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肩黃金的中國特産,被世界各國衷愛,不分國籍和人種,中國壟斷

如今說到“madeinChina”的商品,全世界人都要豎起大拇指,中國生産的東西早已經深入到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了,一刻都不能分割,中國人抵制某國貨仍然能夠活下去,而要是哪一個國家抵制中國貨,那多半經濟就得嚴重下滑。

中國貨不隻在現代是很受歡迎并且必不可少的商品,在古代同樣受到其他多個國家人的追捧,而且不分國籍和人種,人們都無一例外喜歡中國出産的兩樣東西,那就是絲綢和瓷器,這兩樣東西無論在陸上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經久不衰。

比肩黃金的中國特産,被世界各國衷愛,不分國籍和人種,中國壟斷

中國的英文名是China,與“瓷器”是同一個詞,但是瓷器并不是最早出口到西方的商品,最早西渡到世界各地的商品其實是絲綢,按道理來說,中國應該叫“Silk”而不是“China”。

據記載中國最早有開始養蠶缫絲技術是在上古時期,據說發明此法的人是黃帝的妻子嫘祖,但此說法仍然存在争議。不過根據考古學的研究,中國開始養蠶制絲的曆史是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就已經出現,也就是距今五六千年。

自中國人發明絲綢以來,這一行業技術就被中國壟斷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絲綢以其精良的工藝和完美的觸感讓無數外國人一見傾心,是以絲綢成為古絲綢之路上不可缺少的商貿産品之一。

比肩黃金的中國特産,被世界各國衷愛,不分國籍和人種,中國壟斷

其實中國的缫絲技術一開始是不允許外傳的,但這一定律慢慢被打破,前200年北韓從移民的中國人那裡學到了養蠶的技術,西域、印度也在前500-前300年間擁有了這項技術,而羅馬帝國得到養蠶技術就顯得晚了些,是在550年左右。

這些養蠶技術實際的傳播和發展其實靠的就是各國之間的商貿和文化交流,商周時期就有對外交流,從印度的文獻當中可考。到了秦漢時期,秦朝因為地處較西部地區,與西域有天然交流的條件。

到了漢朝,因為漢朝疆域不斷地向西擴張,漢武帝還曾派遣張骞兩次出使西域,漢與外界的交往更頻繁,進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打通了中國絲綢暢銷海外之路。

比肩黃金的中國特産,被世界各國衷愛,不分國籍和人種,中國壟斷

絲綢在絲綢之路的支援下,到達了中亞、西亞、甚至是歐洲。絲綢的技術也在一步步的走出國門,不過經曆過中國社會的動亂時期,絲綢紡織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因為曆史原因絲織業重心在隋朝向中國南方轉移。

到了唐朝更不用說,社會發展在封建社會達到了一個頂峰,貿易發達,全國出現多個養蠶缫絲的中心地區,無論是産量還是技藝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準。這一時期還出現海上絲綢之路,跟日本,東南亞,印度都有貿易來往。

宋代的絲帛還添加了花色品種等,每年送給遼金的歲币不夠,就拿這些珍貴的絲帛做填補,其實絲帛原本普通人穿不起的,尤其隻是給王公貴族的貢品,所謂物以稀為貴,絲帛直接可以作為貨币使用,在當時和黃金一樣是各國的硬通貨币,而且當時的絲綢屬于中國壟斷産業。

難怪西方人一直認為在遙遠東方的中國是一個遍地黃金的國度,因為光是絲綢就像黃金一樣珍貴了。雖然缫絲技術在外國也略有傳播,但始終因為沒有于中國相同的自然環境或者技術,而使他們的絲織一直趕不上中國。

比肩黃金的中國特産,被世界各國衷愛,不分國籍和人種,中國壟斷

對于西方人來說不隻是絲綢讓他們欲罷不能,瓷器也在西方國家成了稀罕物。陶瓷的傳播比絲綢顯得要晚一些,公元八世紀,陶瓷走出國門,到了宋朝時期有了不小的發展。不過陶瓷的出口由于陶瓷易碎的特點,多走海上絲綢之路。

宋元明時期瓷器的出口擴大了範圍,不過到了明朝時期由于明朝實行海禁,一定程度上限制的瓷器的出口,但也有通過民間走私,通過不少西方來中國的商人、傳教士、使節的方式,仍然進行着瓷器貿易。

比肩黃金的中國特産,被世界各國衷愛,不分國籍和人種,中國壟斷

中國瓷器達到頂峰時期還數明清,清朝雖然後期閉關鎖國,但是在康熙年間還是開放過海禁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瓷器的對外貿易發展,也使中國越來越被冠以“瓷器之國”的美名。

如今絲綢和瓷器依然在中國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外國人依然對這兩樣商品非常喜歡,我們應該在不忘曆史傳承的同時,更加注意發展傳統行業的現代技術,尤其在商業貿易中取得自己的優勢,以便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資料:《中國絲綢文化史》,《絲綢之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