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農曆最早發源地
申禮成 張海江
磁山文化遺址是當時華北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與仰韶文化相比而言)。由于遺址揭示了當時最早時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并獲得了黍粟、家雞、核桃等多項世界性重大發現,而被專家稱為“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界重大突破”,震驚了國内外考古界和史學界。
磁山文化遺址從發現至今49年,經多次考古試發掘,在新石器早、晚兩個文化層中,共出土了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動物骨骸,植物炭化物等遺物5000餘件,同時,還有大面積的灰坑、窖穴及部分房址、壕溝、祭祀地(性質待考)等遺迹,内容十分豐富,含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而且有許多前所未有的重大發現。在這一新石器時代較早期遺址中,十分珍貴的是發現了不少關于原始農業起源的直接證據:這裡分布着頗為密集的長方形窖壁垂直,四角工整的儲糧窖穴,底部儲存着豐富的糧食,經鑒定為旱地作物粟。與這些糧食直接相關的有大量規整的石磨盤、石磨棒出土,這些配套的石制工具顯然用于糧食的搓磨去皮,同時還發現了能夠用于農業生産的石斧、石鏟、石刀、石鐮等工具。這些發現第一次向人民展示了原始農業在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基本面貌和當時所達到的生産水準,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磁山文化遺址具有鮮明的農業經濟色彩,從大量出土的石制農具可以看出,磁山先民将山林砍倒燒光,“焚而不耕”的“火耕農業”階段,而進入“翻土耕種”的耜耕農業階段。儲糧窖穴,庫存粟谷達到14萬斤,可見當時農業相當發達,已達到連年有餘地步。說明當時農業有了相當大的生産能力,說明磁山文化時期有一套完善的曆法,指導粟的播種、種植和收獲,這與磁山文化出土的陶蓍草器和圭盤有着直接聯系。在當時氣候、地理環境條件,隻有确定合适種植節氣,粟才能有如此大的收獲量。種植農作物有好的收成,掌握農時節氣是關鍵。

圭盤,圭蔔日影之數,是對一年四季陰陽變化的”制器”。《易經》中記有”在天成象(指日),在地成形(指影)”,”成象之謂乾(日光),效法之謂坤(日影),極數知來之謂占(指測)定節,見乃謂之象(指日),形乃謂之器(指測日圭盤),制而用之謂之法(曆法、圭蔔卦曆)。”這些指述與卦日影極為貼切。圭,用土或石制成一個中心可插術杆的圓盤,一年四季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盡在其中。以上皆指女娲時代圭蔔日影,制曆、劃節、定十二時辰,把農業必須解決的時節、曆法、天象、物候等科學推向一個應用如神的高峰。
陶蓍草器,它是”立竿見影”以測”日”的插竿基座,也就是說明用來測日影長度以便掌握時辰、節氣,以便祭祀、占蔔指導農作。圭盤和陶蓍草器同時在磁山文化遺址出土,說明伏羲時代”作甲曆、定四時”在磁山文化時期已初步形成,農曆二十四節氣由此而來,磁山農曆最早發源地。
二十四節氣,它告訴人們太陽移到黃道上二十四個具有季節意義的位置的日期,幾千年來,對農牧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随着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二十四節氣最重八極(即八節),所謂八節,是指二十四節氣中更為重要的八個節氣,它們是二分、二至、四立,這是周天陰陽之氣循環運作的八等分,這是天運自然、鬼斧神工,而非人為所能。《太平禦覽》引王子年《拾遺記》說:”伏羲坐于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這就說明,伏羲畫八卦的目的是為了制定曆法。《屍子》:”伏羲始畫八卦一列八節而化天下。”計數占蔔用的陶丸在磁山文化出土,《漢書曆律志》:”自伏羲畫八卦,由數起。”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遺迹與伏羲文化完全一緻。磁山,中華始祖太昊伏羲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當時磁山文化時期已形最原始的數(陶丸、石球),二十四節氣雛形八節已初步形成,具體的事實說明磁山伏羲始畫八卦發源地。
磁山文化,伏羲文化的源,伏羲文化的根。磁山二十四節氣雛形,農曆最早發源地。
作者簡介:張海江,男,1977年3月出生,武安市磁山鎮西萬年村人,大專文化,自幼癡迷書畫,文學藝術、潛心對其研習,其書畫事作品在國内、國際書畫展賽中入選,獲獎80餘次,入編百餘部書畫典集。2004年在磁山文化博物館參加工作,磁山文化研究上大有造詣。現系磁山文化研究會會長、河北省影視家協會會員,邯鄲市影視編導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武安市作家協會理事、武安文化學會理事,武安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理事、武安市詩詞協會理事、中國冀南書畫家協會名譽主席,大陸台港澳書畫家聯誼會名譽副會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