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朝鲜也有“国子监”?看看朝鲜成均馆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重视儒生教育,自汉朝开始就已经设立“太学”,为最高学府。招收全国各地的优异学子,前来接受教育。经过各朝各代的改革取缔,渐渐出现了,和太学分庭抗礼的教育机构——国子监。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

“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

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从唐朝开始便成为最高学府。从之后宋、元、明清、历代的统治者都沿袭了前朝的“国子监”,作为特立的教育机构,在元、明时期,发展尤为旺盛。

而在同一时期,在朝鲜王朝,吸取了元朝的儒学文化,与“国子监”的机构理念,也创出了类似“国子监”的教育机构,就是朝鲜有名的“成均馆”,直到现在,似乎已经成为非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成均馆蕴含的文化,与建立目的,与元朝的国子监有很多共通之处。因此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会有一种历史重合的奇怪体验。今天,我们就从从朝鲜成均馆的设立背景与发展,浅谈统治者治国的核心理念。

朝鲜也有“国子监”?看看朝鲜成均馆的发展历程

一、朝鲜“成均馆”的建立背景

成均馆的建立,是处在时局动荡的高丽末期,改革派为了谋求生机的一种积极措施。彼时的朝鲜半岛,还处于高句丽末期。国家的财政入不敷出,百姓苦不堪言,内部制度呈现混乱不堪的景象。最为致命,引导高句丽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土地的分割,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当时高句丽的田地制度,类似古代的私有制,导致土地掌握在大批量贵族之手,百姓被无情剥削与奴役,每日怨声载道。最后还是商鞅变法,废除了土地私有制,推进土地改革的进程。

而当时的高句丽,统治者的确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出于对贵族的维护,便迟迟没有大的行动。正是在这种压迫的时代背景下,在王朝内部才产生类似我国古代的“改革派”与“保守派”之争,以改革派为首的李成桂,在与高丽王为首的保守派的政治博弈下,最终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朝鲜王朝的初期政权。

朝鲜也有“国子监”?看看朝鲜成均馆的发展历程

朝鲜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李成桂,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去打击贵族与土地兼并的现象,让百姓得到了繁衍生息的机会。但是内部的斗争仍然在继续,最后促发了成均馆的建立。当时的朝鲜,以佛学为基础大力发展,却对国家统治产生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李成桂上位后,与其臣子大力打击朝鲜佛学的传播。为了树立新风尚,需要一种新的理念与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方略。由于当时,元朝的国子监,不仅招收贵族与其他地方的优异学子,还对海外的学子予以招收,并接受教育。

因此,以明朝的朱熹的儒家理念为主的治国、治学思想,得以传播到当时的朝鲜。当时隶属改革派的李穡与郑道传,由于在元朝有过学习朱子理学的先进思想,便在朝鲜大力扶持儒学文化,希望以此来取缔佛学,教化臣子与百姓,将当时的旧文化剔除,来建立新的教育体系与治国思想依据。在公元1367—1378年间,经过统治者李成桂的大力扶持,最终诞生了旨在“教书育人,为王朝提供优异官员”的成均馆,、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学习的方向,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大力宣扬。这就是朝鲜成均馆的建立背景。

朝鲜也有“国子监”?看看朝鲜成均馆的发展历程

二、朝鲜“成均馆”的发展——招生、教学等措施

朝鲜的成均馆,自朝鲜王朝建立起,便俨然成为了国家的最高学府。成均馆的名字,是在《周礼》中记载:

“成人才之未就,均风俗之不齐”。

希望以建立成均馆,确立以儒家学说为主的三纲五常,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来补给朝廷官员的空缺。《朝鲜史》记载:

“学校教化之本也。于以明人伦,予以成人才,三代以上,其法大备。奏汉以下虽不能纯然,莫不以学校为重。而一时政治之得失,系于学校之兴废,已然之述,今昔可见矣。”

足见,当时的统治者,要下决心改革国家制度与文化的决心。正是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扶持,成均馆才开展得如火如荼,从后来的成果来看,这一改革,无疑是一项有益人民的积极措施。下面我们谈谈成均馆的招生与教育方面的措施。

在招收学生方面,要提到成均馆的建立。其实在某种程度,是以另一种方式打击了朝鲜的贵族。因为此前的招生制度,以“私学”的方式挑选人才,最终导致官员没有成为天子门生,反而让贵族培养了一批门生学子,表面是服从统治者,但是却与贵族珠胎暗结,朝廷之中沆瀣一气。抛开招收学子的水平不讲,这一方式极大地威胁了统治者的地位。因此建立成均馆后,旧的招收学子的方式“私学”,就被彻底取缔。纵观朝鲜的发展历史,统治者对成均馆招收的学子,有着严格的把控,不仅在其品行、学问方面严格把关,在学子的人数上,也有严格限制。朝鲜史上最多的一次招生,也不过200人。

