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峨眉派餘家拳親傳弟子辦武學社 西大帥小夥希望傳承中華國術

“小的時候,武館裡擠滿了人,圍成個圈看師傅打拳,我被媽媽牽着,覺着國術可真神氣。”從八歲到現在,習武十二載,這位帥氣的男生除了是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2018級俄語系學生之外,還有另一個身份——重慶峨眉派餘家拳親傳弟子,現師從葉問徒孫蔣培江先生。

峨眉派餘家拳親傳弟子辦武學社 西大帥小夥希望傳承中華國術

楊爽

男生名叫楊爽,從小到大,他出入大小比賽、國術交流會,楊爽不會“空手而歸”。在國小時,他就曾獲重慶市涪陵區國術比賽醉拳第四名。大學期間更是獲得了第八屆世界傳統國術錦标賽拳術、刀術三等獎,重慶市第十六屆傳統國術精英賽九龍坡分站賽男子拳術一等獎、刀術二等獎,大足分站賽男子拳術一等獎、刀術二等獎,重慶市北碚區國術邀請賽拳術、刀術一等獎。

今年5月,由楊爽及師妹共同創辦的西南大學峨眉武學研究社成立。談及為何想創立武學社時,楊爽雙手交握,回憶起曾經習武的經曆,“中華國術曾造就許多輝煌,受人崇敬。但現在,它卻正被遺忘,被抛棄。”

峨眉派餘家拳親傳弟子辦武學社 西大帥小夥希望傳承中華國術

展示出拳動作

“自己的東西,咋就跑到國外去了?”

“嚯,哈!”國際組選手揮刀、起跳轉身定位,每個動作銜接流暢、利落,力道十足。2019年,峨眉山第八屆世界傳統國術錦标賽國際組賽場讓楊爽有些驚訝,跟外國人練武時僵硬、呆闆的印象完全不同,“難度也跟我小時候練的差不多”。

楊爽有些疑惑,比賽結束後,俄羅斯選手告訴他,他們有專門的中國國術培養體系,從小就開始進行系統性訓練,是以基本功特别紮實。“教他們的都是中國師傅。”楊爽告訴記者,對比國術在中國的逐漸式微,外國人卻對其十分感興趣。于是一批批的中國師傅動身前往國外傳授國術。

而錦标賽中中外選手國術動作、精氣神的對比,讓楊爽意識到中華國術正随着國術師傅們慢慢流向國外。

“這讓我心裡有很大的失落感。怎麼會變成這樣呢?明明是如此優秀的中國國術。”

峨眉派餘家拳親傳弟子辦武學社 西大帥小夥希望傳承中華國術

楊爽在峨眉山國術錦标賽賽場與外國選手合影

缙雲山潛心“閉關修煉”

參加世界傳統國術錦标賽之前,楊爽曾在缙雲山潛心“閉關修煉”過一段日子。

每天掃地、搬東西、洗菜、掃地,師父告訴他,這是習武之人必要的“修行”,還說“國術是中國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彼時他剛與餘家拳師父相識,成為峨眉派餘家拳學員。‘真是這樣嗎?每天掃地能打出個什麼拳來?’楊爽心中埋有疑問。

那天剛練完夾步,師父讓楊爽去掃地。正掃着,練功的餘味未消:頭保持水準不動,身體重心不上下移動。腦中一邊想着,身體一邊不自覺做着:手肘保持不動,使掃帚與地面所成角度不變,身體再前後移動,最後用掃帚把散落在地上的葉子往腳下拖,夾步就這樣領會了,他恍然大悟。

“其實國術展現的中國智慧不止這小的方面。”楊爽補充道,“止戈為武”,國術誕生于戰亂年代,人們為了保護自己,自發練習用于防身的技法身法便被稱為國術。“國術隻為防身而非主動挑釁,打架是習武的大忌。這也是展現我國傳統以來中庸、愛好和平的思想。”

楊爽慢慢通過自己的練習發現,國術具有的内在哲學,正是一個古老民族需要傳承的東西。

峨眉派餘家拳親傳弟子辦武學社 西大帥小夥希望傳承中華國術

拳館成員合照(右三為楊爽)

從1個到30個 他選擇了堅守

錦标賽後,他下定決心,和師妹共同成立一個傳承國術、傳承餘家拳的武學社團。

“取名‘武學研究社’是希望我們社團更貼近學校的學術氛圍。”楊爽解釋着,右手出拳,左手在右臂的每個關節處比劃着,“國術中每個動作怎麼轉、怎麼發力,都有相應的力學原理。解釋原理、手把手讓學員領悟,就是一個研學的過程。”

第一次見面會時,他有些興奮,沒想到一下來了30多個人。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多數學員堅持每次訓練都不缺席。而當楊爽示範、講授動作時,他發現學員們學得很認真,“在手把手教他們的時候,我好像看到了小時候自己訓練的情景,突然感覺看到了希望。”

楊爽也會請校外自己的師傅或者其它的國術師傅到學校來教社團的成員,“咱們這兒厲害的師傅多得是,”他并不擔心自己畢業了沒人教社員國術,“這些師傅都很樂意來教那些願意學國術的學生。”

峨眉派餘家拳親傳弟子辦武學社 西大帥小夥希望傳承中華國術

楊爽在做國術動作示範

距離創辦社團已經過去了半年,楊爽升入大四并獲得香港中文大學攻讀語言學碩士的機會。在西南大學僅剩的一年時間裡,他把空閑時間都貢獻給武學社,每天打理大小事務、帶着學員訓練。

“有人會覺得在大學裡成立個小社團,對中華國術的發展根本沒什麼用。”楊爽笑道,“但能讓人們看到中華國術還在堅守這片土地上......我相信隻要它一直存在着,就能有重燃的那一天。”

上遊新聞記者 付迪西 實習生 程直 通訊員 張一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