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辛棄疾最無奈的一首詞,看似氣勢磅礴,讀完卻讓人心碎,感慨萬分

每個人活在世上,總希望自己能夠做成一番成就,得到别人的認可與尊重,可是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确實不能夠如願以償。關于這點我們普通人一樣,古代時的那些文豪們也同樣是如此,無論是李白還是杜甫等人都發出過這種感慨。而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辛棄疾在回憶往事時寫下的一首詞,雖氣勢宏博可讀完卻讓人心碎。

鹧鸪天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

卻将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辛棄疾最無奈的一首詞,看似氣勢磅礴,讀完卻讓人心碎,感慨萬分

在宋高宗紹興32年,耿京所上司的農民抗金起義軍被叛徒出賣而失敗,辛棄疾那時23歲,他帶領着一部分人直闖金國大營,活捉了叛徒張安國,之後又突破金兵的圍捕逃到南宋。而這首詞就是辛棄疾晚年在回憶這段時光時,對這次英雄行為的向往,以及自己被形勢所迫,不得不閑居的悲憤。在這首詞的上篇中,他追憶自己年少時期的往事,回憶他捉到叛徒張安國的壯舉。在那裡仿佛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那壯觀的場景,軍旗高高飄揚,士兵擁簇身,身上穿着軍裝的英勇騎兵們正在奮力渡江。

辛棄疾最無奈的一首詞,看似氣勢磅礴,讀完卻讓人心碎,感慨萬分

緊接着,他對戰争場面進行了一番描寫,他們的軍隊讓金兵聞風喪膽,在夜晚的時候,手裡拿着劍囊傾聽遠方傳來的聲音,以免受到敵軍的暗襲。等到天一亮便開始射出手中的見識,向對方發動了勇猛的進攻,他用自己華麗的詞藻,将戰争的場面描寫的十分壯麗。

在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十分雄起而寬厚的意境,讓人倍感神往,感到熱血沸騰。緊接着在這首詞的下片中,采用承上啟下的手法追憶往事,感歎今朝由上片轉到下片上片,他寫的是自己年輕時的壯舉,那時的他意氣風發,滿腔鬥志,發片卻早已鬓毛衰,也是他現如今過着的閑居生活。

辛棄疾最無奈的一首詞,看似氣勢磅礴,讀完卻讓人心碎,感慨萬分

這樣的生活讓他倍感歎息,這點從文中我們就可以感到。在春風吹來的時候,他吹綠了山也吹綠了草,可偏偏卻不能把自己的白發吹黑,實在是可悲可歎。可這并不是對自己衰老的悲哀,而是對南宋朝廷不采用他的主張,不抗戰、也不将他派往前線的憤怒。

當時在他渡江南下之後,他就曾經向宋高宗獻上了如何抗金以及收複規定的10項規劃,之後又向宰相家長如何與敵方争鬥的9條建議。除此之外,他還曾兩次上書,一直在主張嚴守淮河和動員淮南人民抗金救國。

辛棄疾最無奈的一首詞,看似氣勢磅礴,讀完卻讓人心碎,感慨萬分

可惜他這些建議全部都落空了,沒有人采納,結果換來的隻是他的田園生活,讓他管山讓他管水,可是就不讓他管軍事,這又怎能不使他感到悲哀和無奈呢?年輕時他的精神是振奮的,可是在下片時卻隻變成了哀歎與怨恨。整首詞節奏十分緊湊,好像有一根線将上片與下片牢牢的拴在一起。

從這首詞中我們能看到他對當時朝廷深刻的不滿,以及他那憂國憂民的愛國之情。他甯可流汗流血,也不想閑居在家,隻不過皇命不可違,他又有什麼辦法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