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坐席有講究,宴飲入席不随便

如今,在宴會上,入席前,主人要請賓客上坐,以示尊敬。這種禮節,正是二三千年前古人禮讓制度的遺風。

古時,在室内的地面上往往要鋪一層用竹篾編制的席,叫做筵。在筵上再鋪一層比筵小的用蒲草之類編制的席,才叫做席,用來防潮。人們進到屋内,就是坐在上層的席上,是以稱為席地而坐。筵隻鋪一層,席可鋪多層。據古籍記載,天子的坐席要鋪五層。

坐席編成長方形,橫鋪在筵上。平時沒有固定鋪設,可以随情況移動。待設宴時,視入席人數或賓客地位,加以變更,叫做“布席”。布席時,席前擺放長短不等的幾,以擺食品。飲者靠近幾坐。《詩經 大雅 行葦》寫宴會時有“肆筵設席”句,就是改變平時鋪法,重新調整。《詩經 小雅 賓之初筵》寫“賓之初筵,左右秩秩”,是指賓客坐到席上,左右兩邊的人,都是按順序(長幼)入席的。說明坐席有尊卑、長幼,即按上下、左右之分。

《禮記 曲禮上》記“席南鄉(向)、北鄉,以西方為上;東鄉、西鄉,以南方為上”。如果南北兩席相對,都要以坐席的西頭為上,東頭為末。東西兩席相對,都要以坐席的南頭為上,北頭為末。所謂“上”,即上席,指席端,“下”,即下席,指席末。席端是尊者長者的坐位,席末是卑者少者的席位。是以《禮記 燕飲》又明确指出:“席而無上下,則亂于席上也。”坐位一亂,就區分不出尊卑長幼了。

古人坐席有講究,宴飲入席不随便

畫像磚上的宴飲圖

到了漢代,宴會上尊卑長少席次的安排,有了一些變動,以所坐的四向分别上下:東向為上,南向為次,北向再次,最末是西向,通常作為陪坐。司馬遷在《史記》中,注意到這一點,在寫鴻門宴的一段,特地詳細記了項羽給劉邦在席上安排的坐位:“項王、項伯東向坐,範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按照常理,項羽設宴,劉邦是被邀請的賓客,應該待以上坐(東向)。可是,項羽(主人)恰恰給自己東向而坐,把項伯和範增也置于尊位,劉邦反而屈居次位,張良竟作了陪坐。這一安排,就把項羽的傲慢态度明顯地刻劃出來了。

古人坐席有講究,宴飲入席不随便

山東諸城漢畫像石宴飲圖

古人坐席,不但要分上下,而且還有不少規定。單在《禮記》中提到的,便有“父子不同席”、“男女不同席”、“有憂者側席而坐”、“有喪者專席而坐”等等。這些禮節,到了後來,也都漸漸廢止,不那麼講究了。

◎本文摘自《看得見的古人生活》(作者朱啟新),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