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韓也有“國子監”?看看北韓成均館的發展曆程

中國古代重視儒生教育,自漢朝開始就已經設立“太學”,為最高學府。招收全國各地的優異學子,前來接受教育。經過各朝各代的改革取締,漸漸出現了,和太學分庭抗禮的教育機構——國子監。據《舊唐書·高宗本紀》載:

“凡六學,皆隸于國子監。”

所謂六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從唐朝開始便成為最高學府。從之後宋、元、明清、曆代的統治者都沿襲了前朝的“國子監”,作為特立的教育機構,在元、明時期,發展尤為旺盛。

而在同一時期,在北韓王朝,吸取了元朝的儒學文化,與“國子監”的機構理念,也創出了類似“國子監”的教育機構,就是北韓有名的“成均館”,直到現在,似乎已經成為非文化遺産之一,具有厚重的曆史文化。成均館蘊含的文化,與建立目的,與元朝的國子監有很多共通之處。是以了解這段曆史的時候,會有一種曆史重合的奇怪體驗。今天,我們就從從北韓成均館的設立背景與發展,淺談統治者治國的核心理念。

北韓也有“國子監”?看看北韓成均館的發展曆程

一、北韓“成均館”的建立背景

成均館的建立,是處在時局動蕩的高麗末期,改革派為了謀求生機的一種積極措施。彼時的北韓半島,還處于高句麗末期。國家的财政入不敷出,百姓苦不堪言,内部制度呈現混亂不堪的景象。最為緻命,引導高句麗王朝覆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地兼并,導緻土地的分割,産生了嚴重的問題。當時高句麗的田地制度,類似古代的私有制,導緻土地掌握在大批量貴族之手,百姓被無情剝削與奴役,每日怨聲載道。最後還是商鞅變法,廢除了土地私有制,推進土地改革的程序。

而當時的高句麗,統治者的确認識到這個問題,但是出于對貴族的維護,便遲遲沒有大的行動。正是在這種壓迫的時代背景下,在王朝内部才産生類似我國古代的“改革派”與“保守派”之争,以改革派為首的李成桂,在與高麗王為首的保守派的政治博弈下,最終推翻了高麗王朝,建立了北韓王朝的初期政權。

北韓也有“國子監”?看看北韓成均館的發展曆程

北韓王朝建立初期,統治者李成桂,雖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去打擊貴族與土地兼并的現象,讓百姓得到了繁衍生息的機會。但是内部的鬥争仍然在繼續,最後促發了成均館的建立。當時的北韓,以佛學為基礎大力發展,卻對國家統治産生了沉重的負擔。是以,李成桂上位後,與其臣子大力打擊北韓佛學的傳播。為了樹立新風尚,需要一種新的理念與思想,作為治國的指導方略。由于當時,元朝的國子監,不僅招收貴族與其他地方的優異學子,還對海外的學子予以招收,并接受教育。

是以,以明朝的朱熹的儒家理念為主的治國、治學思想,得以傳播到當時的北韓。當時隸屬改革派的李穡與鄭道傳,由于在元朝有過學習朱子理學的先進思想,便在北韓大力扶持儒學文化,希望以此來取締佛學,教化臣子與百姓,将當時的舊文化剔除,來建立新的教育體系與治國思想依據。在公元1367—1378年間,經過統治者李成桂的大力扶持,最終誕生了旨在“教書育人,為王朝提供優異官員”的成均館,、以儒家學說為主要學習的方向,在這一時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大力宣揚。這就是北韓成均館的建立背景。

北韓也有“國子監”?看看北韓成均館的發展曆程

二、北韓“成均館”的發展——招生、教學等措施

北韓的成均館,自北韓王朝建立起,便俨然成為了國家的最高學府。成均館的名字,是在《周禮》中記載:

“成人才之未就,均風俗之不齊”。

希望以建立成均館,确立以儒家學說為主的三綱五常,培養出優秀的人才,來補給朝廷官員的空缺。《北韓史》記載:

“學校教化之本也。于以明人倫,予以成人才,三代以上,其法大備。奏漢以下雖不能純然,莫不以學校為重。而一時政治之得失,系于學校之興廢,已然之述,今昔可見矣。”

足見,當時的統治者,要下決心改革國家制度與文化的決心。正是由于統治者的大力扶持,成均館才開展得如火如荼,從後來的成果來看,這一改革,無疑是一項有益人民的積極措施。下面我們談談成均館的招生與教育方面的措施。

在招收學生方面,要提到成均館的建立。其實在某種程度,是以另一種方式打擊了北韓的貴族。因為此前的招生制度,以“私學”的方式挑選人才,最終導緻官員沒有成為天子門生,反而讓貴族培養了一批門生學子,表面是服從統治者,但是卻與貴族珠胎暗結,朝廷之中沆瀣一氣。抛開招收學子的水準不講,這一方式極大地威脅了統治者的地位。是以建立成均館後,舊的招收學子的方式“私學”,就被徹底取締。縱觀北韓的發展曆史,統治者對成均館招收的學子,有着嚴格的把控,不僅在其品行、學問方面嚴格把關,在學子的人數上,也有嚴格限制。北韓史上最多的一次招生,也不過200人。

