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官員遍布全國,皇帝如何把工資發給官員?

筆者在打開錢包時看到了一張之前特意為了暑假工辦的銀行卡,雖然裡面的工資早就已經揮霍一空,但筆者卻在想一張銀行卡連接配接了工資的發放和消費的支出過程,可以說是很大程度上為我們提供了便利,但是在沒有銀行轉賬沒有網絡的古時候,皇帝手下的''員工''遍布天南地北,隔着五湖四海的他們又是怎麼發工資的呢?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官員遍布全國,皇帝如何把工資發給官員?

很顯然飛鴿飛鴻不可行,人力運輸又太勞師動衆,其實關于古代的工資發放問題在史書中很少有詳細的涉及,這也令許多曆史研究者感到頭疼。但是愛看古裝劇的朋友一定有注意到“國庫”一詞,這相當于現在公司的财務部,理所當然地官員薪水也該是去國庫領取的。以前年輕不懂事的筆者還以為國庫是舉國上下隻有一個,但其實每個地方都設有自己的國庫來向地方管轄内的百姓收稅,自然官員也就不需要每個月千裡迢迢跑去京城領工資啦。

另外呢,不同朝代以及不同體制下的官吏俸祿體制也是有所差別的,下面呢就由筆者來給大家揭開古代官員的薪水之謎吧!

在晉朝的時候呢,為了限制土地兼并而頒布的占田制使得晉朝的工資發放是以田地為主金錢為輔(也可以了解為因為薪水太低而發放土地作為補貼)。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官員遍布全國,皇帝如何把工資發給官員?

被後世廣流傳的陶淵明的那句“不為五鬥米折腰”除了表明他清高的氣節之外,也說明了晉朝發放的薪水是僅夠糊口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朝廷根據各官員官品的高低而發放大小不等的田地,當然那個時候還沒有發放金銀的慣例,田地上的收獲就相當于現代意義上的金錢了。當然這也并不是說官員需要自己下田種地,這裡又牽扯到地主制和奴隸制,有權利的人自然是通過剝削奴隸階級擷取利潤。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官員遍布全國,皇帝如何把工資發給官員?

當然啦,作為薪水的補貼,土地上耕種出來的糧食以及糧食交換的财富都是不需要再向朝廷交稅的。其實這倒也是個不錯的發薪方式,對于朝廷而言省去了每個月的繁忙,對于官員而言,土地可比每個月的死工資要有更多的可能性。

到了漢朝,采取的是給谷制,不過這個“谷”不是現代狹義意義上的大米,漢朝以粟為主,同時還有牛肉、布匹等其他東西,後來漸漸出現了貨币化,一直到了東漢改為半谷半錢。其實在漢朝的時候,不同官階之間的貧富差距還是挺大的,第一類高官每月俸祿350斛,而第三類小官就已經卑微到沒有定數了,在漢宣帝時期,曾有小官表示自己已經不足以養家糊口了希望朝廷能給漲個工資。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官員遍布全國,皇帝如何把工資發給官員?

這主要是因為漢朝改革了俸祿制之後,管理俸祿的支出就開始增大,于是“中央财務部”便隻負責中央一級官員了,至于一些小地方的不起眼小官就容易被忽視。

在唐朝的物資中,各種雜物類别豐富細緻到你生活的小細節,比如物資細緻到官員廚房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所有物資中以絹帛為潮流,想想也是,錦帛珠玉最是襯唐朝的貴氣。除了絹帛,唐朝俸祿發的錢也不少,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随着國力的發展,官吏的工資到了唐朝是漢朝官吏的十倍之多,可謂是有了質的飛躍。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官員遍布全國,皇帝如何把工資發給官員?

再除此之外,唐朝還會根據貴族階級的層次發放土地,送出的土地像潑出去的水不帶收回可世襲,這說明什麼?人家追求的就是這份不在乎錢的豪情,反正唐朝是真的富得流油,俸祿和詩意走的都是豪放派路線。再補一句,唐朝是還送庶仆的,簡直是豪華配置。

再到宋朝,做官更是人人羨慕的職業了,尤其是個閑官。為什麼這麼說呢?在宋朝的時候官員人數已經明顯超過了實際需求的數量,這就難免會導緻一些屍位素餐的現象。但是如果說唐朝是個衣着華麗處處透着貴氣的富豪,那麼宋朝就是一個行事低調但其實更富有的富豪,是以宋朝不在乎這些,閑官照樣發工資,但是幹正事的工資更高。

除此之外,宋朝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兌換券,像極了現代公司年末發的超市兌金券。說到宋朝,繞不開的就是交子,畢竟是世界第一批紙錢,這也隻能說什麼宋朝是真的有錢啊!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官員遍布全國,皇帝如何把工資發給官員?

不過到了明清時期好像就差了點意思了,在雍正時期精簡官員改善了宋朝屍位素餐的情況,但是随着後來朝廷的腐敗導緻國力衰敗,官吏的日子就沒這麼好過了。明清時期的俸祿裡,紙币已經完全取代了物資,但是随着物價的上漲和紙币的購買力越來越低,明清時期的官員大都貧窮。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官員遍布全國,皇帝如何把工資發給官員?

大家還記得《鐵齒銅牙紀曉岚》吧,劇中紀曉岚和坤一直是這個着重刻畫拿來對比的兩個角色,在他們的品性上,更是在他們的生活物質上,當時社會情況也一如這般,清官一貧如洗,要想有點小錢就真的隻能靠A錢了。和唐宋時代比起來,清明政府的總體經濟呈下滑發展,主要還是因為統治者為了中央集權而實行的一系列不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閉關鎖國、重農抑商等等),整體經濟的衰弱導緻了個體經濟的薄弱。

以上呢就是一些古代薪水發放中比較有特色的情況,但是大體上還是像現代公司的經驗情況,主公司和分公司給各自員工發工資,到了節日發點蘋果月餅,倒像是現代人效仿借鑒了古人的智慧。

參考文獻:

《晉書》

《漢書》

《漢官儀》

《通典》

《宋書》

《世界經濟千年史》

繼續閱讀