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西老人拿出一張八路軍欠條,政府核實完後,立馬償還八萬元

在古代,由于科學發展水準的低下,人們可以擁有的資源非常有限。有的地方地理條件好的,就可以靠種植一些農作物生活。有的地理條件不好的地方,就隻能依靠其他的手段了。最常用的就是掠奪,通過暴力手段從别的地區搶奪資源。這就是最初,由糧食引發的争端。

随着社會逐漸發展,中原王朝也開始由于各種原因發動戰争。而且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軍事實力是百姓安心的最有力武器。但是說到底,對于一個軍隊來說,糧食也還是最重要的東西。如果糧草充足,那麼軍心穩定,将士們就可以沒有顧慮地拼命;如果糧草不足,那麼将士們就會擔心,打仗的時候也會分散精力。畢竟不吃飽飯,誰有力氣打仗呢?

山西老人拿出一張八路軍欠條,政府核實完後,立馬償還八萬元

是以,奸詐的曹操才會在糧草不濟的時候依然裝作慷慨的樣子,絕對不敢讓将士們看出任何的破綻;諸葛亮北伐中間的間隙,才會大力在蜀國推行屯田制度,做好充分的戰前準備工作;朱元璋下令“軍屯”,将士們打仗之餘,自己勞動收獲糧食。朱元璋這樣的做法,一來是節約了運輸成本,二來是減少了路上耽誤的時間,避免延誤戰機。是以朱元璋高興地說:養兵百萬也不用百姓一粒米。

朱元璋能夠實作這樣的局面固然是非常了得的一件事,在封建社會,不管是哪朝哪代都希望能有這樣的糧食補給。但是這也是有一定的條件的,朱元璋時期是明代的開端,一個王朝已經建立起來,随之而來的一些制度、規範就已經形成了。朱元璋想要推行一項制度,最多也就是執行不到位的問題。但是大方向上,既沒有人反對,也沒有人敢拖後腿。

山西老人拿出一張八路軍欠條,政府核實完後,立馬償還八萬元

但是,如果是在一個國家處于戰亂中,新的政權還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這樣的政策是沒辦法推行的。那個時候行軍打仗的難度就要打得多了。

步入近代時,我們國家經曆過一次浩劫,那就是日軍侵華。這段曆史應該被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牢記,被每一個愛好和平的人牢記。這段曆史是罪惡的曆史,是艱難的曆史。不過,邪惡終歸是要被戰勝的。在我黨我軍的上司下和努力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奮鬥下,終于将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在這個過程中,無數志士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山西老人拿出一張八路軍欠條,政府核實完後,立馬償還八萬元

當時我軍的物質條件是十分艱苦的,别說什麼待遇了,就連吃頓飽飯都很困難。我們都從書上學習過當年的事迹,一件衣服補了又補,一個蘋果很多人一人一口傳遞下去,這些在今天看來再普通不過的條件,在當時卻難以滿足。然而即便如此,我們黨也不會拿取人民群衆任何一點兒物資。這是最嚴格的紀律,哪怕是老鄉實在要感謝軍人們,拿出一些吃的或者做幾雙鞋子,我們的軍人也會從自己微薄的積蓄中拿出一部分作為報酬。

那麼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實在沒有糧食了又怎麼辦呢?總不能讓我們的将士們餓着肚子去與敵人拼殺啊。而且上戰場的都是青年,他們需要的食物更多。哪怕不打仗,還需要挖戰壕、排地雷、演練,做戰前準備,這些都是極度消耗體能的。不吃飯,我們的戰士哪有力氣做這些事情呢?不打仗,戰士們又如何能夠保衛老百姓呢?

山西老人拿出一張八路軍欠條,政府核實完後,立馬償還八萬元

在古代,打仗的時候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一般就會在百姓中征收稅款。每家每戶拿出自己的積蓄,支援國家軍隊建設。也會有官兵到各處收取軍糧的情況,古時候人們重地,都要交給國家一部分糧食,作為軍事儲備。這是普通的老百姓家裡。而對于那些大戶家裡,官府往往對于他們的期望值就更高了。

常常是向他們征收更多的糧食或者是錢款,當然,有時候為了表示誠意,或者說是友善借出,官府還會給他們打借條。這個借條能不能被兌現兩說,反正對于封建統治者來說,先把糧食弄到手再說其他的吧。

打借條的形式,我軍也使用過。當時不像現在,有電腦記錄,或者拍照留下什麼憑證之類的。往往是一個隊伍的最高長官與老鄉之間寫一個紙質的材料,上面寫了什麼時候由誰的隊伍借了誰家多少東西或者錢财,最後雙方簽字就完了。常常是連個歸還日期都沒有,因為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還給人家。

山西老人拿出一張八路軍欠條,政府核實完後,立馬償還八萬元

上世紀八十年代,山西一位農民就拿着一張泛黃的借條來到了當地政府。仔細辨認,發現上面寫的是一支部隊向當地富商借了1100萬法币。當地政府非常重視這件事,他們立馬将老人請進了辦公室,仔細詢問原委。

原來,這位老人的祖輩是當地的富商,雖然家裡十分富有,但是他與很多當時靠盤剝百姓的富商不同,這位老人的爺爺十分愛國。看着我們的祖國經受磨難,他的心裡也很着急,但是卻出不上力。後來,我軍的一支隊伍路過當地,這位老人的爺爺見到了團長,便希望将自己的家财交給他們,讓他們拿去增強部隊力量,做更多有益于百姓的事情。于是,團長簽下了這張借條。

山西老人拿出一張八路軍欠條,政府核實完後,立馬償還八萬元

之後,這位團長在戰争中犧牲了,這張欠條經過老人的父親,又到了老人手中。當地政府核實了老人的爺爺、父親和他自己的身份,最後按照當時的兌價,支償還了老人8萬元人民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