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回應再度被嘲,如今的豆瓣評分還有救嗎?

2021年12月15日刊|總第2719期

昨晚,豆瓣就《風起洛陽》《誰是兇手》兩部劇疑似遭遇水軍控評的情況,作出官方回應。這兩部劇皆是最近的熱播劇,且在豆瓣都出現了荒唐現象:前者因技術問題推遲播出,可在原定的播出時間裡,豆瓣評論區五星、一星評分橫飛。後者女主角趙麗穎前兩集并未出現,但評論區已有關于其演技好壞的評價。

豆瓣回應道:《風起洛陽》未播先寫評論中,五星好評6752條,一星差評649條。開播後非正常評分3956條,五星好評1687條,一星差評1991條。

發回應再度被嘲,如今的豆瓣評分還有救嗎?

《誰是兇手》針對未出場演員的違規短評244條,非正常評分3209條。所有的非正常評論已做處理,且并未計入評分的正式統計之中。

可惜的是,網友并不買賬。在“豆瓣電影”官微尚未精選評論時,微網誌評論中,占據前排的多是《風起洛陽》劇迷,主要針對豆瓣的“五星改一星”功能。他們的質疑點是,頗多原本打五星的短評獲得粉絲高贊後,又迅速改成了一星。

其實,這項功能,在電影《流浪地球》上映時就曾鬧得沸沸揚揚,豆瓣給出的回應是,評分大幅修改屬于非正常評分,不會計入總分。

算上昨晚這事,近期豆瓣可謂困難重重。罰款約談、封禁小組、下架整改…哪個都不是好過的坎。問題急需解決,拖不得了。

目前看來,豆瓣主要面對兩重困境。一是評分的公正性問題遭受質疑,二是提供社群功能的豆瓣小組越來越烏煙瘴氣。前者威脅到了豆瓣的命脈,衆所周知,豆瓣是家以“書影音”打分為主業的平台;後者威脅到了豆瓣的收益,越來越多的現象表明,做社群才能賺錢,對文青氣質嚴重的豆瓣更是如此。

至于前段時間出現的下架事件,雖然也有“小組成員病态發言招緻下架”的傳聞,但從工信部通報給出的解釋來看,這更像是一次巧合。

發回應再度被嘲,如今的豆瓣評分還有救嗎?

這篇文章,我主要想探讨三個問題:目前的豆瓣評分公平嗎?為何豆瓣評分會存在如此大的争議?時至如今我們還可以相信豆瓣評分嗎?

先聊第一個問題。結論是,絕大多數情況下,豆瓣評分是有參考價值的。

說這個問題前,先了解下豆瓣評分是如何計算的。2015年12月,豆瓣創始人楊勃(阿北)釋出長文《豆瓣電影評分八問》,詳談了豆瓣評分機制。

雖然文章發表已有6年,但它仍然是目前關于豆瓣評分最詳細的官方解讀。此次官微給出的說明文章裡,最後也引用了阿北的《八問》。

《八問》的重點如下:

豆瓣評分秉持“一人一票”算法。假如42萬個注冊使用者打分,程式會把42萬個1-5星換算成0-10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是豆瓣評分。

評分實時更新,沒有稽核也沒有人工監督。豆瓣評分不存在人為操控的可能。系統裡壓根兒沒有“修改電影平均分”的背景功能。

反作弊機制也很簡單,“所有能判斷屬于非正常評分的一概不算”。

這個“判斷”靠程式判斷。“非正常評分”則主要分為四類:注冊/收購賬号刷高分的;注冊/收購賬号刷低分的;明星粉絲團“進攻豆瓣”的;鐵杆使用者“捍衛豆瓣評分公正”反水行動的。水軍是有的,但評分很難被刷成功。

發回應再度被嘲,如今的豆瓣評分還有救嗎?

這幾點,主要聊了兩個方面。一是由于豆瓣的機制,評分很難“作弊”成功。就算費盡心思做了努力,多數情況下也會被系統識别,進行删評或封号處理。二是豆瓣的非正常評分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它們也是程式的主要識别對象。

昨晚豆瓣的回應中有一點要注意:豆瓣從來沒有、以後也不會有任何與評分有關的合作。這意味着,豆瓣從未下場,關于評分的一切都是自發行為。

在豆瓣想要給一部劇刷高分,很貴。豆瓣對“非正常評分”鑒别極其嚴格,想要評分有效,豆瓣足迹與行為合理的“老号”是前提。因為水軍“養号”成本高,無論長短評、讨論區還是點贊,相較其他平台資料,都是最高的。

發回應再度被嘲,如今的豆瓣評分還有救嗎?

比如,豆瓣長短評、讨論區的維護報價為25-40元/條,點贊2元/個。一般維護不能單獨刷分,要先維護評論再用點贊推高好評,之後再用單純的4、5星好評帶高評分。如果這部劇的熱度非常高,那維護費用将會高到離譜。

是以我前文說,多數豆瓣評分有價值。但也有例外。比如,評分人數未破萬的劇集,刷分的成本就會降低很多。尤其是那些關注度低的作品,更為容易。

再如,流量明星的粉絲,早就學會了有效“養号”。過去兩年,注冊小号打五星的行為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基于豆瓣打分規則的“見縫插針”。

發回應再度被嘲,如今的豆瓣評分還有救嗎?

