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宋禦邊西北:形成了政治上懷柔羁縻、軍事上以夷制夷的局面

唐末五代以來,中原王朝逐漸失去對西北地區的控制,吐蕃、黨項、回鹘、吐谷渾諸部盤踞于此,經營政權。宋夏邊界,至元昊立國才真正明朗,形成了一道“東起麟府,西盡秦隴”、長約兩千多裡的邊防線。

為了戍守這一防線,北宋在今陝西、隴東境内分置鄜延、環慶、泾原、秦鳳四路派駐重兵,控扼西北。黨項内部諸姓林立,分布生态亦有不同,其人骁勇善戰,智詐果敢,給西北邊防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北宋禦邊西北:形成了政治上懷柔羁縻、軍事上以夷制夷的局面

北宋禦夏的軍事對抗與戰略轉型

景德元年,涼州吐蕃六谷部首領潘羅支詐降于夏,緻繼遷中矢而亡。然而,北宋并未借此積極制夏,反于次年訂立宋夏和議。這種姑息政策,既有安定西北邊陲之利,又有懈怠軍備、縱夏壯大之弊。北宋坐視德明兼并河西,竟至“瓜、沙、甘、肅、于闐諸處,漸為控制”,西北動蕩急劇升溫。

治平四年,英宗病逝,神宗即位,禦夏政策逐漸由守轉攻,雖然實作了拓邊熙河的地理優勢,也帶來了盟友離心的負面效應。神宗不顧權禦史中丞司馬光、知延州陸诜等人的反對,密令知青澗城種谔招納橫山蕃部、築城綏州,埋下了宋夏交戰的種子。

元豐四年,北宋五路伐夏,從北方、東北、西北三面進攻,亦未實作吞夏構想。北路因将帥忌刻、糧運不濟、天氣寒冷,慘敗于靈州城下;東北路亦因濃霧大雪、勞師遠征、糧匮補給等問題僅得通往橫山的四寨;西北路折損相對較少,獲得了築城蘭州、協助熙河以制夏的目标。

五路伐夏的巨大代價并未阻止神宗君臣的拓取野心,次年八月,進築永樂城,卻為夏人圍困拔城,損失“蕃漢官二百三十人、兵萬二千三百餘人”。

元豐八年,哲宗嗣位,祖母高氏主持朝政,推翻攻策,轉而實施綏靖安撫的禦夏方針。迫于西夏的進攻壓力,高太後等于元祐六年轉而采納環慶經略使章楶的淺攻戰術,可惜未及有顯效,太後便薨逝。親政後的哲宗立刻着手恢複強硬邊策,整頓邊防,修備武略,并倚賴章楶淺攻戰術取得了紹聖、元符的開邊成就。

徽宗一朝,同樣采取了先守後攻的戰略。元符末與建中靖國初,北宋暫取守策,放棄鄯、湟二州。守策随着徽宗漸秉實權旋即更張,崇甯二年至三年間北宋不僅武力收複了鄯、湟二州,還收複了河南三城,并以蘭州為跳闆繼續向西拓進,意圖控扼橫山。自政和四年至宣和元年,宋夏交戰頻繁,互有勝負。

宣和二年,宋金訂立“海上之盟”,夏懼于唇亡之禍,故有聯遼抵禦宋金之請。宣和六年,夏向金稱臣,兩國聯手制宋。之後,西夏于宣和六年、宣和七年、靖康元年積極發揮了金之右臂的作用,先後進攻北宋朔武,豐麟二州,以及“天德、雲内、武州、河東八館之地”與“震武城”。由于金朝未能兌現對夏予地的結盟承諾,導緻夏金聯盟疏離,為南宋與夏的聯盟埋下伏筆,宋金則在争取西夏方面繼續較量。

要之,相較于宋遼戰争,宋夏軍事對抗曆時長、消耗大,且未有止戰之良策,很難以外交談判代替暴力對抗,并長期有效。是以,北宋的禦夏戰略不得不曆經數次轉型,即前期的友好共生與收編開戰,中期的被動防禦與相持對峙,後期的兼采攻守、攻略為主。

北宋禦邊西北:形成了政治上懷柔羁縻、軍事上以夷制夷的局面

北宋禦夏的盟友争奪與資訊對抗

除卻正面交戰,盟友争奪與資訊對抗也是北宋控扼西北的重要手段,運用得當,可以減輕西北的邊防壓力,實作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盟友争奪

北宋一朝,進入宋夏争奪範圍的西北勢力主要有涼州吐蕃、甘州回鹘、河湟吐蕃以及未被西夏收編的黨項諸部。籠絡西北諸蕃是北宋以夷制夷的關鍵一環,其實施取決于宋夏關系的戰和态勢。

