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隆美爾兵敗阿拉曼是因為希特勒無力增援嗎?次年10萬德軍抵達北非

1940年西歐戰役爆發後,意大利獨裁者墨索裡尼趁火打劫,在德軍勝局已定的情況下才對英法兩國宣戰,并且在北非的殖民地戰場向英軍發動進攻,結果在英軍的反攻下很快潰不成軍,隻好厚着臉皮向德國求援。希特勒遂提拔在法國戰役中表現出色的第7裝甲師師長隆美爾少将,任命其為德國“非洲軍”中将軍長,于1941年2月到達北非,接管了德意軍隊的全部指揮權。

隆美爾兵敗阿拉曼是因為希特勒無力增援嗎?次年10萬德軍抵達北非

隆美爾

隆美爾運用大膽的機動進攻戰術,多次大敗英軍,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譽,至1942年10月,德意聯軍已經深入到埃及境内的阿拉曼一線,英國在埃及和中近東的統治笈笈可危。然而隆美爾率領的“非洲裝甲集團軍”已是強弩之末,在全部10餘萬的德意聯軍中,德國部隊和德國坦克數量僅有3萬餘人和100多輛,結果在蒙哥馬利的反擊下歸于失敗,也失去了占領埃及甚至中東的最後機會。

那麼問題來了,希特勒為什麼不給隆美爾以有效的增援,幫助他打赢這場關鍵戰役呢?雖然隆美爾的兵力在挺進到阿拉曼之時已擁有四個德國師,即第15裝甲師、第21裝甲師(第5輕快師升格而來)、第90輕型快速師和由一些空降兵機關組成的摩托化“非洲師”,但是經過數千公裡的長途沙漠作戰,他的“非洲裝甲集團軍”已經損耗非常嚴重。

隆美爾兵敗阿拉曼是因為希特勒無力增援嗎?次年10萬德軍抵達北非

隆美爾在北非

實際上在1941年初首批到達北非的德軍部隊中,就整整缺少了一個裝甲團的編制,因為該團坦克都随着貨船沉到了地中海底。這就是希特勒不太願意給隆美爾增加兵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意大利到北非的航線,大部分時間都在皇家海空軍的控制之下。

希特勒對大海是有恐懼感的,他自己也親口承認過,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最終擱淺,多多少少也有一點這方面原因。馬耳他島上英國海空力量的存在,以及德國海軍水面作戰力量的羸弱,使得從德國本土到北非的任何增援行動都是一個危險的航程。而坦克、兵力、補給的匮乏,始終困擾着隆美爾的戰術發揮,在希特勒看來,德軍有限的後備力量,與其冒險過海增援北非,還不如通過鐵路給更重要的蘇德戰場輸血,換誰都會這麼想。

隆美爾兵敗阿拉曼是因為希特勒無力增援嗎?次年10萬德軍抵達北非

德國海軍在地中海戰區是幾乎沒有水面力量的,運輸船隊的護航任務主要由意大利海軍承擔,在蘇德戰場主動權易手之前,真正協助隆美爾高歌猛進的決定性力量,其實是德國空軍第10航空隊的存在。它們以意大利機場群為基地,完全壓制了馬耳他的皇家海空軍,使地中海航線有過一段時間的順暢,同時也掩護隆美爾的地面部隊快速推進。

随着蘇德戰場吃緊,第10航空隊主力1942年下半年調走,馬耳他的英國戰機和地中海艦隊可謂是死灰複燃,猛烈襲擊着所有過往的軸心國船隊,隆美爾的好日子就算到頭了。而缺乏空中掩護的德軍裝甲部隊,也在絕對優勢的皇家空軍打擊下損失慘重,是以隆美爾缺少的不僅僅是增援部隊和坦克,德國空軍的疲于奔命是第二個重要原因。

隆美爾兵敗阿拉曼是因為希特勒無力增援嗎?次年10萬德軍抵達北非

蒙蒂來了

那麼,是不是希特勒就無力給隆美爾一些必要的援助呢?顯然不是,在隆美爾奉調回國休養之後的1943年5月,突尼西亞戰役全部結束,德意軍隊殘部25萬人走進了戰俘營,其中僅阿尼姆大将指揮的德國第5裝甲集團軍(非洲裝甲集團軍改稱)就有七個師的番号,包括第10裝甲師和武裝黨衛軍部隊等等,被俘人員數量多達125000餘人。也就是說,在北非戰場的最後階段,希特勒仍然有能力緊急實施增援,問題是太晚了!

曆史是不能重演的,可是如果在一年之前的阿拉曼戰役中,隆美爾能擁有七個德國師的部隊和足夠的坦克,笨拙的蒙哥馬利幾乎肯定會遭到失敗,德軍就可以沖到尼羅河完全占領埃及,然後向北席卷中東産油區,向南直撲印度與日本人見面,甚至向高加索方向迂回跟蘇德戰場的“南方集團軍群”會師。

隆美爾兵敗阿拉曼是因為希特勒無力增援嗎?次年10萬德軍抵達北非

蒙哥馬利在北非

那将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局面,也是美英參謀長聯合委員會最擔心出現的情況,然而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因為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已經強弩之末了。歸根到底,最重要的第三點原因是希特勒的全球戰略格局仍然不夠,以及德國的戰略資源實在不足。在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之前,希特勒本不打算在非洲開辟戰場,原計劃是将這些寶貴的兵力用于巴爾幹。

可是如果不接濟墨索裡尼這個“不争氣的盟友”,那麼軸心集團就可能出現分裂或者墨索裡尼垮台的情況。怎麼說呢?就跟當初被動介入西班牙内戰一樣,派隆美爾征戰北非也是希特勒并不情願地選擇,一個身不由己的作戰行動。

隆美爾兵敗阿拉曼是因為希特勒無力增援嗎?次年10萬德軍抵達北非

阿尼姆大将

希特勒最多想到的是,隆美爾軍團的存在可以穩定墨索裡尼的政權,并且一旦取得北非戰場的有限勝利,也可以沉重打擊和牽制英國的勢力,僅此而已。至于深入中近東和迂回高加索的戰略目标,他連想都沒有想過。他甚至沒有預料到,隆美爾會以那麼有限的兵力,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和意大利總參謀部最初給隆美爾的任務,僅僅是守住利比亞别讓意軍崩潰,他們甚至一度阻止非洲軍團無限向東進攻。

即便是突擊增調援兵的突尼西亞戰役,希特勒的目标也不過是防止北非戰場全面崩潰,那樣盟軍下一步必然要登陸意大利本土,是以德國人仍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臨時性行動。結果因為海路被嚴密封鎖,七個德軍精銳師最終無路可退全軍覆滅。如果阿尼姆的第5裝甲集團軍不作如此毫無必要的犧牲,幹脆投入到兵力緊缺的蘇德戰場,效果豈非更好?某種意義上,希特勒的戰略取舍能力,跟常凱申大隊長特别相像。

隆美爾兵敗阿拉曼是因為希特勒無力增援嗎?次年10萬德軍抵達北非

隆美爾在西線戰場

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當隆美爾在1942年哭着喊着要求增援的時候,希特勒送來的僅僅是一枚勳章和陸軍元帥的節杖,而這玩意是吓唬不住蒙哥馬利的,戰争的勝負畢竟靠的是實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