事實上,幾乎每一個流量明星的粉絲都會有專門負責豆瓣的部門。其有一套關于豆瓣打分的規則,比如新賬号不能打一星或者五星;要多打分、豐富首頁動态;針對豆瓣反水軍活動的特點,他們還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措施。

除了為愛發電的粉絲,水軍産業鍊的形成和越來越多營銷公司的入局也對豆瓣評分造成極大影響。随着長視訊平台台前播放量的取消,以及微網誌超話的整改,豆瓣成為了為數不多公開的、具有參考價值的平台。為了控制豆瓣評分,水軍養号、買賣賬号等行為越發平常。不少營銷公司也深谙其操作門路,紛紛奔襲豆瓣。

不過,有人喜歡就有人讨厭。有粉絲,自然也有黑粉。有營銷方刷高分,就有對家買低分。一來二去,對沖就産生了。雖說後者數量比前者少,但因豆瓣評分體系的特殊性,差評的威力往往要比好評大得多。勉強抵消了。

發回應再度被嘲,如今的豆瓣評分還有救嗎?

是以我們能看到,《風起洛陽》《誰是兇手》豆瓣開分皆在7.0分左右。抛卻所謂的粉黑濾鏡,這一成績還算公平。兩部作品的長處和短處,都挺明顯。

接着聊第二個問題,為何豆瓣評分過段時間就會引發一次争議?

問題可以從兩個層面分析。根本原因是豆瓣改版帶來了過多的外來者。

2012年後,豆瓣日活顯著增加。面對越來越大的使用者體量,豆瓣選擇重組。

重組後,原有的豆瓣社群被聚合成為主站,通過社交玩法以穩定使用者的留存率。而其核心的圖書、電影、音樂三大版塊,被獨立出來,作為商業産品經營。

大刀闊斧的結構調整,使得一批豆瓣早期以知識精英為代表的核心使用者相繼流失,與此同時,大面積的新使用者湧入,豆瓣的使用者結構趨向大衆化。

2018年豆瓣小組生态的改變,進一步加速了粉絲的大面積湧入。

發回應再度被嘲,如今的豆瓣評分還有救嗎?

粉絲大量輸出短評

如今,熱衷為國産劇打分的使用者,不少是随着娛樂類豆瓣小組的崛起進駐的。但曾經,豆瓣書影音使用者和小組使用者泾渭分明。前者以品質為依據,追求公平,拒絕商業化,鼓勵輸出個性化觀點;後者往往為共同的興趣點齊聚一堂。

而本質原因,還要瞄準流量明星。2018年,國産綜藝選秀潮興起。豆瓣原本相安無事的和平局面被打破。從《偶像練習生》始,豆瓣小組生态徹底發生改變。它為豆瓣帶來了無數将八卦當作事業的狂熱粉絲,每個人都是八卦領域的“福爾摩斯”,他們對于八卦和明星周邊資訊的敏銳度超越了多數宣傳、營銷團隊。

粉絲湧入了,自然要維護自家“孩子”。它們将差評者視為洪水猛獸,恨不得食其肉、飲其血。于是,一場粉絲與黑粉的“戰争”就打響了。

一般來說,電影更難刷分。電影是豆瓣的大學營,撐起了豆瓣相當大的日活。有些人不看國産劇,但還接受國産電影。基本量大,刷分也就更貴、更難了。

出現了這麼多事故,我們還能相信豆瓣評分嗎?這似乎不是個問題。因為,大衆能相信的好像隻剩下豆瓣評分。電影除代表熱度的票房之外,貓眼、淘票票的大衆評分也可以作為口碑憑證。劇集呢?電視劇收視率和網劇熱度,都隻代表觀衆愛不愛看,不能說明作品口碑。這早就是個颠撲不破的道理了。

發回應再度被嘲,如今的豆瓣評分還有救嗎?

但我們真的需要根據所謂的“口碑優劣”來決定看不看一部作品嗎?

恐怕不盡然吧。這幾年,越來越多的網友将豆瓣的評分奉為标準。越來越多的片方,以在豆瓣拿個高分為榮;有的片方,專門迎合豆瓣的審美拍出高分電影。還有些媒體迎合網友趣味,言必稱豆瓣,完全忘記了自己應該承擔的評判職能。

更有甚者,因為讨厭某個演員、主創,選擇在豆瓣為其作品打個低分。豆瓣評分就像一道枷鎖,架在創作者、鑒賞者頭上,誰都無法抽離出來。

情況本不應當如此的。作品理應存在大衆評判标準,但以“一家之言”為圭臬,倒也大可不必。它更重要的意義,應當是作為一個網際網路書影音資料庫。你可以在其中查到最新的開機消息,也能就百年前的海外電影進行讨論。

要我說,與其讓豆瓣自我救贖,還不如大衆放平心态。豆瓣的确應當整改,但重點應該放在它烏煙瘴氣的小組中。知乎、虎撲能做到的事,為何豆瓣、微網誌做不到呢?至于評分這玩意,還是放過它吧。誰能控制主觀審美呢?2021年了,還有人覺得《格爾尼卡》是小兒塗鴉,更遑論一部平平無奇的劇集呢?

【文/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