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幹:因忠誠名留青史,也因忠誠被後世統治者神化為“官神”

《說文解字》中是如此解釋“忠”這個字的:“敬也。從心,中聲。陟弓切”而在《說文解字約注》之中又有這樣的一段解釋:“忠之言中也,謂肅敬之意存于内者也。凡對人對事,内心肅敬而不疏慢,皆謂之忠也。”由此可見,忠心是一定程度上是指内心“肅敬而不疏慢”,而最适用于這一條,個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比幹了。

比幹:因忠誠名留青史,也因忠誠被後世統治者神化為“官神”

大多數人認識比幹,相信都是在《封神演義》之中,而曆史之上其實比幹也确有其人,而且他也的确是因為死谏而被剖心,這樣的結局無疑都是讓人為之悲涼的。不過比幹的悲慘故事雖然是令人感傷的,但他在死後卻是被後世神化,成為了人們心中敬仰的全能神靈,那他的形象又是經曆了哪些曆史變遷才成為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樣子呢?又是為何會變成這樣的呢?本文就來詳細解析一番。

要探究比幹,首先要說的,必然是他的身世,而他的身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他為何能夠對商王室如此忠心耿耿的原因之一。比幹,沫邑人,放到現在就是河南省的衛輝市人,他是商王太丁的兒子,也就是商纣王的親叔叔,完完全全的商朝貴族。比幹天資聰穎,二十歲的時候就以太師之位開始輔佐自己的親哥哥帝乙,後來接受了哥哥的托孤請求,輔佐商纣王。在他從政的40年内,一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生産,他的願望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國家富強,百姓安康。

比幹:因忠誠名留青史,也因忠誠被後世統治者神化為“官神”

他的一生,其實都在貫徹着“忠君愛國”這個綱領,一方面是因為他對于國家的忠心,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商王朝的皇室屬于“家族企業”,他對于這個“家族企業”有着一定的責任感。但是即使這樣說,比幹依舊是中國曆史之上忠君愛國的最佳典範之一。

一、真實曆史下的比幹

商朝末年,國家混亂,商纣王想着的是酒池肉林,享樂為先,如果說商纣王不是王,而隻是一個平凡貴族,他這樣子的做法完全沒有任何影響,但是他是王,他管理的是一個國家,他這樣做就是錯誤的。

當時有很多商王朝的忠臣良将想要進言勸誡這個沉迷在享樂之中的商王,讓他看一看民生疾苦,但是卻無疾而終,在後來對于勸谏者商纣王還甚至一度将其殘害,使整個王朝政治陷入混亂之中。也是以,由于看到前輩們留下的鮮血,很多之後想要繼續勸谏的人都停下了打算勸谏的心思。

比幹:因忠誠名留青史,也因忠誠被後世統治者神化為“官神”

不過比幹卻不怕,他在親眼目睹“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這樣的悲劇後,依舊死谏,直至被商纣王“剖其心十二穴,破而觀之”。但是此刻拿着比幹的心觀摩的商纣王恐怕沒有想到,他這一剖,不僅僅是代表着比幹的身亡,也預告着他的商王朝即将破敗。比幹身死,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美名,而纣王身死,卻隻剩下千古罵名。

古代其實對于臣子的考量很大的一部分在于他是否效忠君王,如果說臣子對君王忠心耿耿,已經很難得了,如果他們在忠心的同時,還很有能力,能夠為國家的建設做出貢獻,那麼這就更為難得了。而以死谏言,正是這些忠臣在君王昏庸無能之時所能夠采用的最為偏激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之下比較有效的方法。

在《史記》《周本紀》《宋微子世家》等衆多史書中,都有關于比幹被剖心的描寫,這些描寫一邊顯示出了纣王的荒淫無道,另一方面更多的表現出了比幹作為一個忠臣良将的赤膽忠心。

比幹:因忠誠名留青史,也因忠誠被後世統治者神化為“官神”

