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棣造反時,其他藩王在做啥?有的保皇,有的反皇,大多數騎牆!

朱元璋叫花子逆襲當了皇帝,是以對江山非常珍惜。

但朱元璋沒有對過去老一套的接班人制度進行改革,不是任人唯賢,而是任人唯''種''。他的嫡長子朱标是一号種子選手,可是這個朱标還沒有達标就早逝了。

嫡長子不在了,最有實力的是自己的兒子們,可朱元璋犯下一個大錯,把江山傳給了孫子。傳給孫子也沒有關系,問題是朱元璋應該把自己的兒子們全都''閹割''了,因為兒子們會威脅到孫子的政權。可是朱元璋沒有這樣做,是以就給埋下了動亂的禍根。朱元璋死後,孫子建文帝接班,他發現爺爺朱元璋給自己挖了個坑,沒有把自己叔叔們的權力剝奪了。于是那些大臣們就給建文帝提建議,趕緊把你叔叔們的事擺平了,不能讓他們危及到你的江山。

孫子畢竟是孫子,搞政治嫩了點,削藩雖勢在必行,可好歹等自己坐穩皇位再說,還沒有紮下根基就出手,不是找死嗎?

建文帝削藩指令下達的同時,四皇子朱棣的造反決心也下定了。

朱棣造反時,其他藩王在做啥?有的保皇,有的反皇,大多數騎牆!

那麼朱棣造反的時候,朱棣的兄弟們、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們都在幹嘛呢?

皇帝都非常能幹,朱元璋雖然是叫花子也不例外。朱元璋的女人為他剩下二十六個兒子。朱棣造反時,八個已經先走一步了。

這八個皇子是:老大太子朱标、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晉王朱棡、老八潭王朱梓、老九趙王朱杞、老十魯王朱檀、還有湘王朱柏和皇子朱楠。是以,皇子除了朱棣,還有17個活的。

這17個皇子立場也不盡相同,因為他們的遭遇不同。

朱棣造反時,其他藩王在做啥?有的保皇,有的反皇,大多數騎牆!

一、朱棣的同黨。

這類人都是建文帝權鬥的犧牲品,建文帝拿他們開刀了,他們能不恨自己的侄子?他們跟朱棣同病相憐,是以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

這些皇子有老五周王朱橚、老七齊王朱榑、老十三代王朱桂、老十八岷王朱楩。

建文帝當權後出手削藩,他聽從智囊齊泰的建議向老四燕王朱棣開刀,因為槍打出頭鳥,朱棣是藩王裡的老大。可是齊泰的建議卻被另外兩個智囊否決,理由是先易後難,先撿軟柿子捏。建文帝聽從了後兩個智囊的馊主意,對老五周王周王朱橚下手了。

第二批遭殃的是齊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這裡面湘王朱柏是個小心眼,一看被廢想不開就尋斷了短見,剩下四個被建文帝充軍流放。

朱棣起兵後建文帝又想了個馊主意,把廢黜的叔叔們又抓了回去當人質,囚禁在南京。直到朱棣成功後,這哥幾個才恢複了自由身。是以,這弟兄四個跟朱棣是一條船上的。不過在當時他們失去人身自由,也不能有什麼作為,隻能在心裡為朱棣加油助威了。

朱棣造反時,其他藩王在做啥?有的保皇,有的反皇,大多數騎牆!

二、隔岸觀火到逼上梁山。

朱棣發難時,谷王和遼王選擇跟朱允炆的中央政府站在一起。而甯王選擇了隔岸觀火,他想看看走勢,觀觀風向再做選擇。最後他們殺個兩敗俱傷、筋疲力盡,自己再漁人得利出來坐享其成。是以甯王無論侄子建文帝怎麼催促,就是裝聾作啞。反正天高皇帝遠,皇帝拿他沒辦法。

可是朱棣不給這個弟弟坐山觀虎鬥的機會,朱棣一心要擴充隊伍,要求甯王加盟,不然就會要他好看。

甯王得罪了侄子沒有了退路,被逼無奈隻好跟朱棣站在一起。

朱棣造反時,其他藩王在做啥?有的保皇,有的反皇,大多數騎牆!

三、保皇派。

發表聲明服從建文帝中央政府的皇子有兩個:遼王朱植和谷王朱橞。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後,因為遼王的封地距離朱棣太近,建文帝怕他們同流合污,就勒令朱植南下。朱植無奈從海路來到南京,被封到湖北荊州。朱棣奪得帝位後對他網開一面并沒有為難他,沒有殺他也沒有關他,還給他軍校廚役三百人供他差使,香火得以延續,爵位得以繼承,也算是走運。

谷王朱橞是個機會主義者,見風使舵的老手。他的封地在現在的河北,離朱棣也非常近。朱棣起兵後,朱橞一開始态度堅定擁護建文帝,前去南京勤王。等侄子敗局已定的時候,朱橞吃裡扒外、變節投敵做了朱棣的内應,打開城門投降。

朱棣造反時,其他藩王在做啥?有的保皇,有的反皇,大多數騎牆!

四、逍遙派。

在這場狗咬狗的窩裡鬥中,10個皇子嚴守中立,不左不右,不黑不白。他們分别是六皇子楚王朱桢、十一皇子蜀王朱椿、十四皇子肅王朱楧、十六皇子慶王朱栴、二十皇子韓王朱松、二十一皇子沈王朱模、二十二皇子安王朱楹、二十三皇子唐王朱桱、二十四皇子郢王朱棟以及二十五皇子伊王朱。

其中後面幾位在靖難之役時,都還是十二三歲的少年,老實說,他們既沒有想法、也沒有膽量跳出來站隊,隻能算作是無知派或者說是逍遙派。

總而言之,朱元璋的皇子們在這場骨肉相殘的争鬥中基本采取了中立,沒有參與到雙方的血戰中,一定程度上也讓自己封地的老百姓免受戰亂之苦,這一點值得肯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