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兵将宋徽宗與宋欽宗擄走之後,康王趙構在南京商丘即位為帝,之後撤往江南,也就是南宋王朝。
南宋初期,抵抗金國收複中原的呼聲尤其激烈。
宗澤甚至一度收複開封請趙構還都。
在此等情況下,“迎回二聖”的口号成為趙構及各北伐軍日日挂在嘴邊的說辭。
實際上,南宋的确考慮過突擊金國搶回二聖的行動。
而且這是一場牽扯到第三國的隐秘計劃,它就是高麗王朝。
衆所周知,彼時金國的首都上京位于今天的黑龍江哈爾濱阿城。
金與統治北韓半島大部的高麗王朝接壤。
若是走海路從高麗境内突入,必然能殺金兵一個措手不及。
自從宋神宗時期進行王安石變法之後,宋朝便一改之前萎靡不振的态勢,積極對周圍各國進行外交活動。
高麗深受北宋曆代帝王厚待,甚至北宋屢屢派遣禦醫為高麗王室服務。
高麗使者在北宋的待遇,一度比肩和宋朝為兄弟之邦的遼國使者。
長期的友誼關系使得趙構等人認為,隻要結好高麗,便可以從海路出擊金國。
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大臣楊應誠進言,高麗到女真,“路甚徑”,“請身使三韓,結雞林以圖迎二聖。”
于是,喜不自勝的宋高宗命楊應誠以“假刑部尚書”的高職銜攜帶國書出使高麗:
“竊惟貴國在海東最号為大,世著忠順。自通使以來,本朝待遇貴國,恩禮加厚,未始小衰。比者時遇艱難,國家多事,不料狄人用詐,遂勸二聖遠征,上下憂勞,莫遑甯處...若使由貴國之路迎請二帝,則不虧二百年忠順之義,亦以報列聖眷遇之恩。”
可見,宋高宗對此次出使寄予厚望。
但是事情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
高麗國王婉言拒絕了宋朝的請求:
“如聞使節假道入境,必猜疑生事,非特如此,必以報聘為名,假道小邦,遣使入朝,則我将何辭以拒?”
高麗的理由也不是沒有道理,如果借道給南宋,一旦被金國發現,高麗自然危在旦夕。
而且南宋可由高麗道攻金,金國又為何不能從高麗走海路攻宋呢?
這對南宋來說也不是好事啊。
楊應誠見高麗君臣推诿,便氣憤的拒絕收取高麗的回書和禮物,直接回國。
雖然高麗随後派遣禮部侍郎出使南宋,向高宗解釋不能借道德理由,并号稱自己“慕華”之心永遠不變。
可自此之後,南宋與高麗的關系便蒙上了陰影。
1164年後,兩國徹底斷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