随着宋夏景德和約的簽訂,以夷制夷受制于宋夏戰和的特點日益凸顯。這時,北宋漸由制夏變為和夏,不但嚴禁河西諸部生事,而且對遭受德明侵擾的吐蕃與回鹘,僅賜以茶藥,未施援手。

觀上可知,北宋與涼州吐蕃、甘州回鹘,雖然高調結盟,卻未能同仇敵忾、協力禦夏。至于痛失奧援的責任,一方面在于北宋盟心不固、禦夏不堅,另一方面亦與黨項對二部不遺餘力地摧折、打擊密切相關。

但是,當邊防穩定時,北宋邊将對待蕃部的态度又趨于粗暴,漢蕃裂痕加深,為西夏的反制創造了條件。是以,作為經制西夏的關鍵一環,招誘蕃部雖有推助之力,卻因北宋維護不當未能發揮最大效用。

北宋禦邊西北:形成了政治上懷柔羁縻、軍事上以夷制夷的局面

二、間諜與觇候

在宋夏、宋蕃戰和的大背景下,北宋西北的資訊對抗以禦夏為主,防禦吐蕃為輔,呈現出情報收集與傳遞、間諜招募與派遣等外向型特征,以及防止資訊洩露、敵國間諜滲透等内向型特征。為了保障用間效率,北宋在經費保障、間諜招募、用間獎懲等方面都做了較充足的準備。

禦夏之外,北宋西北的資訊布控,還有防禦吐蕃的任務。為了保障西北的刺事效率,宋廷制定了相應的獎懲措施。宋夏資訊争奪非但不遜于宋遼,反因戰事頻仍,更加激烈與頻繁。宋夏百餘年的戰争交流,為彼此的用間、除間,乃至反間提供了施展的平台,而如何提高間諜效率亦為當時各方勢力探研不倦的課題。

北宋禦邊西北:形成了政治上懷柔羁縻、軍事上以夷制夷的局面

禦夏制蕃的經濟鉗制與内政調整

宋夏貿易彌補了單一軍事手段的不足,輔助北宋部分實作其戰略意圖,效果并不理想。相比之下,宋蕃貿易既是經濟交流的内在需要,也是增強實力、維持秩序的重要手段。禦夏背景下的内政調整主要聚焦宰臣兼樞密使的破立,就中書與樞密院的通力合作進行考察。

一、禦夏背景下的貿易舉措

在宋夏貿易的幾種形式中,貢使貿易滿足了西夏貴族的生活需求。榷場與和市貿易滿足了“蕃漢客旅”的商貿需求,不同的是前者由政府嚴密操控,後者較為自由。私販貿易則以手續違法、商品違禁等形式存在,為北宋屢禁不止。以上貿易形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宋夏戰和關系的影響。

澶淵之盟後至元昊自立前,宋夏貢使貿易的氛圍較為寬松。元昊稱帝後,貢使貿易雖仍在進行,其規模卻遠遜于其父德明時。之後,元祐時的綏夏政策又為貢使貿易注入活力,掀起了新的貿易高潮。

宋蕃貿易,既是經濟交流的内在需要,也是增強實力、維持秩序的重要手段。就形式而言,宋蕃貿易存在貢賜、榷場、民間私販等多種形式。就内容而言,馬匹、茶葉、牦牛、駱駝、乳香等物品是主要對象,其中馬匹貿易是北宋經制西北的重心。

要之,宋蕃馬匹貢賜,政治秩序是表象,經濟代償才是實質。夏馬難得、吐蕃馬足、宋方馬匮等客觀事實,加之宋蕃聯合以制夏的戰略部署,這些共同催生了北宋中期宋蕃馬匹貿易的興盛。

北宋禦邊西北:形成了政治上懷柔羁縻、軍事上以夷制夷的局面

二、禦夏背景下的内政調整

伴随着禦夏政策的變化,北宋在内政方面亦有較大調整,以慶曆年間宰相共預邊事的呼籲與措置為顯例。宋夏開戰後,韓琦、範仲淹或寄任邊陲,或操柄二府,慶曆諸人亦相繼歸朝,或居館閣,或為谏官,為國謀忠,盡心竭力。

宋夏罷兵言和後,北宋對外禦邊、對内除弊的意志削減,而銳意革新的慶曆黨人雖有救亡圖存、節用裕民之良方,卻必不見用于時,是以,他們或主動辭榮,或被動貶黜,無一幸免。

北宋禦邊西北:形成了政治上懷柔羁縻、軍事上以夷制夷的局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