘图室8个工作和实验空间。面对架子上分门别类摆放的标本,以及令人“不明觉厉”的各类专业器材,学生们小心翼翼地仔细观看,七嘴八舌地询问着“这是什么?”“这是干什么的啊?”

在文物保护中心,专家讲解了有关不同类别文物的保存条件、修复方式等基本概念—怎样的温度和湿度适合保存有机质文物?专业人员如何为文物摄影、绘图?如何发现文物内部暗藏的“伤口”等等,听得孩子们睁大了眼睛。

将近2个小时的活动结束后,许多学生还意犹未尽,询问什么时候还可以再来参观。带队老师表示:通过这场活动,拉近了青少年与考古之间的距离,在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之余,让他们与考古对话、与文物背后的故事对话,使青少年真切地感受到考古的魅力,充分发挥了考古机构的社会教育作用。

结束 不止结束

经过这次富有意义的考古活动,学生们不仅深入体验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瑰丽,更激发了他们对考古学的浓厚兴趣,在他们心中埋下了考古的种子。杨老师表示:“孩子们会结合田野考古的步骤和考古工具,自制思维导图,在课堂上回顾今天的收获。通过这些内容进一步培养孩子们敬畏文物、尊重历史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考古、保护文物的责任感使命感。”这不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对文化传承的珍视与尊重。

同时,这次活动也标志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市级学校合作的崭新起点。相信通过未来更多的交流与合作,院校双方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和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考古发掘,探寻历史的脉络,揭示文明的奥秘,为教育研究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寻,更是对未来的启示,有助于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