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比肩黄金的中国特产,被世界各国衷爱,不分国籍和人种,中国垄断

如今说到“madeinChina”的商品,全世界人都要竖起大拇指,中国生产的东西早已经深入到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了,一刻都不能分割,中国人抵制某国货仍然能够活下去,而要是哪一个国家抵制中国货,那多半经济就得严重下滑。

中国货不只在现代是很受欢迎并且必不可少的商品,在古代同样受到其他多个国家人的追捧,而且不分国籍和人种,人们都无一例外喜欢中国出产的两样东西,那就是丝绸和瓷器,这两样东西无论在陆上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经久不衰。

比肩黄金的中国特产,被世界各国衷爱,不分国籍和人种,中国垄断

中国的英文名是China,与“瓷器”是同一个词,但是瓷器并不是最早出口到西方的商品,最早西渡到世界各地的商品其实是丝绸,按道理来说,中国应该叫“Silk”而不是“China”。

据记载中国最早有开始养蚕缫丝技术是在上古时期,据说发明此法的人是黄帝的妻子嫘祖,但此说法仍然存在争议。不过根据考古学的研究,中国开始养蚕制丝的历史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也就是距今五六千年。

自中国人发明丝绸以来,这一行业技术就被中国垄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丝绸以其精良的工艺和完美的触感让无数外国人一见倾心,因此丝绸成为古丝绸之路上不可缺少的商贸产品之一。

比肩黄金的中国特产,被世界各国衷爱,不分国籍和人种,中国垄断

其实中国的缫丝技术一开始是不允许外传的,但这一定律慢慢被打破,前200年朝鲜从移民的中国人那里学到了养蚕的技术,西域、印度也在前500-前300年间拥有了这项技术,而罗马帝国得到养蚕技术就显得晚了些,是在550年左右。

这些养蚕技术实际的传播和发展其实靠的就是各国之间的商贸和文化交流,商周时期就有对外交流,从印度的文献当中可考。到了秦汉时期,秦朝因为地处较西部地区,与西域有天然交流的条件。

到了汉朝,因为汉朝疆域不断地向西扩张,汉武帝还曾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与外界的交往更频繁,进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国丝绸畅销海外之路。

比肩黄金的中国特产,被世界各国衷爱,不分国籍和人种,中国垄断

丝绸在丝绸之路的支持下,到达了中亚、西亚、甚至是欧洲。丝绸的技术也在一步步的走出国门,不过经历过中国社会的动乱时期,丝绸纺织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为历史原因丝织业重心在隋朝向中国南方转移。

到了唐朝更不用说,社会发展在封建社会达到了一个顶峰,贸易发达,全国出现多个养蚕缫丝的中心地区,无论是产量还是技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一时期还出现海上丝绸之路,跟日本,东南亚,印度都有贸易来往。

宋代的丝帛还添加了花色品种等,每年送给辽金的岁币不够,就拿这些珍贵的丝帛做填补,其实丝帛原本普通人穿不起的,尤其只是给王公贵族的贡品,所谓物以稀为贵,丝帛直接可以作为货币使用,在当时和黄金一样是各国的硬通货币,而且当时的丝绸属于中国垄断产业。

难怪西方人一直认为在遥远东方的中国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国度,因为光是丝绸就像黄金一样珍贵了。虽然缫丝技术在外国也略有传播,但始终因为没有于中国相同的自然环境或者技术,而使他们的丝织一直赶不上中国。

比肩黄金的中国特产,被世界各国衷爱,不分国籍和人种,中国垄断

对于西方人来说不只是丝绸让他们欲罢不能,瓷器也在西方国家成了稀罕物。陶瓷的传播比丝绸显得要晚一些,公元八世纪,陶瓷走出国门,到了宋朝时期有了不小的发展。不过陶瓷的出口由于陶瓷易碎的特点,多走海上丝绸之路。

宋元明时期瓷器的出口扩大了范围,不过到了明朝时期由于明朝实行海禁,一定程度上限制的瓷器的出口,但也有通过民间走私,通过不少西方来中国的商人、传教士、使节的方式,仍然进行着瓷器贸易。

比肩黄金的中国特产,被世界各国衷爱,不分国籍和人种,中国垄断

中国瓷器达到顶峰时期还数明清,清朝虽然后期闭关锁国,但是在康熙年间还是开放过海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瓷器的对外贸易发展,也使中国越来越被冠以“瓷器之国”的美名。

如今丝绸和瓷器依然在中国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外国人依然对这两样商品非常喜欢,我们应该在不忘历史传承的同时,更加注意发展传统行业的现代技术,尤其在商业贸易中取得自己的优势,以便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资料:《中国丝绸文化史》,《丝绸之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