“然取士之额,文科之外,只生员百人而已,中者仅百之一,故在乡校而年满四五十者尚多。”

这点与元朝时期的国子监招生,有着天差地别。元朝初期的国子监,据《元史》记载:

“举人日举监,生员日贡兼,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资曰例监。”

只要是举人,或者贡兼的学子,亦或是有钱人家的子第,都可以来国子监接受教育,导致人数暴涨。

朝鲜也有“国子监”?看看朝鲜成均馆的发展历程

而成均馆的招生方式,要求却十分严格,必须是生员和进士。只有朝鲜王朝第一批次的进士不足的时候,才会在下层筛选优异的学子。在《经国大典》记载:

“生员进士不足,则取四学生徒年十五以上通四书一经者,有荫嫡子通小学者,曾文科生员进士乡汉城试者,辅之朝士愿赴学者亦听。”

详细地说明了折中的办法,如果生员和进士的人数实在不够,可以从十五岁以上并且懂得四书中的一经中的优异学子,来补上学习的空缺。造成这种严苛的挑选人数的天差地别,只要与对当时朝鲜王朝的国情有关。朝鲜王朝建立初期,接手了高丽留下的烂摊子,可以说是百废待兴。招收人数有限,一方面是想要精准打击贵族势力,不让投机分子有机可乘,二是当时的人力有限,招收太多学子也很难满足教学质量。所以,从这两点来看,也能理解招生严苛与数量少的原因。

教学方面,成均馆的学子,每天学习的具体知识,是以儒家学说为主。所学科目有儒学、九章算法、律令,骑射等等,类似我国古代的六艺。其次,进入成均馆的学子,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同国子监的监管规定一样。成均馆的学子检查学业制度,以“旬制”为主。一个月分成三旬,上旬、中旬、下旬都要写出一篇长文,供检察官合适,如果水平下降的很厉害,或有扰乱学风的重大错误,会取消学子的身份。为了更好地看管学子的学业,甚至还出台了“善恶簿”,有专门的的官员,负责看管学子的表现,有好的表现则在善恶簿上分,否则就会扣分,还以“圆点”作为签到方式,每天到课堂、食堂以次数为获得圆点的办法。以此来约束学子认真学习,最后的朝廷官员,大多以成均馆的学子为考虑对象,由于严苛的挑选和教学制度,后来入仕的官员,大多都具有真才实学。

朝鲜也有“国子监”?看看朝鲜成均馆的发展历程

三、成均馆建立的意义与影响

成均馆作为朝鲜王朝,一大特立独行的教育学府,最终在16世纪,朝鲜王朝的末期彻底被废除。纵观朝鲜王朝从建立到覆灭,成均馆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成均馆起初的建设目的,就并非是单单为了培养优秀的学子,给予王朝新的优秀人才。而是为了以成均馆来平衡朝鲜贵族的权势。在李成桂刚刚建立朝鲜王朝的初期,朝鲜百废待兴,尤其是以贵族势力和佛学的两种阻碍,极大威胁了君主的政权。因此以成均馆作为新一代的教育学府,摒弃之前的私学,就是要慢慢将官员从贵族门生,转换到天子门生。在这一政治博弈中,无疑是以君主为代表的改革派,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贵族势力逐渐被削弱,并以成均馆确立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有了核心的治国思想,朝鲜的官职体系、百姓的民生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改观。

因此,建立成均馆,无疑是一项积极且起到巨大成效的政策。至于成均馆为何会走向灭亡,这其实与当初的方向无关,也并非是直到出现了失误,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成均馆的局限性,要求必须是在成均馆学习的学子,才可以得到承认,获得入仕的资格。这在最初的朝鲜王朝,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在朝鲜末期,由于产生了更多入仕的方式,学子不用非得考入成均馆入仕,所以这一特殊的学府,渐渐被遗弃了。

朝鲜也有“国子监”?看看朝鲜成均馆的发展历程

总结:

成均馆虽然最后走向了失败,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它的积极方面。从表面来看,成均馆的萌生,是改革了当时朝鲜初期的贵族权力过大,百姓民不聊生等现象,但是从深层来看。成均馆是见证了从高丽末期到朝鲜王朝的过渡,意味着一个封建王朝由于新思想的诞生,推动了朝鲜的发展历程,是一项积极的政策,体现了统治者平衡权力的谋略与智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