比幹不能夠走嗎?他其實可以,他可以像微子、箕子一樣逃跑或者裝瘋賣傻保全自身,但是他卻并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以命谏言,就像是《中論》之中所說的,比幹這一舉,完全是展現出了後世儒家的“仁”這一字,這樣的“殺身成仁”,其實是很難得的。

他對于以命谏言這件事情後悔過嗎?應當是沒有的,能在那個時代裡做得出如此貢獻的人物,又怎麼會沒有在谏言之前考慮好所有的可能性呢?但是他依舊是這樣做了。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其實也是他能夠名留青史的一重要原因。

比幹:因忠誠名留青史,也因忠誠被後世統治者神化為“官神”

二、後世被神話的比幹

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神話都是人類曆史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先民對于現實生活之中無法解釋的東西的一個外化反應,是心靈與外部世界的互相作用下的産物。

神話是人類以最原始的思維作為基礎,在沒有文字的社會中,采用口口相傳的方式去解釋生活的一個幻想式的叙事,是人類對于世界的最早探索。同樣的,在中國古代,如果說一個人能夠做出偉大的貢獻,那麼他的身份就會被“神化”,成為神的一員,比幹自然也不例外。

首先,比幹身上有着臣子所需要的正義、忠誠以及一個上位者對于普通百姓的仁義,這是封建王朝所需要的臣子的形象,于是在王朝演變之中,他身上的不少特性被典型化,成為了忠臣所必需的的特質,他的形象也逐漸變化,成為了官神的形象。尤其是在武王滅商之後,更是如此。武王“命闳夭封比幹之墓,命宗祝享祠與軍,乃罷兵西歸”。

比幹:因忠誠名留青史,也因忠誠被後世統治者神化為“官神”

值得一說的一點是,周朝初年對于比幹的這種封賞更多的目的是出于籠絡人心,告訴商朝舊人,如果你願意歸順周朝,那麼我們會給你很好的待遇,就算你不願意,我們也不會對你怎麼樣,這樣就在無形之中,增加了一批跟随者,同樣的,這裡其實也表現出了統治者對于官員的一個選拔标準,那就是必須要忠心。

正是由于這份忠心,比幹被後代的各個君王所憧憬,為他封祠立廟,主要就是為了以此來告誡自己的臣子,一定要對自己忠心耿耿。

而後,随着各個時代的君王對于比幹的加封,并且神化,比幹的身份已然發生了轉變,再加上不少忠臣良将、仁人志士的宣傳,比幹逐漸就成為了“官神”的一大代表,從原本的“仁者”的“者”到了“官神”的“神”,完成了從人到神的一重大轉變。

比幹:因忠誠名留青史,也因忠誠被後世統治者神化為“官神”

說到最後

古代講究“封王拜相”,尤其是在唐朝及以後,科舉制發展起來,隻要通過科舉,人人都能夠當上官,于是比幹這個“官神”到了後來又有了新的轉變,那就是與時俱進,逐漸成了衍生體“文曲星君”。古人對于日月星辰是十分敬畏的,認為天上的日月星辰是有星官所掌控的,比如說紅鸾星是掌控姻緣的等等,而文曲星君就是保佑學子高中的,在古代民間,考中的人,尤其是得中狀元的,都會被喊作是“文曲星下凡”正是這個緣故。在儒家學說高度發展的中國古代,文人們最希望的就是“入仕”,而有着“官神”之稱的比幹自然就成為了他們所崇拜的神靈。

除了文曲星的衍生之外,比幹還有另一個獨特的身份,那就是“文财神”,可能有人會問,比幹成為文曲星是因為他是官神,這無可厚非,那麼他和财神又能有哪些聯系呢?

比幹生前十分的政治,從不計較,不偏不倚,而在古代,人們在交易的時候最希望的就是得到一個公平交易的結果,于是比幹也成為了他們心中最佳的“保護神”,尤其是到了宋代,商品經濟異常繁榮,人們更是對于财富無比的追求,希望有神仙來保佑,于是在民間,比幹的形象就逐漸變為了“文财神”,人們祭拜他,希望他能夠保佑自己獲得公平公正的交易結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