“然取士之額,文科之外,隻生員百人而已,中者僅百之一,故在鄉校而年滿四五十者尚多。”

這點與元朝時期的國子監招生,有着天差地别。元朝初期的國子監,據《元史》記載:

“舉人日舉監,生員日貢兼,品官子弟曰蔭監,捐資曰例監。”

隻要是舉人,或者貢兼的學子,亦或是有錢人家的子第,都可以來國子監接受教育,導緻人數暴漲。

北韓也有“國子監”?看看北韓成均館的發展曆程

而成均館的招生方式,要求卻十分嚴格,必須是生員和進士。隻有北韓王朝第一批次的進士不足的時候,才會在下層篩選優異的學子。在《經國大典》記載:

“生員進士不足,則取四學生徒年十五以上通四書一經者,有蔭嫡子通國小者,曾文科生員進士鄉漢城試者,輔之朝士願赴學者亦聽。”

詳細地說明了折中的辦法,如果生員和進士的人數實在不夠,可以從十五歲以上并且懂得四書中的一經中的優異學子,來補上學習的空缺。造成這種嚴苛的挑選人數的天差地别,隻要與對當時北韓王朝的國情有關。北韓王朝建立初期,接手了高麗留下的爛攤子,可以說是百廢待興。招收人數有限,一方面是想要精準打擊貴族勢力,不讓投機分子有機可乘,二是當時的人力有限,招收太多學子也很難滿足教學品質。是以,從這兩點來看,也能了解招生嚴苛與數量少的原因。

教學方面,成均館的學子,每天學習的具體知識,是以儒家學說為主。所學科目有儒學、九章算法、律令,騎射等等,類似我國古代的六藝。其次,進入成均館的學子,也并非是一勞永逸的。同國子監的監管規定一樣。成均館的學子檢查學業制度,以“旬制”為主。一個月分成三旬,上旬、中旬、下旬都要寫出一篇長文,供檢察官合适,如果水準下降的很厲害,或有擾亂學風的重大錯誤,會取消學子的身份。為了更好地看管學子的學業,甚至還出台了“善惡簿”,有專門的的官員,負責看管學子的表現,有好的表現則在善惡簿上分,否則就會扣分,還以“圓點”作為簽到方式,每天到課堂、食堂以次數為獲得圓點的辦法。以此來限制學子認真學習,最後的朝廷官員,大多以成均館的學子為考慮對象,由于嚴苛的挑選和教學制度,後來入仕的官員,大多都具有真才實學。

北韓也有“國子監”?看看北韓成均館的發展曆程

三、成均館建立的意義與影響

成均館作為北韓王朝,一大特立獨行的教育學府,最終在16世紀,北韓王朝的末期徹底被廢除。縱觀北韓王朝從建立到覆滅,成均館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成均館起初的建設目的,就并非是單單為了培養優秀的學子,給予王朝新的優秀人才。而是為了以成均館來平衡北韓貴族的權勢。在李成桂剛剛建立北韓王朝的初期,北韓百廢待興,尤其是以貴族勢力和佛學的兩種阻礙,極大威脅了君主的政權。是以以成均館作為新一代的教育學府,摒棄之前的私學,就是要慢慢将官員從貴族門生,轉換到天子門生。在這一政治博弈中,無疑是以君主為代表的改革派,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貴族勢力逐漸被削弱,并以成均館确立儒家學說的主要思想,有了核心的治國思想,北韓的官職體系、百姓的民生經濟,都産生了巨大的改觀。

是以,建立成均館,無疑是一項積極且起到巨大成效的政策。至于成均館為何會走向滅亡,這其實與當初的方向無關,也并非是直到出現了失誤,我們可以了解為,是一種曆史發展的必然。因為成均館的局限性,要求必須是在成均館學習的學子,才可以得到承認,獲得入仕的資格。這在最初的北韓王朝,表現得并不明顯,但是在北韓末期,由于産生了更多入仕的方式,學子不用非得考入成均館入仕,是以這一特殊的學府,漸漸被遺棄了。

北韓也有“國子監”?看看北韓成均館的發展曆程

總結:

成均館雖然最後走向了失敗,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它的積極方面。從表面來看,成均館的萌生,是改革了當時北韓初期的貴族權力過大,百姓民不聊生等現象,但是從深層來看。成均館是見證了從高麗末期到北韓王朝的過渡,意味着一個封建王朝由于新思想的誕生,推動了北韓的發展曆程,是一項積極的政策,展現了統治者平衡權力的謀略與智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